初中音乐课教学学生参与度提高策略的设计与实践

2018-02-26 19:45朱建芳
教育界·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度提高策略生活化教学

朱建芳

【摘要】生活即教育,这句话非常准确地诠释了教学生活化的内核。文章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针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低下的教学现象,进行了音乐课“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实践。好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懈地坚持,好的教育策略也需要度的把握,好的教法运用时并非是单一性的。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教学;生活化教学;学生参与度;提高策略

一、研究缘起

某日下午,笔者比往日时间稍早了一些去幼儿园接女儿。教室外小朋友们课堂上欢快的场面,令笔者怦然心动:看,小朋友们个个神情专注,挥舞着刷子,活脱脱一个个小小粉刷匠。幼儿园老师告诉笔者:孩子们画的不是什么“大作”,而是给地板、楼梯、墙壁洗澡澡,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画笔的运用。是啊,孩子们的洗洗刷刷,在参与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育不就是我们所要的快乐教育吗?这种教学策略不就是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吗?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某一天老师要真正开展美术教学时,孩子们一定会重拿起这只充满诱惑的大画笔画得不亦乐乎。望着忙碌着参与活动的孩子们,作为初中音乐教师的笔者陷入了深思:为什么我们初中的学生就不能像幼儿园孩子那样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呢?我们的音乐教学瓶颈在哪里?是什么遏制了初中音乐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性呢?有没有什么有效的策略可以加以剖解?

回到现实教学实践中的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在研读最新版的《音乐课程标准》资料过程中看到:“音乐教学要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联性,教学要凸显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自我体验从而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要打破学音乐和用音乐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音乐,到生活中去广泛地‘用音乐。”这也就强调: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查阅到有关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文献,从中也找到了印证。基于这些,笔者坚定了从事初中音乐课教学学生参与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给同行们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为此,本文以生活化教学为例对初中音乐教学学生参与度提高策略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初中音乐课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法

笔者试图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学习态度及学习困惑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为生活化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做好前期准备。在问卷上,笔者采用了传统的纸质和网络问卷(问卷网)两种形式。

(二)文献法

为了更为准确和深入地开展研究,笔者通过查询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3-2017年间有关研究初中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文献进行了选择性阅读与分析,同时对生活化教学相关理论性研究文献进行了重点阅读,丰富自身的理论储备。

(三)归纳法

对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进行经验归纳,从而提出可以借鉴的建议与意见。

四、理论研究

(一)课堂参与度

“参与”一词最初出现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指群体活动中参与的个体以有形实体身份所呈现的外显行为。一般认为,参与行为主要包括参与程度(频率、持续时间及强度)、参与性质(实际的参与或替代参与)、参与类型(情感的、行为的或认知的)和参与形式(看、听、说、练)。

相关文献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因素研究因不同理論而结果各异。笔者综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对其具体梳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课堂参与度影响因素分为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维度。这主要是依据教学的四要素加以分析的,虽然不一定很准确,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比较容易接受。

(二)教学生活化

360百科将生活化教学界定为:“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而林良富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与生活相沟通的教学情境中,教材内容以生命状态呈现,教师与学生作为各具生活乐趣的完整的人,以教材为中介,以强烈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相互交往,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在各自主体性建构中,获得协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活过程。”当然,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还有很多关于教学生活化的定义,本文不再赘述。无论何种定义或者论述,生活化教学都不能脱离生活,课堂与生活紧密融合。

(三)教学现状

笔者以自己所授课班级为例,通过纸质和网络两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学观察,对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了自我剖析。笔者认为,音乐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快乐。缺少快乐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理想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每个学生尽情地歌唱,欢快地演奏,师生在快乐氛围中互动。现实中,笔者的课堂却是沉闷、无趣的,虽然试图改变,但终不得法。教师过于形式化,授课过程过于空洞化,这些问题无法避免。尽管一些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这说明好的教学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对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阻碍作用。所以,选择一种好的教学方法(策略)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从而使方法(策略)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五、策略设计与实践

(一)用生活化形象,嫁接学科相融

生活化形象是指在文学、音乐等作品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近似于生活中人、物的再现。案例中,笔者没有直接呈现生活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引导,在音乐声中促使学生进入情境,然后结合生活经验用简单、明了的简笔画绘制贴近现实生活又能表现音乐形象的生活化音乐形象。

如,八年级上册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endprint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来到了街心公园……

(设计意图:利用语言进行情境教学。等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放音乐。)

师:你看到了长相、身高、脾气性格怎样的人,请用简笔画表现出来。

(听完,学生作画,然后展示作品。)

