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世界冠军,感谢父亲撑起了一片天

2018-02-28 20:45希康璐
现代家庭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练女儿爸爸

希康璐

2017年10月7日凌晨,第47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收官,年仅18岁的中国选手范忆琳成功卫冕女子高低杠冠军。比赛结束后,范忆琳第一时间给爸爸打电话。守在上海家中的爸爸范炳柱,激动得热泪盈眶:“范范,还记得爸爸在里约奥运会时送给你的纸飞机吗?上面写着‘从巴西重新起飞,祝愿飞得更高。这次你真的做到了,爸爸为你骄傲!”

15岁没了妈妈,爸爸撑起一片天

范忆琳永远不会忘记,2014年6月1日,是她正式进入国家队的日子。那天妈妈送她到机场,从上海飞往北京。满心激动的范忆琳丝毫没察觉到,妈妈的笑容里带着深深的疲惫。就在前不久,妈妈被查出肺癌晚期,为了不让即将远行的女儿担心,她硬撑着内心的感伤,让丈夫和自己一起隐瞒真相。女儿走后,妈妈马上入院接受治疗。

后来,范炳柱也没有告诉女儿真实情况,他只是说,妈妈生病了,应该会很快好起来的,让女儿安心在国家队训练。直到范忆琳放假回来的那次,她去病房探望妈妈,当她看到妈妈消瘦的身形,头上还戴着一顶帽子时,她才意识到妈妈的病情非常严重。她对爸爸说:“我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危重病人都戴着帽子,因为要做化疗,头发掉光了。妈妈的病是不是已经很严重了?”爸爸紧紧地抱着懂事的女儿,默默地流泪。而妈妈还是不愿意让范忆琳分心,她不断安慰女儿:“别担心,妈妈会好起来的,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训练,争取为国争光,拿到世界冠军。”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一切还是来得太突然了。几天后,正在休息的范忆琳接到了爸爸打来的电话。“范范,爸爸告诉你一件不好的事情……”“爸爸,你别说了,我知道了。妈妈去天堂了,但她一定会陪着我们的。”

那些天,范忆琳眼前和脑海里全是和妈妈在一起的那些回忆。范忆琳的父母都是浙江台州市天台县白鹤镇人,早年他们来到上海,1999年生下了范忆琳。之后一年,他们还添了一个儿子。范忆琳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三天两头生病,他们就抱着她去医院,后来连打针的护士都认识范忆琳了。范忆琳5岁时,父母为了让她增强体质,就带她去练艺术体操。

范忆琳进入上海嘉定区的一所有体育特色的幼儿园,后来被上海市虹口区少体校选中,作为重点培养苗子。范忆琳小时候练体操,妈妈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她,无论刮风下雨,范忆琳都是第一个到训练场的孩子,苦练到最后一个才离开。

15岁就没了妈妈,范忆琳小小年纪,心里装了很多同龄人无法体会的忧愁。爸爸知道,母爱不是任何一种爱所能替代的,但他还是努力着,想给女儿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

受到妈妈去世的影响,范忆琳有些跟不上高强度的训练节奏,一度变得颓废与自暴自弃。范忆琳不再听教练的话,连着几个月都对训练提不起兴趣,也不爱跟人交流,以至于大家都开始担心,范忆琳可能要放弃体操了。

爸爸放下手头的工作,从上海飞到北京。范忆琳心里很忐忑,怕爸爸批评自己,没想到,爸爸不仅没有批评她,而是在宿舍里挽起袖子,给女儿做起了“扁食”(天台的一种小吃,类似馄饨)。扁食里面包着范忆琳最喜欢的牛肉馅,加上洋葱和胡萝卜等蔬菜,整个屋子充满了香味。没想到,范忆琳一口咬下去,泪水哗哗地流了出来。爸爸一把抱住精瘦的女儿,喃喃道:“是不是想妈妈了?妈妈可是不希望看到你哭的,你不要难过,爸爸以后会给你加倍的爱,把妈妈那一份也补上……”

在爸爸的安慰下,范忆琳的情绪渐渐平稳,她承认,自己是因为受到妈妈去世的打击,这段时间一直无法安心训练,注意力很难集中。爸爸循循善诱,和女儿沟通、聊天,化解她心中的悲痛。范忆琳在返回训练场后,逐渐进入了状态,并很快成为中国女子体操队中的中流砥柱。

世界冠军告慰妈妈,父担母职陪女儿买十字绣

2015年10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第46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比赛中,范忆琳用最高难度的高低杠动作,惊艳了整个世界,以15.366分的成绩获得冠军。她闪亮登上领奖台,胸前挂着金牌,这是范忆琳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面对中外记者的采访,她一直流泪,哽咽着,说话断断续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我做到了,您在天堂安息吧。”

每个女孩都喜欢逛街,范忆琳曾和妈妈约定,要一起逛遍上海,母女俩每逢上海有新开商场,必定要去逛,母女俩手牵着手,那开心劲,谁看了都羡慕。但现在妈妈不在了,爸爸接过“接力棒”,只要范忆琳回家,他会放下工作,陪着女儿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在嘉定区的州桥老街、清河路、罗宾森广场、博乐广场……到处都留下了父女俩开心的足迹。范忆琳最喜欢逛州桥老街的小商品市场,她是个很有耐心的姑娘,做事情也慢条斯理,所以特别偏爱十字绣。爸爸和她一起挑选买回来的十字绣,家里堆了不少,但大多只是绣了个开头,或者全新还没有拆封的。范忆琳的训练实在太忙了,有时候难得喘口气,也要被老师拉着去上文化课,几乎没有时间绣。

