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风云

2018-03-01 02:06|
读者·原创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格牙买加贫民窟

文 | 张 彰

B-Boy

纽约第三大道自北向南,从南布朗克斯区的福德姆路开始,穿过哈莱姆河,一直到曼哈顿最繁华的上东区。这条南布朗克斯地区最繁忙的主干道,在布朗克斯区内是双向行驶车道,出了布朗克斯,则只能北行。它构成了对布朗克斯区的某种隐喻—这里是放逐之地,从上东区一路向北,分别住着富人、中产阶层和穷人。如果一个人已经往北去了南布朗克斯,他的人生想要再调头到南方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20世纪40年代,这里住满了犹太人和在莫里斯港找事情做的白人蓝领。这些居民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便陆续搬离了布朗克斯,越富有的人搬得越靠南。他们的迁移,一方面是为了分享城市建设的红利,搬到消费更高、设施更完备的地区去;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躲避络绎不绝的新居民—那些来到布朗克斯讨生活的黑人和拉丁裔居民。这场大规模的迁移活动被历史学家称作“白人群飞”。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黑人在布朗克斯区居民中的比重,由不足1/3上升到超过2/3。

这些新移民很快就发现,被原有居民抛弃的,不仅仅是布朗克斯区的土地,还有房产、商业、服务机构……除了设备简陋的贫民公寓,新移民很难在这里找到其他设施,当然也找不到工作。这种情况因为横贯布朗克斯区的高速公路的修建而更加严重。为了保证这项大型工程能顺利完工,数以千计的公寓、商店、办公楼被迫拆迁,它们的拥有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更好的街区—20世纪60年代,布朗克斯区的地价还不到上一个10年的一半。毫无希望、野草一般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只有绝望。

留给新布朗克斯人的谋生手段并不多,很多人为了骗取保险金而纵火,这使布朗克斯一度成为纽约火灾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一些孩子迷上了打篮球,他们渴望像欧文那样,飞翔在球场上空,拿下百万年薪—虽然他们出了球场,连一份周薪90美元的工作都找不到。另外一些人做起了偏门生意—有些人卖起了海洛因,那个时代美国政府对毒品异常宽容;有些人则做起了老鸨和皮条客。做偏门生意当然需要帮派的保护,更何况,来自波多黎各、牙买加、哥伦比亚等地的黑人兄弟们也需要划分地盘。

很快,帮派成了社区的权力中心,出现了原始骷髅、野蛮浪人、标枪队、皇家巫师、七皇冠、黑桃帮等众多帮派。帮派兄弟招摇过市,白天和别的帮派火拼,照管自家生意;到了晚上,则要把自己这一天挣到的钱全花出去。入夜,年轻人纷纷朝163街和希望大道进发,在那里,一个名为“贫民窟兄弟”的波多黎各帮派在播放音乐。他们的设备极其简陋—装在路灯柱子上的会议用PA音响,电吉他放大器上插满唱机。帮派的创始人之一—本杰·梅伦德斯,是一名吉他手,后来还组建了一支同名乐队。

若说“贫民窟兄弟”和其他帮派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和平处理帮派争端的方式。1971年,“贫民窟兄弟”的另一位创始人“黑本杰”,在阻止帮派火并时被杀,死时只有25岁。帮派的兄弟们没有试图为他报“血仇”(这种古老的复仇方式至今仍然在非洲沿用),而是开了一场“锄头大道和平会议”,地点在男孩俱乐部。这次会议召集了部分官员、警察和几十个帮派的头目,建立了大家都能够认可的谈判机制,维护了街头的和平。

之所以能够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非完全由于“贫民窟兄弟”跨地区乃至跨国家的非凡影响力,而是因为布朗克斯区的地盘已经划分完毕。无数帮派兄弟发现,一夕之间,他们的愤怒再也无处发泄,他们苦练许久的“中国功夫”,只能运用到舞蹈中。他们一度成了各类派对的常客。在和平会议召开之后,出现在“贫民窟兄弟”的派对上,于他们更像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这些兄弟总是冷冷地扫视跳舞的人群,在舞曲播放的间隙,下场去表演杂技般的复杂舞步—最初只有类似哥萨克舞的脚步动作,后来加入了中国武术的踢技、巴西战舞卡泼耶拉和疯克舞步。舞蹈代替了拳头,成了帮派之间对话的主要方式,这些在舞曲间隙表演的兄弟被叫作breaking boy,也就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B-Boy。