师:为什么你画的是这样的形象?从音乐要素入手来谈谈。

生1:我画了个瘦骨嶙峋的病人。音乐厚而沉,好似脚步沉重,间歇的节奏表现他讲话断续,好像已病入膏肓。

生2:我画的是个警察。因为音乐速度较慢,且时不时出现重音延长,表现出警察反着双臂,踱着大步,昂首挺胸地一会儿朝这边瞅,一会儿向那边望,一副长官模样。

生3:我画的是个胖子。音乐都在低声处,缓慢的速度,出人意料的重音,仿佛一个趾高气扬的胖子,他财大气粗,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教师没有给出最后答案,而是选择继续播放音乐,随着音乐步步深入,希望最终能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教师继续放音乐。)

师: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人?再用简笔画表现。

(学生完成画作后,展示并解说。)

生4:我画的是小偷。细碎的节奏好像小偷出现了,生怕被发现而鬼鬼祟祟的样子。

生5:我认为表现病人的应该是这段音乐。微弱的音响、密集的节奏,仿佛看到一个突然发病、双膝打颤、叫喊不得的人,危在旦夕。

生6:我画了个穷人,他社会地位低下,瘦弱胆小,又有着几分市井小民的刁钻与神经质。

(教师笑而不答,仍继续放音乐,这是一段以复调形式交织在一起的旋律。)

师:你听到了几条旋律同时在进行?分别用什么乐器主奏?各主奏乐器分别代表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再创作一幅简笔画。

生7:我听到了两条旋律,用圆号奏出的旋律代表胖子,用双簧管奏出的旋律代表瘦子。胖子指手画脚、傲慢粗暴地对待瘦子,瘦子低声下气,处于弱势地位。

生8:我也听到了两条旋律。大号用来表现警察,小号用来表现小偷,音乐旋律由强到弱的变化向我们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警察审问的场景,另一个是小偷灰溜溜地承认了罪行。所以,我画了两幅简笔画。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小环节(三次简笔画)的进行,学生自主地体验分析作品音乐要素(节奏、乐器、旋律、音量等),并结合生活观察创作生活化形象,实现音乐和美术课程的适当融合。]

课堂进行到这儿,已没有学生画出“病人”这個形象了。正因为音乐是可以自由想象的,不同个体对同一音乐的感受会存在个体差异。警察与小偷也好,胖子(富人)与瘦子(穷人)也罢,都是学生在音乐聆听中进入情境,依托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创作出的画作。且此刻音乐呈现的情景已不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你来我往的互动场面。学生调整了前两张简笔画音乐形象的身体角度、姿势和表情的夸张度等,尽力让自己的作品充分接近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当然,对于主奏乐器两位学生只讲对了一半,正确答案应是圆号奏出低沉的音色,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奏出纤细哆嗦的音色。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区分圆号和大号、双簧管和小号的音色,笔者对这几件乐器进行了音色对比聆听。

何为交响音画?就是用以描绘自然风光或生活中的事物的交响诗,也可称为“音画”。可以说,在这样的音乐题材里,哪怕是一个短小的乐句都是在呈现风光或事物。例如音画《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教师没有按照先充分聆听、体验,再运用美术学科表现的顺序,而是通过语言的诱导让学生边聆听边分析边联系生活经验,并结合相关艺术间的横向联系,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理解,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加强了学生对不同艺术的综合感受。

(二)用生活化分享,完善师生互动

分享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让他人分享自己的胜利的喜悦;其二是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其三是共同享受。分享可以让快乐加倍,忧伤减半。因此,教学中注重分享,可以是分享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可以是分享当下的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可以是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对问题的看法等等。

中学音乐教材中不乏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强的音乐作品,但由于学生年龄、音乐素养及作品本身的深奥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很难一下子进入音乐情景,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这时,就可以通过分享实现相互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记得早年学校实行部分班级寄宿制时,在一个住校生班上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都来自各地,能说说你们的家乡在哪里吗?

生1:良渚。

生2:在下沙。

生3:黄湖。

师:想家吗?

生4:想!

生5:不想,习惯了。

生6:想念家中的美味佳肴“刺毛肉圆”啦!

哈哈……

生7:每次回家,爸爸总会在车站接我,见到他那一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师:同学们,当年朱老师比你们大一岁那个光景,也背上行囊离家求学。第一天父母将我送到学校安顿好千嘱咐万叮咛后离开了,第一次离家的我站在湘师门口目送远去的父母,久久回不过神来……

生8:后来呢?

