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18-03-01 10:26徐嘉赵爽王茜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城镇化信息化

徐嘉 赵爽 王茜

摘 要:文章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提出了提高河北省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协调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

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信息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国家层面讨论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已有研究中主要集中讨论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信息化助推城镇化发展问题,如楚俊国[1]、郑子龙[2]、刘国斌等[3]、于海波等[4]、侯凯誉[5];城镇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问题,如姜爱林[6]、刘密霞等[7]、刘跃等[8]、熊翔宇等[9];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措施问题,如姜爱林[10]、陈熙隆[11]、季红颖等[12]、严昕等[13]。总之,国内学者在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问题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关于区域耦合协调度测度方面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1 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

1.1 耦合协调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完备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结合河北省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口、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人才等方面构建了合理反映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2个子系统,7个一级指标层以及18个二级指标层组成,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 耦合协调模型

1.2.1 原始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各类统计数据在量纲、量级上的差异,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原始数据均为正向指标,选取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其中aij表示第i个对象、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i和j均为整数,满足1≤i≤n,1≤j≤m);ajmax和aj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ij为aij的标准化处理结果,其值越大则正向效应越明显。

1.2.2 均方差权系数计算

以标准化后的数据Nij为随机变量,在计算各个随机变量均方差的基础上进行归一化处理,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系数,计算步骤如下:

指标矢量方向的随机变量均值

则Sj均方差

均方差权系数

1.2.3 子系统测度值计算

计算各个对象各级子系统的测度值,公式如下:

1.2.4 耦合度计算

本文采用容量耦合的方法计算子系统间的耦合度,公式如下:

其中Di和Dj分别是第i和第j个子系统的测度值,C耦是m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取值范围在0~1。

1.2.5 协调度计算

考虑到如果单一使用耦合度指标度量子系统间的耦合程度会出现当各子系统的测度值均处于低值状态也会表现出比较高的耦合水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计算耦合度的基础上还建立了协调度函数,公式如下:

其中C协为协调度,取值为0~1,T为m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计算方法为:

其中Di为m个子系统的测度值,Ui为待定系数,取值为

2 实证分析

本文调查了河北省各设区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变化。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7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北省经济年鉴》《河北省各设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依据耦合协调模型,本文计算得出了河北省11个设区市的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信息化子系统的测度值以及耦合度和协调度,如表2所示。

根据系统演化理论,借鉴相关研究并结合我省实际,本文将耦合度和协调度分别分为4个区间,如表3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大部分设区市(仅有石家庄、保定除外)的城镇化测度值高于信息化测度值,表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在耦合度方面,除了石家庄、唐山、保定和邯郸处于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磨合型阶段,其他设区市均处于二者的拮抗型阶段,城镇化和信息化如能同步提升,则可顺利进入后期的磨合及高水平阶段。在协调度方面,河北省衡水、承德、张家口、邢台、秦皇岛、廊坊等地区处于一般水平协调阶段,表明城镇化和信息化之间仍然存在非同步的问题,因此,平衡好二者的发展关系,是提高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度,进而增强二者发展后劲的关键。

3 建议与对策

(1)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城镇化又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信息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中的高新技术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信息产业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提高城镇劳动生产率、带动城市经济增长,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信息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产业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在农村向城镇转型的过程中,虽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发展相对并不完善。在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快基础信息设施的建设,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网络基础设施差距,均匀地分配网络基础设施。此外,积极地引进人才,吸引更多的精通信息技术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到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行列中来,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他们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同时,对农民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融入“互联网+”的新型发展模式中来。

(3)在城镇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城镇化发展不仅要快,更要好,要智慧,“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型城镇化不仅经济要智慧,建筑、移动、能源、规划、治理都要智慧。“智慧城市”有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综合协调政、产、学等各方资源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最终实现“智慧城市”服务于民生。

[参考文献]

[1]楚俊国.以信息化促进城镇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3(9):50-53.

[2]郑子龙.我国信息化对城镇化非线性动态影响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13(8):48-51.

[3]刘国斌,杨富田.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49-53.

[4]于海波,邱玮.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38-141.

[5]侯凯誉.信息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分析[J].经管研究,2016(12):144-147.

[6]姜爱林.中国城镇化问题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5):73-77.

[7]刘密霞,丁艺.可持续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88-192.

[8]刘跃,袁雪娇,叶宇梅.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与路径[J].城市问题,2016(6):24-32.

[9]熊翔宇,郑建明.国外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研究述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1):146-153.

[10]姜爱林.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J].科技与经济,2003(4):52-55.

[11]陈熙隆.信息化助推经济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26):51-55.

[12]季红颖,侯明.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114-121.

[13]严昕,孙红蕾,郑建明.城镇信息化中的数据治理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30-35.

猜你喜欢
城镇化信息化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