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科学价值观与当代科学价值观比较研究

2018-03-01 00:25柳莲君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价值科学传统

柳莲君

摘 要:科学价值观是对科学的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对科学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我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主要有三种形态,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科学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不仅能促进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更能推进科学技术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从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出发,对比研究我国传统和当今的科学价值观,对个人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价值观;传统;科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304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6-0178-03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过程,自从儒家学派成立以来,孔子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以培养圣人君子为最终目的,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就是要培养熟读四书五经的圣人,科学技术轻若鸿毛。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中国人充分尝到了“坚船利炮”的威力。自此,科学技术的地位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对比研究我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和当代的科学价值观对于我国的发展建设意义深刻。

一、科学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国际国内的科学哲学届向来有一个争论很大的议题——科学与价值的问题,要弄清楚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科学与价值的基本内涵,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价值,科学与价值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一词并非从人类发源以来就有的,据考证,“科学”的词源最初来自于古希腊语,关于“科学”的词源,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科学”一词的来源十分悠久,据考证,英语和法语中的“science”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scientia”,此词的原意为“知识”,意味着原初的认识里“科学”被当做“知识”的代表物。正如罗斯所认为的那样:科学与知识是同义词。后来“science”一词在14世纪进入英语体系之后,经过多次的进化和更改,才具有了今天的“科学”的含义。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里,他把知识分别为三种类别,第一种是理论的知识,第二种是实践的知识,第三种是生产的知识,而知识只能用它的确定性来论证,这就是说,承认为知识的科学,是依靠正确性存在的。

科学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的,也就是说,科学,必须与时俱进,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如贝尔纳所言:“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那么发展到今天,“科学”的内涵已经全然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划分科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我们认为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在广阔浩渺的宇宙中,自然界具有各个不同的系统,同样的人类社会也具有自己各种各样的系统,这些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关系运作中,人类研究地球运动规律、动植物生长繁衍规律、人类心理变化规律等的过程中,产生了多样的知识构成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第二,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人类实践的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整个宇宙及我们生活的地球的运动变化规律,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个永恒运动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科学就会一直存在,进行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心理的不断研究。第三,我们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或者一种社会事业。我们知道,每一种建制的形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例如一定的机构组织、固定的研究人员队伍,以及为此建制服务的教育系统等。二战前,人类的科学活动规模较为限制,个体在探索精神和兴趣爱好的驱动下进行专业学术研究,被称为“小科学”时代。二战之后,世界环境允许科学迅猛发展,专门化和集中化趋势愈加突出,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效果愈加明显,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愈加深远。因此,科学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种社会事业,成为了一种专门化、程序化的社会建制。

在世界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中,自从人们开始思考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和人的社会地位时,就已经开始了价值问题的讨论。对价值的研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究其根本,价值在于对人们所有欲望的满足及需要的作用,在于对人们感兴趣的人事物的作用,在于对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作用。概括而言,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必须是人。价值作为课题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历史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一方面,价值产生的基础是客观的;另一方面,价值重视趋近于人,而不是人趋近于物的价值。价值的实践性体现在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是实践的,人是具有创造性的生物,当他需要价值趋近于自身时,就会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改造自然,使它适应人的需要。价值的历史性体现在,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人们的价值标准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价值从不同的维度看具有不同种类的价值,从辐射的范围来看,价值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价值作用的对象来看,价值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从价值产生的效果看,价值分为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我们讨论价值,必须从固定的维度出发,以便理清价值在社会当中的具体作用。

科学的价值指得是科学的社会价值,是指科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属性对人的需要的有用性,指科学对于社会进步发展做起到的推动性作用。科学价值观就是对科学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对于科学在社会当中的作用的基本认识。科学产生技术,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生产力发展了,人类社会也随之发展。相反,如果科学技术被误用或者恶用,也会产生不容小觑的副作用,这就是科学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的体现。科学技术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快速增长。科学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且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这是科学的精神价值之所在。科学的物质价值是间接的,其精神价值是直接的,说科学的物质价值是间接的是因为科学知识需要进一步转化为技术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社会财富,而科学的精神价值的直接性体现为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精神的成就,而不直接表现为物质技术的成品。科学的精神价值作为物质价值的前提,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的变化规律更具作用力。

二、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自从儒家学派创立以来,社会伦理问题和个人修养问题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中心问题,社会开始空前重视社会伦理和个人修身养性。因此,当时的教育以四书五经为最核心、最具代表力的学习科目,主要培养人们遵守社会伦常,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切知识的末端,被儒家当作是“奇巧淫技”,不受推崇。历史证明,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科学技术知识那些低端劳动力者谋取生存的手段,而处于社会高阶的知识分子是不用掌握这些“末技”的。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于是开始重新审视个人德行修养和技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往前发展,我国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科学的价值观都有不同的发展和体现,主要有几个代表性的阶段。

1.洋务运动时期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厉害之处。两次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在战争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人们开始意识觉醒,如何才能增强自身实力,抵抗外来者的侵略,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呢?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就是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学技术就要办教育。于是洋务运动开始创办西式学堂,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增强自身实力,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为了“自强”“求富”,又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等技术学堂。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中国人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客观的看待西方科学技术的强大和自身科学技术的落后,认识到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救亡图存的价值。

2.戊戌变法时期的“废科举,兴新式学校”。甲午中日戰争中的惨败,使当时中国忧国忧民的先进分子开始深挖中国长久以来积贫积弱的现实根源,经过不断的探索和中西方对比,他们发现政治制度的落后乃是中国落后于人的根源。中国当时先进知识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探索发现,“变法”必须与“兴学”联系起来,发起了“兴学养才”“教育救国”的倡议。所谓“兴学养才”,实质上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中国传统的科学价值观限制了国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程度,“兴西学”所能达到的效果十分有限。