师:往后的日子虽与同学慢慢熟识起来了,但念家的心常常促使我在夜晚来临时站在高高的练功房的楼道口向家乡的方向望去,爸爸妈妈辛苦了一天下班了吗?可爱的堂弟、堂妹是不是又在阿堂小店门口的石堆里找蛐蛐了呢?……

生9:朱老师,我和你有同感,也老想起家里的人啊!

生10:朱老师别说了,我心里难受……

师:看来同学们还真的想家了!不管我们走到哪里,不管走得有多远,家,永远是我们每个人牵挂的地方啊!endprint

没等我话音落下,一位操着浓厚北方口音的男孩站起来说:“我寄住在这儿的大伯家,我很想念我的妈妈……她……病了!”

他深深吸了口气接着说道:“病得很重!可我只有到寒假才能见到她!”(男孩的眼圈红了。这时教室里一片安静。)

我没有说任何话,《自新大陆》那沉重、略带哀伤的主题音乐在我的点击下缓缓响起。无需再说什么,就让大家在音乐中宣泄思乡念家的情绪,用真实的情感去享受音乐吧。此刻,他们的心情已与这凝重的音乐氛围合而为一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为作品欣赏做充分铺垫。)

正因有了这样的生活化分享谈话成功实现了情境铺垫,才让笔者接下来引领学生对整个音乐作品的深入赏析变得事半功倍。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那份思乡之情迁移到作曲家德沃夏克对家乡的那份念想中去。在笔者的诱导启发下,学生感受和理解了作曲家对捷克、对波西米亚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用生活化教材,点燃学习内驱

教材是教学四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剖析当下的中学音乐教材,笔者认为其中一些教材内容在题材上过于老化,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教学中无法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那么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内化,进行教材内容的重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策略之一。

对原有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教材。只有深入地了解教材,才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合。我们可以把现有的教材看作是教学参考材料的一部分,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调整其表现形式和教学顺序,可以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题材恰当地引入到课堂中来,进而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体验、发现、学会、掌握以及运用。例如,笔者曾对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中的《樱花》教学内容进行了生活化的处理。

《亚洲弦歌》是整部教材中倒数第二个单元,如果按照单元顺序来,上到这一单元时浙江已近初夏。为此笔者的做法是把这一单元调整到学期的第二单元位置来上。因为,那个时间段,正是绿树发芽,樱花开放,燕子春归之季。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望着教室窗外怒放的樱花,欣赏着春风一起樱花舞的美景,嗅着春泥的气息,赏着樱花唱着《樱花》,一派怡人景象。学生们陶醉在美景和歌声里,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感受人生的美好。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雪域高原》(老教材)。歌曲《走进西藏》是一首音域宽广、旋律高亢、节奏又相当自由的歌曲,作为学唱歌曲有一定难度。笔者对其進行生活化处理,选用韩红老师所演唱的《家乡》加以铺垫,让学生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掌握教材中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因为这首歌曲的传唱度非常高,且对学生要求较低。通过对生活中较熟悉的、健康向上的《家乡》歌曲有效地学唱,为《走进西藏》歌曲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

上述两个案例仅仅是笔者在教材生活化处理中的一部分。通过上述生活化教材实践,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度也提高了。如果一种方法能够让课堂变得如上所述,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是一种好的方法。

(四)用生活化载体,构建参与情境

这里的载体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选用的教育载体。就音乐学习而言,音乐形象的建立对于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认为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那么其接纳知识的自觉性程度就会越高。我们知道,孩子天性好玩,游戏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各种娱乐活动冲击着年轻的一代。基于此,笔者就想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能够将娱乐游戏加以融入,势必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爱记歌词》是浙江卫视非常成功的一个音乐娱乐节目。这个节目主要考验的就是参与者对歌词记忆的熟悉程度。而初中音乐教学中也有对歌词记忆的要求。将二者加以融合,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吗?于是,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一节课(节选)。

师:前些年我们浙江台有一档很有名的娱乐节目《我爱记歌词》,让我们回顾领略下当年超人气的节目片段吧。

生(齐声):哇……

(熟悉的明星歌星,完美的接唱,卡壳的尴尬,观看的过程中笑声、叹息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娱乐节目为载体,激发学习兴趣。)

(此刻,笔者鼠标一点,大屏幕呈现《我爱记歌词》的舞台背景。)

生1:老师,我感觉自己来到了《我爱记歌词》节目现场。

师:哈哈哈,接下来就让你们当一回明星!来,第一组:周杰伦组!第二组:刘欢组!第三组:那英组!第四组:陈奕迅组!哪组接唱成功,就按音准、节奏、情感标准加分奖励,并计入期末总成绩。

生2:我来!我来!

