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时代价值

2018-02-27 09:55杨万甫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哲学

杨万甫

(1.信阳马克思主义学院;2.信阳市社科联,河南 信阳 46400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讲话》从理论的深度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丰富内涵及伟大作用,从现实的向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从实践的高度提出了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那么,如何从科学性的角度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就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在逐步克服一切旧哲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出现在人类思想史上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是以往全部哲学发展中最深刻的革命。在一切创造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当中,很少有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经历了如此曲折、如此错综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最初,他们从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出发而转向黑格尔,后来又脱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是很快就又超越费尔巴哈而转向历史唯物主义。

1835年10月,马克思只身前往波恩大学求学,一年后转学至柏林大学。在具有浓厚的黑格尔哲学思想氛围的柏林大学,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理论价值,开始研读黑格尔的逻辑学,和青年黑格尔派交往,由此走上了以自我意识为立足点的哲学批判和哲学思考之路。1839年开始,马克思专心研究古希腊哲学,写下了7本关于伊壁鸠鲁的哲学笔记,1841年3月完成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以重新解释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而高扬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了马克思彻底的批判精神和不向世俗势力低头的浪漫主义精神。

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由于广泛地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马克思开始公开地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辩护,写下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著名的政论文章。对理性和利益、国家和私人利益关系的深思,导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念发生了怀疑。《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又从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在克罗茨纳赫小城,马克思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从此,一个唯物地理解社会历史的理论方向被开辟出来了。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和卢格一起主办《德法年鉴》,希望把德国的哲学与法国的政治、德国人的思想与法国人的行动结合起来研究。在《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提出了宗教异化的根源是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分离,无产阶级的解放不是政治解放而是人类解放的观点,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他还提出了“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的解放”是由无产阶级完成的,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认为哲学只有同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变成现实。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离不开哲学,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借用海涅的名句 “高卢雄鸡再次鸣叫,而德意志境内也已破晓”,来预示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即将到来的革命形势。

1844年,马克思开始把理论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政治经济学。由于受到恩格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文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赫斯的论文《论金钱的本质》的影响,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之中,对亚当·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斯卡尔培克、布阿吉尔贝尔、麦克库洛赫、特拉西等人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评论、引申和发挥,写下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借助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进行了哲学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并在哲学人本主义逻辑和经济学的科学逻辑、异化劳动和对象化劳动、人的本质的占有和丧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由和必然、个体与类的真正解决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从而开启了破解理论之谜和历史之谜的新途径。

1845年2月,由于法国基佐政府的驱逐,马克思被迫来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就在这一年的春天,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诞生。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的第一条就彻底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路线,把人的感性活动作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开始重新构建他的理论图景,在分别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人和黑格尔抽象人的基础上,全面清算了旧哲学的理论根基,把哲学的所有内容都建立在感性活动的人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作为新唯物主义哲学出发点的对“物”的理解上,马克思认为,外部的客观对象和感性现实都是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存在和生成,因此应该把旧哲学的抽象的物质范畴放在人的感性活动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视域中的“物”,不仅仅是自在之物,更是为我之物,是社会的物、历史的物和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的物,而非单纯的物质实体。由此出发,马克思开始了他的新哲学创新之路。马克思在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社会历史观上实现了革命性的哲学变革,在哲学的立脚点和哲学的社会功能上也达到了新的境界。在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所设定的现实的个人作为他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是清算过去的哲学信仰,另一方面是创立科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把哲学的目光从思辨的天空转向现实的大地,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出发,对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类个体,特别是对施蒂纳的“唯一者”哲学进行了彻底清算,对思辨的个人、肉体的个人、经济的个人和道德的个人进行了哲学解构,把生产的个人、物质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作为他哲学的立足点,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运动的阐释,都建立在了现实个人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哲学形态的革命性变革。总之,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创立了唯物史观。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经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33马克思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式,人们的思想动因只能从物质动因中去寻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发展而来,由经济基础而决定,最终被生产力所决定。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776今天,我们在学习中继承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实质。

