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谁看齐?

2018-02-28 20:38于是
现代家庭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

于是

词条

剧场效应:原为法国思想家卢梭描述18世纪巴黎时开创的术语,意指:城市被戏剧化,市民又像看戏的观众,又像被动的演员。后人形象地引申出新意:一人看戏时站起,所有人都将最终站起,本想独占鳌头,结果所有人都占不到鳌头。

又到了给孩子报名补课班的时候。龙妈被拽进了十几个家长群,被灌输了各种资深老师、优质班级的资料,被四面八方涌来的报价吓到了。好像每个妈妈都理直气壮地说“再贵也值得”,她简直找不到人诉苦,说说真心话:“孩子的一个学期至少有三门功课要报补课班,加起来就是我三个月的工资,为什么没人嫌贵呢?”

龙妈的孩子属龙,所以昵称龙妈。这个昵称完全不利于她吐槽、哭穷,哪怕哭的是真穷。看看以前的同学们,小孩要么上重点学校,要么上国际学校,要么去私立学校,还有富三代是去英国读中学;大家都懂“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但龙妈知道,有些父母不过是硬撑腰杆,拼命攒钱,只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这根线上。看看格子间就知道了——大家都在限时抢购团购掙积分赢赠品——就算是新时代,一分钱也要掰作两半用,哪个白领有财务自由?

但孩子们的财务基本上是自由的——开学老师就交待了要买好ipad,教学需要;但有了新武器的教学好像还是不够用,仍要开补课班。如果有乐器或体育等专长,课外学习的费用更高,课程和作业排得扑扑满,要以半小时为单位来切割周末和放学后的时间——如此说来,把钱自由得近乎豪迈地花在教育上,结果却是孩子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前几天,龙妈在好几个群里都看到家长们转发了一条公众号文章,说的是某学校不断给高三学生加课,不肯输给别的学校,以至于住宿的学生们每周只有两小时的自由时间!

龙妈觉得自己像在看一场戏,群里的妈妈们都义愤填膺,怪那个学校不人道,教育方式有误,批判起来都是头头是道,好像在剧院里看到蹩脚的表演,就纷纷站起来指责台上的演员,结果台上的戏没法看了,台下的人都站起来,不知不觉也指手画脚,反倒是台下的戏更吸引人了。可轮到她们用炫耀的口吻讲起自家孩子周末的课程时,好像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那个学校的做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龙妈觉得演戏最难了,从小就不喜欢大合唱、诗朗诵之类的表演:跟着别人的节奏,口是心非,笑得好假。长大进公司做事也一样,她永远学不会见缝插针的拍马屁,看山水,别苗头,永远只会做好分内事。合群这种事,要么靠天分,要么靠技巧,她都没有。别的女同事每季更换网红款的口红、靴子、衣裙,她永远都是基本款。她真心不想让小龙把宝贵的少年时光浪费在周末的补课班上,但每当路过那些补习班教室,看到花里胡哨的广告语,再看到门外骄傲地坐在车里、期盼地站在门口等候下课的家长们,她又难免会心虚:自己不合群、跟不上时髦也就罢了,但孩子未来要和这些孩子竞争,想想都觉得累,如果孩子怪自己没有给予“和别人一样”的条件,自己情何以堪?

她去问龙爸,“你觉得有必要让儿子去读那几个贵的要死的补课班吗?”龙爸沉吟片刻,反问道,“你觉得我当年有必要去读那个贵的要死的MBA吗?”龙妈苦笑起来。当年,龙爸意识到MBA班能让自己进入另一个社交圈,拥有更多往上流走的机会,就把他俩原本要操办婚礼、蜜月旅行的那笔钱去报了MBA班。去了才发现,班里鱼龙混杂,老师口吐莲花,走走形式毕业后,他带着信心去五百强公司面试——猎头也很看好他——谁知当年有两个去美国读完MBA回来的家伙,要说竞争都轮不到他。再换一家公司,头衔是好听了,但专业并不对口,做到一年意兴阑珊,再跳一家……如此周转了五六家公司,再去应聘时招聘官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这些年跳动如此频繁?

“满街都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满街都是拿到高级文凭的白领。在我们这个城市,同质化倾向已经非常严重了,这并没有让竞争变得更激烈,老实说,光是看齐身边的人就已经让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了。这不叫竞争,这叫集体的无用功。”龙爸这几年沧桑了很多,那是缺乏成就感的中年人特有的丧气。“不过从宏观经济上说还是有利于市场发展的。”

龙妈懂了。这学期,他们全家要利用周末时光尽量远离大市场的发展,他们要郊游,要在家做菜做甜品,母子俩去看展览,或父子俩一起去踢球……与其处处和别人一样,不如有一件事和别人都不一样。与其看齐被动演戏的陌生人,不如多看看身边最亲近的自家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学校推介
上学校
熊孩子爆笑来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