生3:让我来!

师:哈哈哈,别激动,我没开唱呢……准备好喽,(唱)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接——

(设计意图:创设、模拟节目现场,营造气氛,调动参与积极性。)

(太熟悉的校园歌曲了,有的学生为了加分,手举得特别高,喊的声音也特别大,有些学生已经即将离开座位,就差没有冲上讲台了。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身边的娱乐节目的引导,让学生置身于模拟出来的情境中体验一把明星歌星的感觉,以此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并为接下来教材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的背唱做好情绪和气氛的铺垫;且加分奖励规则激发了学生“唯有努力才有收获”的热情。)

师顺势而唱《青年友谊圆舞曲》:蓝色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接——

(许多学生跃跃欲试,不熟悉歌词的学生有的偷偷在翻书,有的和同桌着急地商量,只要为接唱而努力都是值得鼓励的。同一首歌经过几轮的接唱,顺利完成背唱已水到渠成。)

当然,类似《我爱记歌词》的娱乐节目还有《中国好歌声》《中国好歌曲》等。这些平时学生喜欢看的娱乐节目给音乐教学载体的生活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教师只需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即可。endprint

(五)用生活化实物,强化感观参与

俗话讲得好:“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如何认识客观事物,其实音乐的生活化情境教学也一样适用。在音乐教学中,如果面前有一个实物,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就会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一些难易理解的理论会变得通俗易懂。

笔者通常会在学生学会一些歌曲之后,让学生用打击乐器的形式给歌曲进行伴奏。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有效地巩固所学歌曲;其二是锻炼学生,加强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前两次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可是随着课时的增加,学生参与度开始下降。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正常,那么如何加以化解呢?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去找材料做成打击乐器,并且对所制作的打击乐器进行评比,可以比创意,也可以比伴奏效果。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土乐器”的制作。

所以,在笔者的音乐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古怪的乐器,如有用铁丝把啤酒瓶盖串起来的乐器,有用铅笔盒、硬纸板、橡皮筋做成的古筝,有用卷树叶做成的哨子,有用塑料管子做成的笛子,有用易拉罐制成的沙球,有用塑料袋做成的雨声模仿器……

图2 学生课上制作××的乐器过程

看到学生所制作的各种乐器,笔者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所惊叹,被他们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正是有了这些“土乐器”,笔者的音乐教学不再死板,不再无聊。

(六)用生活化角色,渗透知识体验

理实一体化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不仅需要理论学习,同时还需要参与实践。剖析以往的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体验。如果能够通过某种形式让学生加以亲身体验,那么学生必然会对知识主动探究与掌握。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设计了生活化角色体验。所谓的生活化角色体验是指通过选择一个生活中的角色(人或物)让学生加以扮演从而体验、感受其生活中的情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重归真实的生活,回归人性的本质。

如,在七年级上册《哈腰挂》一课中,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首先是感受音乐,进入音乐角色。要求学生要带着强烈的感情去欣赏音乐,并体会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思想感情、生活以及劳动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分析音乐,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体验、了解并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其次是体验音乐,直接角色表演。教师撸起袖管,摆起劳动的架势领唱道“蹲腿哈腰”“挂钩就挂好”。学生边应和“嘿”并齐做动作。

[设计意图:体验生活化角色(抬木工人)的劳动动作和过程,并对劳动号子的特性有更深的体会。]

通过上述实践,学生在体验、表演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感受到劳动号子的特性——起源于劳动,服务于劳动。

再如,七年级上册《伏尔加船夫曲》一课,笔者采用的是集体式生活角色体验。

课的一开始,笔者展示大屏幕:黄河纤夫震撼人心的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面朝河滩背朝天的纤夫在艰难地拉船。

师(指着大屏幕):对,是黄河纤夫!(动作和声音同时停顿了十秒钟,留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无情的岁月、黄河的风霜在他们脸上刻画出一道道沟壑,裸膀露背的身躯格外纤细瘦削。他们逆着狂风,弓着脊背,奋力拉着一艘锈迹斑斑的大船。波涛因他们的号子激起回响,河水因他们的汗水腾空飞浪。高粱红的肤色象征着他们的坚韧勤劳,可永远拉不直的如问号般的身躯却在质问沉重苦难的命运。十秒钟的观察时间,有的学生紧皱眉头,有的张着半合僵硬的嘴巴,有的双眸微微闪着泪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并给予足够时间观察,直观感受生活形象(黄河纤夫)饱含风霜、艰难命运却仍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从而从视觉刺激上升为情感共鸣。]

(各种表情在提示我时机已到。)

师(激动的表情):同学们起立!让我们加入纤夫的队伍吧!

