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之才在草原歌唱
——读海子《九月》

2018-03-02 06:01凌晓革
中学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众神过客琴声

凌晓革

九 月

海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芸芸众生的眼里草原有什么?

蓝天,白云,鲜花,起伏着绿色的草海,小船一样漂泊的帐篷,马匹,羊群,红脸膛的女人,豪饮的汉子。

再加上什么,才能组成一个诗人眼里的草原呢?

琴声,舞蹈,篝火,醉酒,马奶子,天苍苍,野茫茫,一棵草踮起脚尖,差一点碰到了天。一只苍鹰打开翅膀,把天空划出了痕迹。

那么一个天才诗人,一个百年罕见的头颅,比如海子,他遇见了草原,目睹眼前的辽远与空廓、喧哗与寂静,会喃喃自语一些什么呢?他的发烫的胸口会燃烧哪些词语?他会为诗歌贡献出一些什么样的意象,让同时代的人惊讶无语,让后来的人羞愧得掷笔呢?

说一说他的九月吧,说一说他的草原吧。海子在开篇就把草原的神秘写得让人向往又感伤。和时间一起诞生的草原,比人类更加古老的草原,在诸神起源的洪荒时代,早已存在,繁衍,生机勃勃,一季一季地轮回,一年一年的枯荣,死亡是这片土地上的常客,甚至被顶礼膜拜送的诸神在这里也一次次走到生命尽头,而草原永远无边。众神死亡与野花一片,生与死的盛宴同时在狂欢。

这是生命的奇迹,也是生命的无奈。死亡让生命有了长度和体温。对脆弱的生命深深悲悯的诗人来说,死亡是一个美丽的词语。海子也不例外,他茕茕孑立,有时候一个人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强大的不可逆转的命运,人自身的渺小,在诗人的句子里常常不自觉变成远方、遥远和天涯。远方从不属于人类,远方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远方可望又不可即,让所有的诗人发疯发狂,手足无措。穿越生命、带走生命的风又把它推得更远,敏感的热情的诗人只能代表人类眺望,盼望,直至失望,但就是不肯绝望。

因为诗人是这样一群人,以梦为马,胁下生翅,穿过茫茫黑夜,在大地的深处漫行。可以拥抱见到的每一个事物,可以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重新命名,可以为祖国贫穷的人们热泪盈眶,可以为多娇的江山把腰折断,可以向天再借五百年,做一颗俯视苍生的星辰。

只有草原才能让诗人久久伫立。诗人从人群里再次走出来,用凝视过神的目光凝视眼前这承载一切的草原,诗人选择了草原的舌头马头琴来低低地吟唱。最感染人的音乐总是凄美的,是人类的哭啼,呼号,呜咽。琴声站出来了,诗人退出去了。我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反复说泪水全无。

诗人像神一样地在目睹。诗人把远方还给远方,把草原还给了草原。

必须拓展意境了,地面太狭窄。一轮月亮被捧出来了,这安静透明的眼眸,照亮过万物的痛楚,抵达过人类的忧伤。现在重新把草原凝视一遍。现在月光看见的不是草原,是千年岁月,万年时光。是时空的无垠,是生命的短促,诗人把远古和瞬间揉在一起,物质凝聚成精神,意蕴丰富,引人深思。诗句灵动之中陡然增添了哲理。

最后一句最有味,是让人触电的句子,仿佛是暴风雨之夜丢下的一截闪电。有看一眼就不会忘记的神奇魔力,读过的人无不颤栗和激动。多少人曾经鹦鹉学舌,画虎不成反类犬。优秀的诗人是不可复制,永远是这一个。

再读《九月》,我只想说,孤独的诗人是人类过客。流浪的灵魂是草原的过客。大自然让我们如此渺小,除了俯首称臣,除了谦卑和无语,在大美和永恒面前,我们还能做什么?

猜你喜欢
众神过客琴声
祈 祷
专著《众神狂欢》节选(评论)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永远的琴声
众神归位
祈祷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