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2018-03-01 10:26张望梅韩春晓李琳
无线互联科技 2018年22期
关键词:阅读教育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张望梅 韩春晓 李琳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图书馆逐渐不被人所重视,在此前提下,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受教育的质量。当前,高校学生在高校图书馆内进行学习时,会体现出无意识阅读、不阅读状态,这两种状态显然不是真正意义式的阅读教育。所以,为了对此进行改善,文章对高校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教育进行探讨,了解其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教育

传统图书馆多数采用纸质图书来实现学生的阅读教育,但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纸质图书愈发不受现代学生的青睐,学生更多地愿意翻阅手机、电脑等网络信息,对于此现象,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但收效甚微。在教育改革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学生,需要将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教育进行结合,形成新式的教育模式才能再次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效,因此就诞生了“互联网+”阅读教育模式。

1 “互联网+”阅读教育概述

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阅读行为多数发生在网络当中,所以“互联网+”阅读教育就是利用了此现状,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将阅读内容放置在互联网当中,使学生对图书馆内容进行阅读的一种模式。在“互联网+”阅读教育开展之下,学生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阅读内容,此时借助互联网的优异功能,能够提高学生在对图书馆翻阅时的便捷性,例如通过检索功能就能夠直接获得所需要的内容,同时通过部分功能的设置,还能够提高阅读教育的质量,例如书签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学生上次阅读的最后页,在下次阅读时可以自动跳转到这一页,提高学生阅读记忆的连续性[1]。此外,“互联网+”阅读教育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应用范围广泛,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模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阅读教育进行阅读时,不会被地点、时间等因素限制,因为现代许多互联网设备的便携性很强,所以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此举充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现实需求、心理需求,因此,“互联网+”阅读教育对于现代高校图书馆改革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高校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习惯性理论

通过一些习惯性理论研究可见,现代86%的学生都习惯使用网络来获取自身想要得到的信息,那么这一现象,就说明现代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更加倾向于网络。传统图书馆多数采用纸质书籍,需要学生切身实地进入馆内才能进行阅读,同时因为传统图书馆还有开馆、闭馆的限制,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前往图书馆,就无法进行阅读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理论研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代至少有86%的学生是不习惯使用传统图书馆的,此现象也理解为传统图书馆与习惯性理论存在脱节现象。

而在“互联网+”阅读教育之下,传统图书馆当中的纸质书籍均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展示,同时互联网可以连接到现代许多普及网络化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可以直接在这些个人设备上进行阅读学习,体现出较强的便捷性,同时互联网环境之下,图书馆可以摆脱开馆、闭馆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调整自己的阅读时间,在此可以看到“互联网+”阅读教育能够更好地贴合习惯性理论。此外,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应用功能,可以提高图书馆的便捷性,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说明“互联网+”阅读教育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2.2 公共开放性理论

在传统图书馆角度上,其因为需要学生实际进入馆内才能进行阅读,所以当学生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其他学生就无法进行阅读,此现象在公共开放性理论上,可以被称为公共容纳性不足,并且如果校方想要增加图书馆的容纳空间,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耗,所以大多数校方不会选择进行扩建,在此前提下,学生会因为公共容纳性不足的问题,逐渐丧失对图书馆的兴趣,使图书馆的教育能效发挥受到了阻碍。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为参考,其中“公共图书馆是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的表述,说明图书馆需要具备公共开放性理论意义,但显然在上述分析中,传统图书馆并没有体现出良好的公共开放性理论意义[2]。

在“互联网+”阅读教育之下,互联网作为载体其容纳空间不再受到实际空间的限制,均以数据形态在网络中展示,此时就改善了传统图书馆中公共容纳性不足的问题。因为“互联网+”阅读教育图书馆改善了公共容纳性不足的问题,所以其可以使大量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阅读,在理论上避免了类似“一人使用,另一人无法使用”的窘境,并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的表述之下,显然“互联网+”阅读教育图书馆更加能够体现出此表述当中的含义。

