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会资本要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2018-03-01 00:25李丝雨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政治参与

李丝雨

摘 要:社会资本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分析社会资本的各要素与人们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获得影响显著,而政治参与因素则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进而找到增强个体生活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生活满意度;政治参与;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70-02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因此我们主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角度来解释社会资本理论。

其中,宏观社会资本的代表是帕特南,他将社会资本与国家资本联系起来,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的网络,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帕特南,2000)。

中观社会资本的代表人物为科尔曼,他以宏观和微观的联结为切入点,从理性行动理论出发,通过分析社会结构的功能及其特征,来解释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重要方法和资源(科尔曼,1988)。

而微观层面则主要研究个人对于关系网络资源的运用,其代表人物为格兰诺维特的“强弱关系理论”。他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关系必定是弱关系。”(格兰诺维特,1974)

(二)社会资本与生活满意度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社会资本各要素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生活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幸福感上,而幸福感主要指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而财产、年龄、婚姻、社会交往、集体活动等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普特南对社会资本与人们幸福感的关系做了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对个人幸福感有明显影响(普特南,2000);邢占军也认为,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对幸福感的影响显著(邢占军,2005);裴志军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具有多种维度的概念,他会通过不同形式来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裴志军,2010)。

通过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要素来影响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的,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对满意度有影响?哪个因素影响最大呢?本文通过Stata软件对社会资本与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不同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与变量

1.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Stata软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来展开的分析。CGSS2013数据是在中国推进的综合调查项目,系统调查了社会结构和生活状况的联系与变化,收集并建立了社会变迁趋势追踪的资料数据库,其调查内容包括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等,涵盖了个人情况的方方面面,如户口性质、家庭情况、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社会交往、态度和行为等。本文主要研究社会资本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研究主要选取了社会交往、态度和行为的数据来操作化“社会资本”“生活满意度”等相关变量。

2.变量定义与测量。本文的因变量为生活满意度,其可以操作化为幸福感,在CGSS2013数据中具体体现在“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问题上,并将回答中的“非常不幸福”“不幸福”“一般”“比较不幸福”和“非常幸福”依次赋值1—5。

本文的自变量为社会资本,笔者将其操作化为中观的“政治参与”、微观的“社会交往”和“信任感”以及宏观的“社会道德”。政治参与主要体现在“上次居委会选举,您是否参与了投票”,并将“是”赋值为0,“不是”赋值为1,社会资本的政治要素是组成社会资本的重要要素之一,通过对居民是否参与选举活动来判断被访者是否拥有政治资源;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则主要表现在与亲戚、朋友等熟人的交往中和与陌生人的交往当中,社会交往网络中的强关系社会资本具体体现在“您和亲人、朋友之间的接触和联系是怎样的?”的问题中,将回答中的“非常不”“不密切”“一般”“密切”和“非常密切”依次赋值1—5分;而弱关系社会资本则更多地体现在与陌生人交往中的信任感,因此在数据中具体体现在“一般来说,您对现在社会中的陌生人是否信任?”同样将回答依次赋值1—5分;社会道德感也是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对问题“您对我国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满意程度是?”的分析,来判断被访者是否具有社会认同感,其中“非常不满意”为1,“非常满意”则为5。

此外,本研究还将“性别”“是否是党员”“教育程度”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本研究中一同納入模型。

(二)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文献综述及变量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社会资本要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同。基于此,可以提出假设:

H1:政治参与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H2:社会交往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H3:信任感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H4:社会道德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数据分析

本章主要是对CGSS2013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在分析样本时,笔者使用到了Stata软件,为研究生活满意度与社会资本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建立了以满意度为因变量,“政治参与”“社会交往”“信任感”和“社会道德”为自变量以及“性别”“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表所示)。

社会资本各要素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OLS回归模型

通过上表的回归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交往”(B=0.166)、“信任感”(B=0.055)、“社会道德”(B=-0.112)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社会交往要素和信任要素对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而社会道德因素则存在负向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个体与亲友联系越密切、交往越频繁,对陌生人的信任感越高,对社会道德状况的认同度越低,越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其中与亲友接触的密切程度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多与亲友倾诉与沟通,能使我们摆脱烦闷的心情,闲暇时多参与社交活动,既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也会增加我们生活的乐趣,对生活的满意度也会由此增加;而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信任感是测量社会诚信度的有效尺标,在一个信任感较强的社会中生活、工作,可以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一个诚信度较高的社会中,生活也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精神得到休息,更容易产生对生活的满意感、幸福感。而对于当代社会道德的总体状况来说,个体对其越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越能体现出个人的精神道德追求,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且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的总体情况仍有进步的空间,他们对社会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更容易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通过回归分析还可以看出,政治参与要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这项结果可以看出,当代中国人对于政治缺少热情,存在“政治冷漠”现象,人们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对于个人权利的关注度较低,缺乏主体意识。但同时也反映出,当代中国的政治活动对于普通公民的需求度也较低,因此也削弱了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感,使其与个体幸福感的联系也变得微弱了。

四、结果与讨论

通过上文对数据的回归分析,对于拟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的结果如下:

H1假设没有被接受,H2、H3、H4假设都被接受了,即政治参与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影响,社会交往因素、信任感因素、社会道德因素对人们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

根据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人们生活满意度的主要为社会生活中的社会资本因素,日常工作中生活氛围和社会关系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幸福和满足。因此,若想要有效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应当从个体的社会交往关系入手,加强其与所在群体的联系,维持个体的社会交往网络。因为在群体中人们可以获取生产性的资源和情感性的支持,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同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有助于个体幸福感的获得,信任是诚信社会的集中表现,而“诚信”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诚信社会,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同样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社会道德因素对于个人幸福感的获得同样存在显著影响,我们应当努力将这种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努力提高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整体水平,达到人们所追求的标准,增加个体生活幸福感。

而政治参与因素在中国社会中对个体幸福感的获取则不存在显著影响,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不高,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中央集权政治的存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主要体现为“君权神授”“君贵民轻”的传统思想。因此,要使公民有政治參与热情,就必须要保证人们政治参与的权利,积极鼓励人们参与政治生活,努力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2]  [美]罗伯特·普特南.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李惠斌,杨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邢占军,张羽.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7,(6).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生活满意度政治参与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