第一,要坚持劳动创造财富的观点,从现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不利因素,全面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来证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让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迸发活力;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坚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不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三,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和机制,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四,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增强“四个意识”、强化“四个自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特殊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直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如果不首先完成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就无法从根本上改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要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研究财富如何增长,资本如何增殖的,它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立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所以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切经济关系和反映这些关系的经济范畴都看作是天经地义、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从一开始就不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当作自然而然、一成不变的东西加以接受,而是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它,他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天然合理、永恒不变的,而是历史地产生并终将消亡的。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在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时,是以不变的人性为依据的。他们认为资本起源于劳动,是积累起来的劳动,所以资本是自有劳动以来就存在的。每个劳动者既然都是自己的劳动产生物的当然所有者,所以自由制也是从来就存在的。在不同的私有者之间产品只有在等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换,因此商品交换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例如,在李嘉图看来,原始的渔夫和猎人就已经是商品生产者了。这种观点既是唯心主义的,也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摧毁了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不变人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它不是把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归结为人类固有的不变人性,而是归结为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水平。私有制、交换、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产生和发展着的,它们能够在历史上或长或短地存在,不是因为它们适合于人类的天性,而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们迟早要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拿这个观点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然就能判明它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制度。但是,哲学的分析不等于科学的结论,要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切经济关系究竟怎样在历史上产生和发展的,以及怎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还发展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2]776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作用,造成了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凸现,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3]278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完全是从现代社会的经济的运动规律得出的。”[4]439历史的脚步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因贸易保护引起的争端此起彼伏,因狭隘的民族主义而引起的反全球化时隐时现,因“文明冲突”引起的恐怖主义难以防范,资本主义“进入新的不确定、不稳定时期”。今天我们学习理解这一思想,就是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

第一,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通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来表现,经济危机在当代集中表现为“生产过剩危机”和“全面金融危机”等,尽管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用种种“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无论是“凯恩斯理论”还是“供给学派”,都无法找到救世良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力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2]749。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第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垄断。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概括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经济特征,这一概括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垄断已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商品的制造和销售、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信贷的取得以及熟练劳动力和技术的掌控,如此等等,到处都充斥着垄断组织的统治和代表着无数垄断组织利益的国家控制,“经济垄断主宰了一切”[6]34。特别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形成了现代国际垄断同盟,资本主义的国家以“总代理人”的身份通过国家投资、国私联合、国际经济关系调节等方式,强化其垄断地位,进而巩固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垄断。现代资本主义打着“国家安全”“国家利益至上”“金融信息安全”等旗号,仍然凭借其垄断地位控制着世界经济、科技、信息、金融的制高点,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核心利益。

第三,资本主义竞争造成的矛盾加剧,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不但没有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更趋于激烈和复杂化。因为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资本的利益最大化;而垄断是有时间性和条件性的,绝对的、纯粹的、长期的垄断是无法实现的。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矛盾时而激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虽然主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表现。所以,现代资本主义往往通过政治渗透和颠覆、经济封锁和制裁、军事威慑、网络攻击、技术垄断等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的垄断利益,这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

三、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彻底解放的科学

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块基石,社会主义就从空想转变为科学。因为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建立在这两块基石上的社会主义学说,就不再是从道德伦理或从纯粹的平等正义观念中引申出来的空想,而是以往人类历史发展的合乎规律的推理,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辩证思维的科学论证中得出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是三种主要力量推动的结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它的物质力量;伴随资本主义大生产出现的不断壮大的有组织的工人阶级队伍,是它的实践力量;用科学理论武装的在实践中最先进最坚决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它的组织力量。同样,马克思也为社会主义提出了近期目标和共产主义的远期愿景:一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293,“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3]293;二是消灭私有制,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三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必须把握好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实践第一。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467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而一种理论是否科学,是否是真理,不是靠“天才”的发现,而是靠在实践中的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来证明。我们党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自信,是因为我们党把这一伟大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克服了重重困难,领导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5]292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回应时代的呼唤,必须倾听时代的声音,把准时代的脉搏,从党领导亿万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寻找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文中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6]344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152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力量。任何思想理论如果忽视了人民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因此,我们的党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自身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党就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理论就是从群众中来,把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各种创造和真知灼见总结起来,系统化为中国思维、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理论就是要到群众中去,把我们党多年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理论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时代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历史的步伐永远不会止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提出的:“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生动的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的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创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回答时代之“问”;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引领导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解决时代之“需”;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导向,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指导下,坚持时代之“真”,这同时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

总之,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发现出发,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得出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结论。但是,历史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在曲折中前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教条,也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加以发展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来自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并未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不断探索真理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哲学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