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语言之流行

2018-02-27 08:15乐天
神州·上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文字文字

乐天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数量急剧增长,网络语言不断涌现,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得到广泛的传播。身处象牙塔的中小学生也不能“免俗”,一时间,身边的“小伙伴”都以使用网络语言为时髦,有人甚至将网络用语也用在平时的作文中。如果你听不懂或不会使用网络语言,那就“out”啦!

网络语言的流行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的流行?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究,并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

早期,由于网络普及面小,网络社交媒介有限,网络语言只在小范围中使用,有些网络语言还没流行就销声匿迹了。当然,也有一些网络语言经受了时间的考验,逐渐为大众所接受。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一些自媒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乃至官方媒体都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逐渐为公众所熟悉和接受,并引起了权威部门的关注。

二、網络语言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由于来自“草根”,网络语言的特点既有不规范的一面,又有直观生动、“接地气”的一面,其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源自不标准的普通话或方言,如“木有”“童鞋”“灰常”“虾米”“粉好”“坏银”“蓝瘦”“香菇”等。

2.源于键盘打字错误,如“斑竹”“大虾”等。

3.由生活中的污言秽语衍生而来,如“屌丝”“逼格”“绿茶婊”等。

4.缩略语,即把一个句子压缩成三四个字,类似俗语或成语,如“不明觉厉”“普大喜奔”“十动然拒”“小确幸”等。

5.中英混用,类似于当年上海的洋泾滨英语,如“hole不住”“打call”等。

6.英语“直译”,即把英文读音直接转成汉字读音,如“卖糕”“图样图森破”等。

7.特定历史年代的旧词重新流行,如“哀家”“洒家”“土豪”等。

8.网络行为用语,如“点赞”“扫码”“刷屏”等。

9.从某个社会热点事件衍生而来,如“范跑跑”“躲猫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

三、网络语言的流行对汉语言文字的影响

1.负面影响

互联网世界属于虚拟世界,由此催生了一些粗鄙、低俗,带有发泄、辱骂意味的网络语言;还有一些网络语言的产生,源于键盘打字错误,导致网络语言中错别字泛滥;此外,大多数网络语言的造词不符合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比如“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这些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无疑对规范汉语的使用造成了冲击。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大多数为青少年。由于青少年追求新奇,喜欢模仿,易受他人影响,如果任由不良网络语言泛滥,势必影响青少年对规范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制约规范汉语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国家权威机构专门发文对“刻意模仿有地域特点的发音、乱用外来词语和网络用语”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强调应“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2.正面作用

语言文字不是僵化不变的,汉语言文字发展几千年来,新词不断涌现,使用频率低的旧词不断被淘汰。网络时代产生的网络语言,有良有莠,经过时间的淘洗,一些积极健康、传递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进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官方媒体乃至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都开始使用网络语言,受到了民众的高度认可。比如公安部门在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称民众为“亲”。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举行的金砖会议上称厦门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颜值”二字就是网络语言。习总书记在此运用得十分贴切,毫无违和感。由此可见,那些生动形象、积极健康、有文化内涵的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汉语言文字的词库和表现形式。因此,这些网络语言受到权威部门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2016年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就收录了“菜鸟”“颜值”“接地气”等网络词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网络语言的流行,一方面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应抱以宽容的态度。比如,在个人社交媒介上使用一般的网络语言,既无伤大雅又显得诙谐、活泼,完全不必一棍子打死。当然,粗鄙不堪的网络语言除外。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作出适当的约束和规范,比如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报刊图书等,应该慎用网络语言,禁用低俗、不健康的网络语言。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肩负着发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包括汉语言文字的历史使命,更应当主动学习和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范用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分清使用网络语言和规范汉语汉字的场合,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传播。

参考文献:

[1]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

[2]2015年6月3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3]2017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厦门会议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言文字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语言文字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