有时候,范忆琳无论怎么样练,就是达不到教练的要求,无数遍重复,后来只要教练一开口,她的眼泪就“反射”般地掉下来了。

在爸爸范炳柱的心里,很感激一个人,那就是范忆琳的教练徐惊雷。今年50岁的徐惊雷,很疼爱这个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妈妈的范忆琳。刚进入国家队,范忆琳一度很畏惧教练,常常躲着教练。有一次训练时,范忆琳突然不见了,几个教练找了半天,差点报警,最后从一个空调机房的角落里把她“揪”了出来。徐惊雷把范忆琳抱回宿舍,悉心照顾和开解她。在国家队的日子里,徐惊雷帮助范忆琳恢复训练时的伤痛、减控体重等,与其说她是教练,倒不如说更像是“妈妈”。

为了缓解女儿训练时的压力,范炳柱立下“规矩”,在家不谈与训练有关的话题。每一次范忆琳回家,等着她的总是满满一桌她喜欢吃的饭菜。茶余饭后,父女俩聊天的话题也是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中的趣事。在轻松的家庭氛围中,范忆琳每次都能调整自己紧张的狀态,开开心心地回队里训练。endprint

2016年开始,徐惊雷教练却不让范忆琳回家了。原来,范忆琳每次回家,都会被爸爸“喂”得很饱,有一次体重甚至超了2.5公斤。为了给范忆琳减重,徐惊雷又是好一通忙活。对此,范炳柱也只能苦笑。对一个爸爸来说,女儿常年不在家,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他当然希望能多照顾女儿,能给她烧一些好吃的饭菜。

范炳柱年轻时曾是一名摔跤运动员,虽然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但体育精神一直影响着他。他常对女儿说:“体育精神就是不放弃,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范忆琳和弟弟的感情特别好,无话不谈。小时候两人上的是同一所幼儿园,后来弟弟也走上了体育这条路。弟弟目前是上海市射击队的一名射击选手。今年17岁的弟弟,比范忆琳高出一个头都不止,走在外面,很多人都以为是哥哥和妹妹。弟弟对范忆琳说:“我愿意当哥哥,一辈子保护你。”

奥运会的味道,就是爸爸的味道

2016年7月,范忆琳赴巴西里约参加奥运会。离家万里,环境变了,口味变了,范忆琳吃不惯里约奥运村的伙食。作为运动员,她不能像游客一样,吃外面餐馆的饭菜,万一吃到掺杂瘦肉精的食物,被尿检抽查到,连比赛资格都没了。每次开饭,桌子上总少不了一瓶瓶番茄酱,范忆琳有时干脆用番茄酱当主食。

“我真的吃不惯,米饭像是生的,牛排像牛肉干。除了鱼和鸡肉还凑合之外,别的食物很难下咽。爸爸,你什么时候过来啊?我想吃你做的扁食了。”训练之余,范忆琳会和爸爸进行视频通话。有一次,爸爸看到女儿嘴角一片红红的,吓了一大跳:“你训练时又磕伤了吗?怎么这么不小心,你等着,爸爸过几天就来。”

范忆琳这才发现,自己刚刚吃完番茄酱,还没来得及擦嘴呢。爸爸得知女儿竟然光吃番茄酱,不吃饭,很心疼。8月5日,范炳柱飞到里约,陪伴女儿。

虽然食物吃不惯,但范忆琳在里约还是有不少开心的回忆。“在里约最开心的事情,是和各国运动员交换运动会徽章。”除了比赛,这是范忆琳最爱忙活的事,只要看到其他国家的选手,她第一件事不是合影,而是交换徽章。在她的家中,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徽章有几十枚,这些都是她的宝贝。

在里约奥运村,体操队和游泳队的宿舍距离不过200米,但因为赛事紧张,两队几乎零交流。范忆琳看到过孙杨和宁泽涛这两个游泳队的帅哥,但没机会说上话。有一次,她们女子体操队在奥运村楼下接受领导接见,孙杨从楼上的窗户探出了半个脑袋,足足看了她们好几分钟,让范忆琳和其他队员都兴奋不已,她至今回忆起来还是很激动,青春少女之心砰砰乱跳。

2016年8月10日,范忆琳参加高低杠和平衡木项目比赛,与队员们一起拿下了里约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季军。

虽然范忆琳对比赛结果很不理想,自己没有发挥到最好的水平,但在爸爸看来,女儿已经尽了全力,这就够了。在里约,范炳柱一个人逛了不少地方,没有给自己买东西,而是给女儿选了一双巴西特色的带香味的红色凉鞋,他还用巴西的风景信纸,折了一个纸飞机,上面写着给女儿的鼓励:“从巴西重新起飞,祝愿飞得更高。”

带着爸爸的鼓励和支持,范忆琳果然不负所望。2017年9月21日,范忆琳启程飞往加拿大,爸爸就一直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他本想陪女儿前往,但女儿说:“爸爸,我长大了,这次就不用陪我了,我一定带好消息回来。”几天后,范忆琳果然就获得了世界冠军,好消息传来,范柄柱激动得热泪盈眶。

10月12日,范炳柱见到了女儿,这次一见面,他并不像以前那样说给女儿做了什么好吃的,而是神秘兮兮地对女儿说:“我事先‘踩点过了几个地方,这就带你去。”范忆琳一脸茫然地跟着爸爸,来到一处购物商场,发现那里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许多台娃娃机。她兴奋地跳起来:“这么多娃娃机啊,看我大显身手,抓一串回家红烧,哈哈哈。”原来,爸爸知道范忆琳很喜欢抓娃娃,操作机器时也一抓一个准,特意事先留意娃娃机比较多的地方,就是等女儿回国,陪她玩個尽兴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练女儿爸爸
Coach,Where Are You?教练,你在哪儿?
大三的女儿
贪玩教练
海的女儿
我和爸爸
加油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