(生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师强有力地边唱号子“哎——哟——嗬”,边引领大家拉纤舞蹈……)

(此时的教师俨然成了波涛澎湃的黄河岸,学生整齐划一的口号,坚定豪迈的步伐,弓背有力地拉着纤,场面着实感动了教师。)

(设计意图:设境激情,引领学生进入生活化角色,通过实践,体验劳动号子整齐划一的特点和拉纤人不屈的豪迈气概。)

师:凄凉而悲壮的号子声,在黄河滩边,在太阳的光芒里,在月亮的皎洁中,响彻了一年、十年、一个世纪……酱紫的肌肤,弓形的背脊写满了岁月的峥嵘、人世的沧桑。同学们,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也有着与黄河纤夫同样命运的一群人,他们是——伏尔加船夫。让我们一起走近他們……

六、结果与建议

(一)结果

为了判断上述教学策略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否有正向影响,笔者通过纸质和网络(微信、QQ)向学生进行教师授课语言、师生互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方面的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7份,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初步判断学生对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策略是接受的,且效果也非常明显。当然,由于教学实践时间还不是足够长,在效果验证上还需进一步进行。但是,笔者相信这些策略设计方向肯定是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加以实施,这一点不作深入探讨。

总之,根据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后期的问卷调查,本文认为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音乐课学生参与度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发挥着正向推动作用的。本文所设计与实践的六种生活化教学策略取得了成功。

(二)建议

1.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没有尽头。通过本研究实践,笔者认识到对于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研究只会随着教学对象、教育环境以及其他相关教学要素的变化提出更新的研究目标。因此,不断思考,不断实践,通过实践验证思考,只有这样,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具有实效性。endprint

2.好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懈地解读。通过本研究实践,笔者认识到一种好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认同上,而要通过不懈地解读加以充分吸收并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生活化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策略或途径,关键在于不断地对其进行解读。

3.好的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地践行。通过本研究实践,笔者认识到一种好的教法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或者纸上,那么其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局部的,而要发挥出全部效果,需要研究者不断践行。正如本文所研究的教学生活化策略设计一样,如果仅仅是纸上的设计,那么其教学结果必然会受到影响。而通过实践与设计的多次重复,最终就会将其所有的功能发挥出来。

4.好的教学经验需要耐心地提炼。通过本研究,笔者也认识到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并不是在一次成功后所提炼出来的,因为这样的经验具有不稳定性。只有那些经历多次实践验证后所提炼出的经验才具有长期性,才具有更大的推介价值。

七、结语

音乐是初中生所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有效地进行音乐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与抓手。本文是笔者对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音乐课程的一些尝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笔者清晰地知道还有一些研究成果、观点乃至一些研究数据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与践行。虽然,在后续的研究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笔者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从而取得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更加有效地实施好初中音乐的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问侠.生活化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新探[J].中华少年,2017(26):193.

[2]崔竞丹.农村中学音乐教学生活化策略微探[J].教育艺术,2017(08):11.

[3]孙媚.开展生活化音乐教学探析[J].成才之路,2017(05):36.

[4]潘菲.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5):321-322.

[5]刘超.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生活化[J].基础教育参考,2016(12):44-45.

[6]俞晓倩.生活化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5):75.

[7]程菲.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成才之路,2016(05):87.

[8]何苗.试析中学音乐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方式[J].吉林教育,2015(29):68.

[9]汪滨.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J].甘肃教育,2015(15):60.

[10]顾惠娟.教学做合一,打造生活化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146-147.

[11]陆慧.构建生活化音乐课堂,让音乐教学焕发活力[J].文理导航,2014(33):94.

[12]滕焱.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时代,2014(10):198.

[13]林良富.課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7.

[14]王璐.构建初中音乐互动课堂的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36):158-159.

[15]雷佳男.四川民歌走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初探[J].黄河之声,2017(15):84-85.

[16]史运微.浅析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9):61,63.

[17]孙雪飞.调动学生参与尽享音乐之美——初中音乐教学探索[J].艺术评鉴,2017(10):91-92.

[18]林碧珠.初中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教学方式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8):217-2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度提高策略生活化教学
效益最大化
数学教学多角度,激发学生参与度
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论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