3.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引进西式教育”。洋务运动在技艺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科学和教育,戊戌变法在制度层面上接受了西方的科学和教育,新文化运动开始在精神层面上学习和接受西方的科学和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教育主要就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普及,就是要把科学和文学并驾齐驱,提高科学的地位,他们主张,在中小学中全盘引进科学教育的内容,他们已经清楚认识,西方科学已经不仅仅是造枪、造船、造炮这些军工业。这一时期的科学价值观相比之前的两个时期,科学价值观发生了飞跃性的改变,人们不再愚钝地认为科学技术只是“技艺”,而是包含了更广阔、更深刻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地位骤然提升。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中,科学价值观的转变尤为可见,但也不免发生偏差,例如有些人把科学技术当作“万精油”,误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导致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抹杀了许多传统制度和文化的功劳。我们要以此为戒,认真对待科学技术,客观看待科学技术的价值。

三、我国当代的科学价值观

1.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第一特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而发展而言就如高楼之基,砌房之瓦,不可或缺。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这些重大的成就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坚定的马克思理论者,国人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他们十分清楚发展才是硬道理,谨记毛主席“落后就要挨打”的六字箴言,深知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当今可谓无孔不入,在经济发展的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科学技术从建国初期的造自行车、造电筒、造水壶不断发展到今天覆盖了教育、交通、基建、航空、量子技术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的经济实力取得历史性突破,综合国力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综合国力地上升是主要依靠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依靠的是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喜人的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的面世,都昭示着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发展理念是历史正确的选择。这些成就不断鼓舞着、激励着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不断地为科技进步创新注入新的血液,为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添砖加瓦。

2.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不可停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沾沾自喜于已取得的成绩,无法正视科技的利弊,就会迅速地被超越,被取代。作为大学生,在学校里不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评比、竞赛,如学生会竞选、奖学金评比、党员先进性评比等。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也同样地进行着永不停歇的竞赛,如综合国力的竞赛、军事实力的竞赛、航空航天技术的竞赛、开采探测技术的竞赛等等。虽然我国的综合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的高新科技领域与其他大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通讯领域的芯片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军事领域的武器设备等。只有不断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科学技术的自主性,才能更好地实施“十三五”规划,才能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才能更好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才能更好地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3.重道与重器并举。我国的科学价值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致要经历三种形态,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不难发现:第一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以宗亲、血缘、亲缘等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呈现依赖性关系,人的命运、生活都相互捆绑在一起,是一种依赖性存在;第二阶段,在市场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时期,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人同时出现“物化”倾向,在“祛魅”“解魅”中无处找寻属于自己的根基,是一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存在,这种存在是依赖性存在与共生性存在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在物质与精神水平都极大发展的时期,即未来的共产主义阶段,实现的是“人的自由联合体”,人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人是共生共在的人,呈现的是“共生性”存在。

与这三个形态相对应,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科学价值观。在依赖性存在下,我国的科学价值观主要是重道轻器的科学价值观。重道轻器的科学价值观就是重视人文主义,轻视科学主义,重视道德修养,轻视科学技术。依赖性存在下的社会主要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单个人不可能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只能依靠队伍生存,这个队伍可以家族、部族、氏族等,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只有队伍才是共同体。因此,依赖性存在下的人与人相互依赖,十分重视人伦关系,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捆绑、相互束缚的关系。当时的人们重视人文、轻视技术的科学价值观也是人的依赖性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国民社会全面转型,我国实施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的精力都放到了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上,只要是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手段都被人们所推崇。因此,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渐渐减弱,跳脱了之前极度依赖队伍生存的阶段,进入了独立性存在阶段。独立性存在阶段,人们的生活更多的是以地为父,以天为母,生存的需要促使人们开始重视技术的作用,人们渐渐在生活中开始研究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产生一些消极效应,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義。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导致了科学价值观误入歧途,人们的科学价值观发生严重的偏差,扩大化的物质利益追求,形成重器轻道的科学价值观也就不言而喻了。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物质文化生活十分丰富,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整个世界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相互连结,变成了一个世界共同体,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谋而合。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加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人们正朝着共生性的阶段迈进。世界各国在当今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共生。作为经济社会的建设主体,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好构建好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时候我们的科学价值观必须转变为道器并重的科学价值观。道器并重的科学价值观及要重视人文主义,又要重视科学主义,既要重视道德修养,又要重视科学技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重视发展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既要发展又要生态,确保我国在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也坚持维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双赢局面。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了科学价值观在我国发展的三种形态,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思想变革,充满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深知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进步的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深知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随着事物越来越多样化,诱惑因素越来越多,或者自身认识的缺失,科学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存在有益的变化,也存在不利的变化。当面对琳琅满目的物质世界时,对于物质的欲望可能会驱使他们利用科学技术做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对科学技术的恶用和滥用。对此,必须防微杜渐。另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为了祖国的发展和繁荣,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会端正自我的态度,积极进取地为推进科学技术创新而努力,这将会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繁荣。更多的有为青年会尽自己所能,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李醒民.关于科学与价值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0,(5).

[2]  李醒民.“科学”和“技术”的源流[J].河南社会科学,2007,(5).

[3]  何少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科学价值观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4]  熊涛.不同存在下人的科学价值观取向的演绎[J].甘肃社会科学,2012,(2).

[5]  马红霞.刘琪传统科学价值观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4.

猜你喜欢
价值科学传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少年力斗传统
科学拔牙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清明节的传统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