DJ、Rap和MC

那次会议上,黑桃帮也在。黑桃帮的老大—“非洲王”班巴塔回忆起之前的帮派火并时是这么说的:“如果你说错了一句话,一场小型战争就会打响,而且会蔓延至整个布朗克斯,乃至整个纽约。一些大的帮派,如‘原始骷髅’和‘野蛮浪人’的势力范围很大。”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有一次帮派火并持续了92天。相比之下,用舞蹈来解决问题要文明得多。班巴塔后来成了最早为B-Boy制作Break beat(组成节奏的一系列鼓点)的DJ,他号召兄弟们一致对外,被称为“教父”。

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派对地点,是塞德维克街的一处简易公寓。女士的入场费为25美分,男士的为50美分。如此低廉的价格,当然无法让你得到白人迪斯科舞厅里的那种水准的招待,来这里的人,是冲着“酷海格”来的。这个年轻人是牙买加籍,就出生在“雷鬼之父”鲍勃·马利所在的那个街区—牙买加首都金斯顿川奇区的贫民窟。“酷海格”13岁时来到美国。白天,这个身高1.95米的大汉是露天球场上凶狠的“海格力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夜晚,则变成了碟机背后最受欢迎的DJ。他喜欢播放舞曲减弱时只有节奏和打击乐的那部分,他细心地在每张唱片上做了标记,一张放完接另一张,因此他的派对很受B-Boy的欢迎。

没有音乐多少有些单调,而且他“打碟”的水准实在无法和弗朗西斯·格拉索这样的天才DJ相比。加之跳舞的人常常需要适应新唱片的节奏,为了不冷场,他学着像牙买加的祝词人那样,用带有煽动性的喊话来带动气氛。DJ的基本功—速混技术,则要靠约瑟夫·萨德勒来完成。

“酷海格”的音响功率最大,班巴塔收藏的唱片最丰富,“闪电大师”萨德勒的技术最好,而他们的小兄弟—“大法师”西奥多·利文斯通则发明了通过摩擦碟片和调解平衡推杆制造有节奏的摩擦声的技术,也就是“搓碟”,那年他还不到14岁。萨德勒不甘示弱,发明了在节奏中短暂混入人声和器乐的技术,还第一个引入鼓机(一种音乐编辑设备),他把鼓机叫作Beat Box,也就是B-box。至此,“打碟”、跳舞、音乐,都有了,就差“说”了。

1977年是一个糟糕的年份,这一年纽约市财政紧缩,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停摆,布朗克斯区深受其害,房屋无人修理,垃圾无人清扫,免费舞会成了人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这类舞会大多在室外举办,有时是为了宣传,有时是有新人要出头,遂召集比赛。每个DJ都会请几个朋友到场来帮忙维持秩序,“酷海格”经常带去的朋友是他的牙买加哥们儿科克拉·洛克。洛克的嘴皮子很溜,专门负责在“酷海格”换碟时调节气氛,他经常大喊:“摇起来,别停下!”这句话被认为是第一句Rap专用唱词,洛克也被看作是第一位MC。

这一招被喜欢钻研技术的萨德勒学去了,他找到了“牛仔”“克里奥小子”和“梅里美”做他的MC。“牛仔”的风格更像是传统的牙买加祝词人,而后两位则天生爱耍贫嘴,又擅长模仿纽约的电台DJ。渐渐地,布朗克斯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DJ和MC,他们用1977年纽约大停电那晚抢到的设备、音响、唱片和心中燃烧的愤怒、激情、野心,从“嘻哈三杰”—“酷海格”、班巴塔、萨德勒手中,承接了一种全新的亚文化形式—嘻哈。

猜你喜欢
海格牙买加贫民窟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来自贫民窟的科学家
远方的炮楼
中国商人无奈离开牙买加
牙买加“惊喜”千名中国游客到访
牙买加出口芒果到美国
牙买加不想再让英女王做主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
海格流行风
在别人的故事里守望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