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2018-03-01 07:14刘黔敏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费行为同伴理性

刘黔敏

有些孩子看到新奇的玩具就要买,即使家中的玩具已经很多。出去玩耍,他们往往不被风景所吸引,而是以购买各种纪念品为乐。还有一些孩子甚至喜欢用大人的手机购物。家长也时常会面临这样的困扰,当孩子提出购物要求的时候,买还是不买?如果要对孩子的购买行为进行限制,如何把握这个度?如果对孩子的购买欲望不进行引导,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孩子的购买行为本身并不需要作对错的判断,这仅仅是一种行为而已,作为家长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适度地克制孩子过强的消费欲望。

追因溯源——孩子为什么热衷于购买

在现实中,孩子的购买喜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买玩具,有的喜欢买零食,有的喜欢买工艺品。看似这些行为都是购买,但不同孩子的购买动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教育学中的冰山理论所揭示的,显性行为如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可以被看见,而作为教育者要看到在孩子的行为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热衷购买一般是以下几种动机驱动使然。

“这些都是我的”:享受拥有物品的主控感

购买行为的实质是付出金钱得到某样物品的所有权,它体现了人的一种能力感和主控感。对成人而言,能买意味着我具有买的能力,买了之后意味着我能够支配它。对于孩子而言,因为还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所以购买行为更多的是能满足孩子的主控感:如果我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这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很好;一旦买了之后,这些就都是“我的”,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主控的感觉。尤其是当孩子有了“物权”意识之后,对哪些物品是“我”的就尤为在意。拥有得多往往会在其心理层面建构起“富足”感,强化这种占有欲望。至于这件物品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或真正喜欢的,于他们而言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不买怎么行”:各种产品广告宣传的魅力

学前期的孩子还属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被事物外在形态所吸引,“外形控”的特点更为凸显,精心设计的各种商品广告对他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加之商品广告往往高频率地在各种场合播放,更易催生他们的购买欲望。此外,除去直接性的商品营销广告外,很多影视剧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某些电影或电视剧播出后就会有相应的主题产品跟进。这种影视剧带来的广告效应对孩子的消费行为无疑会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年幼的儿童而言,容易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代入感”。拿着魔棒自己就变成了小魔仙,穿上灰姑娘的水晶鞋就变成了舞会上最受瞩目的焦点,拥有了机甲战车就成了神龙斗士……拥有的不仅是这些物品的本身,更意味着拥有了某一种身份、某一种角色,这对孩子自然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别人有,我也要有”:同伴群体消费的影响

孩子自进入幼儿园后,就进入了稳定的同伴群体。这种平行交往在无形中形塑着孩子的各种观念,在消费方面也同样如此。对于他们来说,每天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小伙伴穿的是什么,带了什么玩具来幼儿园,吃了什么好吃的零食,等等。孩子还不具备理性看待他人消费行为的能力,更容易产生的想法是“他(她)有,我也要有”“他(她)有,为什么我不能有”。这既是一种从众心理,也是孩子融入同伴群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密的同伴关系的建构会逐渐淡化“地缘”因素,而“玩得来,吃得来”显得更为重要,玩具、零食、同款服装都可能构成其交往的“社交资本”,帮助其与同伴形成亲密关系,增强群体的认同感。由此,当看到自己的同伴拥有了某些物品,尤其是自己的好朋友拥有这些之后,就容易刺激孩子的消费欲望。

如何引导孩子的购买行为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有购物的需求欲望,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这种需求欲望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反正东西也不是很贵,买就买吧。事实上,对孩子在购物方面进行引导,并不是说孩子的购物行为会给家长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而是基于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如何经由这种引导养成孩子理性、自律、爱物惜物等品质。在这样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购买越来越迅捷的时代,如何从小引导孩子的购买行为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作为家长,首先需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消费心理,而不是简单生硬地给孩子立规则、提要求。由此,既保证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同时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模式就显得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消费购买行为。

适度设限:让孩子有节制地消费

人在消费方面如果无节制,就会使消费的阈值不断地提升。作为父母有时需要为孩子适度设限,让其明白界限在哪里,并不是可以随性消费。而随性消费,也很难让孩子产生爱物惜物的观念,毕竟得到一件东西太容易了,不想要了就可以再买新的,买更贵更好的。在实践层面,比如限制孩子每周的消费额度和次数,出去旅行时给孩子明确消费的额度,去超市时规定孩子可以买的物品的样数和价格等,都是可行的方式和方法。当然这种约定需要与孩子协商,经过孩子认同的规则才可能更容易执行下去。如果从长远来看,这种限制看似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却可以逐渐让其学会适度地节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培养其自律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理性引导:让孩子理性消费

在学前阶段,孩子容易被眼前的情绪引导,缺乏行为的理性,在消费上也是如此。比如他们逛超市时看到一种新奇的零食,在玩具店看到没有玩过的玩具时,都会在瞬间产生购买的欲望。這时就需要家长进行适度的引导,在孩子提出购买要求之前让其有一个思考期。如问问孩子,这种物品你买了之后会玩吗,如果不好玩你会怎么处理;这种饮料你是否保证买了之后一定会喝完,喝不完怎么办。当然,很多时候孩子在购买之前都会作出“完美承诺”,但买完之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就需要家长适时地做“监督者”。如果孩子非理性的购买行为比较频繁,家长就要给其一些小小的警示。如要买新的物品,要求他把以前购买的先物尽其用,或者这次就干脆拒绝。当孩子发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不理性消费行为承担后果时,才会真正意识到买东西不是可以随性而为的。

榜样示范:家长成为理性消费者

孩子喜欢购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家长的影响不可小觑。当我们在吐槽孩子都已经会在淘宝上把购物车塞满的时候,是否反思过自己在网上购物花了多少时间。当我们在批评孩子买了一大堆玩具又没怎么玩时,是否看过自己的房间里堆了多少无用的商品。当我们逛超市告诉孩子不要乱花钱时,是否当着孩子的面把很多没必要的商品丢进了购物车。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看不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艰辛,只会看到爸爸妈妈怎么购物消费。成人的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父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由此,作为家长,在消费方面需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示范。如不要让孩子发现你整天都在逛淘宝,不要让孩子发现家里买了一样又一样重复的物品,不要让孩子觉得消费是生活乐趣最重要的来源。有句话说,我们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首先自己要成为那样的人。在消费行为方面,这句话同样适用。

控制自己的购买欲望,理性而有节制地消费,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对于孩子都是挑战,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引导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或许我们自身也会多几分理性、添几分成熟。

猜你喜欢
消费行为同伴理性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欲望膨胀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