2.3 服务性理论

在某种角度上图书馆是为了给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服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理论上图书馆需要具有一定的服务性。在服务性理论上,所谓的服务即是满足对方需求,使对方收益再获取一定的报酬,将此理论应用在图书馆基础上即可得出一个定式:图书馆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进行学习而获得知识上的增益,当学生知识得到增益后,能够使教学水平上升。在定式之下,传统图书馆在小范围视角上确实实现了定式,但在大范围的视角上,其与习惯性理论的不贴合,代表其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公共容纳性不足,则代表很多学生没有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在此分析下说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性尚显不足。而“互联网+”阅读教育图书馆,在上述分析之下其已经改善了传统图书馆理论上的不足,所以在服务性上就具有更好的表现,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功能,其服务性能要高出传统图书馆许多。

3 “互联网+”阅读高校图书馆教育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现实需求,就需要先了解其现状中的不足,根据不足提出相关的改善需求,使得本文分析可靠性、准确性更高。

3.1 高校学生阅读现状

根据普查研究可见,在某校2013、2014、2015年当中,其每年学生总量分别为3 097、4 266、4 984人,其中每年进入图书馆进行阅读学习的人数分别为26 231、27 064、27 280;借阅次数为594、5 681、18 575册,由此可见,该校3年以来的学生总数在不断上升,并且阅读人数虽然体现出上涨趋势,但阅读人数的幅度不大,所以整体表现只能评判为平稳状态,同时结合总人数的大幅度上涨,说明每年进入图书馆阅读的人数比例在下降。此外,根据高校图书馆3年总和的记录可见,其中77%的学生所阅读的读物类型为言情类、小说类等偏离主体教育的书籍,此现象说明即使在“互联网+”阅读教育之下,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依旧存在不足,并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3.2 高校学生阅读特点

在普查结果中可见,该校的学生多数认为阅读学习所得到的收获比较小,所以对阅读的兴趣较低,并且小部分具有一定阅读习惯的学生,其除了阅读内容上存在偏离以外,在阅读时间、目的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大部分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其阅读的时间一般为深夜,在此时间段人体记忆力、理解能力都会达到一个较低的标准。在学习目的上,大多数学生多数是为了打发时间,并不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进行阅读,所以综合影响之下,说明该校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较低,同时体现出学生学习动机不当的问题。

4 高校圖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现实需求

针对上述现状分析中的问题,提出现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现实需求。

4.1 推广“互联网+”阅读教育提高学生兴趣

上述分析的现状问题在现代许多高校当中均有发生,所以针对此现状,现代高校应当在校内学生群体中,推广“互联网+”阅读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具体方法上,校方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采用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将传统的文字内容展示,例如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微视频等,此举更加符合现下学生的兴趣点,满足习惯性理论的要求,同时在传播途径上也需要进行改善,在现下网络媒体当中,校方可以在一些热门网络载体上将微电影、微视频等教育内容放在其中,例如微博、微信等,此时出于学生对此类网络载体的应用习惯,能够更方便地看到教育内容,有助于“互联网+”阅读教育的效果。

4.2 学习动机改善

现代高校在推广图书馆“互联网+”阅读教育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改善,针对上述分析的问题,校方应当在课堂教育等途径当中,让学生了解到未来自身将面临怎样的压力,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利害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而为了深化改善此点,校方还可以推出一系列的有奖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奖励的引导之下可以使学生重视阅读学习。此外,在选择有奖竞赛中的奖励的时候,应当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奖励,例如助学基金、野炊等。

5 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当中首先对“互联网+”阅读教育进行了概述,之后分析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习惯性理论、公共开放性理论、服务性理论3个部分。其次,针对现代学生图书馆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了解了其中的主要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提出了现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互联网+”阅读教育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岚.“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2015(4):7-10.

[2]黄晓军.“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探讨[J].知识经济,2017(3):137-138.

猜你喜欢
阅读教育高校图书馆互联网+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育策略探析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