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思考

2018-03-01 10:26叶智梅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叶智梅

摘 要:中职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将在未来几年引导中等职业教育的前进方向,如何在测试中取得佳绩,是中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简要分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2016年福建省教育厅颁发了《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该文件表明了學业水平考试成绩不仅是衡量学生升学和毕业的重要条件,还是评价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相当于中职生面对“高考”,然而他们却迷茫、彷徨,依旧抱着“及格万岁”的心理。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程测试中的一门,而且是第一门参加考试的科目。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诸如,学校机房的软硬件配置不够齐全、教务教学课时量安排不够合理、学生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等。种种因素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成果。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思考

2.1 学校机房的软硬件配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类的学科,理论基础用于指导实际操作,操作的熟练程度往往反映学生的掌握程度。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应用自如。还有中职生的应试心理比较薄弱,容易出现考试怯场,平时会做的题目,到了考场却出现了问题,失掉了分数。让学生熟悉考试软件的操作界面和考试题型,方能有效地稳定学生考试情绪,节约考试时间,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因此,机房内的配置应该按照考场的要求,并安装上考试仿真软件。

2.2 教务教学课时安排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少,课程间隔时间长短不一,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学校教学部门依旧按照老旧的排课方式(2节教室理论教学+2节机房上机操作)将严重影响教学成果。考试题型中理论知识20道单项选择题共20分,综合应用5个模块的知识共80分,足以体现实际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每周4节上机操作课已经不能满足考试需求,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的第二课堂时间,选修课时间适当对学生开放机房,为学习薄弱的学生提供练习时间。开设集训周,在考前强化训练,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及稳定性。

2.3 学生重视程度的强化

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茫然,自己所读的专业能学到哪些本领,毕业后能找哪方面工作,毕业后是否继续读书,一点想法都没有。学业水平测试,不仅关乎学生的毕业,更重要的还是升学。对自己定位不清晰,造成学习动力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处,考试又有什么用处,能够及格,顺利毕业就足够了。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对学生开展学业水平测试的相关文件的学习教育,并将相关的文件印发给家长一起学习,引起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只有学生从主观上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引起了重视,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2.4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齐抓共管

在校园生活中,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精神关怀者,是引导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了解,对学生行为举止的了解,远胜于任课老师。任课教师负责上好每堂课,布置作业,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将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映给班主任。而班主任从旁协助,从生活上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排解。同时,在班级里营造“积极向上,你追我赶,争当优秀”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转变学生学习态度,化被动为主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结对子,多方面关怀学生的成长。

2.5 任课教师加深教法学法的研究,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2.5.1 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已经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前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教师将课堂的主体时间交还给学生,由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去思考、探讨、摸索,教师从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开始时课程的引入,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讲授新知中的案例设置,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贴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到课堂重难点的答疑,如何点拨问题学生,答疑解惑,以及最后的课堂总结。课堂的主线并没有改变,只是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1]。

2.5.2 整合教学顺序,增加教材学习的趣味性

学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第3版,2009年第1版,2014年3月第3版,虽说主编对书本的内容进行了局部的修订,但是,有些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教材前3章纯理论的教学长达一个半月,乏味冗长,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厌烦心理,产生反感情绪,磨灭了前期调动起来的学习积极性。把第4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提到学期初,足以警示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实操”的重要性。比如:介绍Word软件时,顺带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图形界面特点及窗口与对话框的区别;讲解Word保存操作时,一并介绍管理文件夹的操作;讲解文字输入时,扩展认知ASCII码、键盘的主要键符的功能与作用及中文输入法;介绍多媒体软件应用时,增加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主板外设接口及外存储器等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将理论教学杂糅到实操应用的过程中进行介绍,由浅入深,强化理论对实操的指导,实操对理论的验证,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增加教材学习的趣味性[2]。

2.5.3 用微课技术代替课堂演示

传统的课堂演示,教师的操作时间太长,学生的专注力比较薄弱,无法兼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收获的教学效果并不太好。相反,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些问题,特别是课程中重难点的讲解、疑难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动手实际操作。比如:講解Excel中函数的应用。教师课前录制好微课,标注清楚操作步骤,(1)光标放置在目标单元格中;(2)打开函数对话框;(3)根据要求完成对话框内容填写;(4)函数使用效果展示。学生模仿着完成教师视频中的案例,再尝试着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函数运用到其他案例。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可打开微课视频,重复观看,直到掌握该知识点。再比如:模拟试卷中的类型题,教师事先录制好某个模块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当学生做到同类型的知识点时,就可翻看视频,进行复习,然后再尝试完成新的作业。如此一来,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加强。因此,微课对课前的预习、课堂的指导、课后的巩固和延伸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5.4 利用moodle平台、云班课、问卷星等在线网络学习方式,巩固知识

除了上机课在电脑前操作电脑进行学习,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辅助教学呢?伴随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陆陆续续出现了多种移动环境下即时互动教学新模式。教师在移动平台上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学生也可在手机上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参与讨论,而且即刻反馈,即刻点评。平时主要用于了解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平台上发布选择题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登录完成作业,系统即刻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分,并对错误进行解析。同时,后台生成数据,教师也可轻松获得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根据获得的数据,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复习与指导工作。

2.5.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阶段性的测试是对一段时间劳动成果的检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指引方向。除了笔试和上机考试,还应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让学生从中领悟平时学习态度和测试成绩的正向关系,了解自身的长处与短板。这样,学生才能增强学习信心,自愿主动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

总之,学业水平测试关系到学生的毕业与升学,既是升学,就得跟自己比,努力将成绩往上提,越高越好。齐集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多方力量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任课教师通过书籍上的学习,同事间的交流,专家讲座的互动,专业的培训课程等加深教法学法的研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上下一条心,齐抓共管,方能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佳绩。

[参考文献]

[1]柴素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小作家选刊,2017(23):60.

[2]李利.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2):124.

猜你喜欢
学业水平测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高效复习策略
中学政治课基于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评价方式的历史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