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儒学圣殿
——安顺文庙

2018-03-03 03:24文丨永
遵义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庙安顺儒学

文丨永 乐

在现存的贵州历史文化遗存中,安顺文庙以明清府一级文庙的完整格局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显示呈现于世,成为今天研究西南地区儒文化发展史和古代建筑史最好的实物资料。

每提及安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旅游和美食,其实这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黔中名城,是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古城之一。就在这座古城东北部的一间文庙,早在2001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有着“黔中儒学圣殿”的美誉,它的一砖一瓦都带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将安顺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藏”在黔中的儒学圣殿

在现存的贵州历史文化遗存中,安顺文庙以明清府一级文庙的完整格局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显示呈现于世,成为今天研究西南地区儒文化发展史和古代建筑史最好的实物资料。

这座安顺文庙始建于明朝,难能可贵的是,在600多年的历史风尘中,文庙在清康熙、道光年间几次增建、修复,“幸存”至今,成为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之一。

穿过安顺东北部的街市,拐进一条巷子,再往前走,便能看见安顺文庙的大门。一墙之隔,隔断了闹市的车水马龙,倒颇有几分“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文庙依坡而建,踩着石梯往上,一座照壁呈现眼前,形如巨大门屏。文庙进门处,有“礼门”、“义路”。“礼门”、“义路”间,耸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墙,称“宫墙”,上方横额书刻“宫墙数仞”四字,宫墙左侧脚下留有一块条形石碑,当地人说这便是“下马碑”,古时即便是文武官员骑马坐轿在此经过,都必须要下轿下马,以示对儒学圣人的尊敬……

庙内院落中,内有一个半月形水池,古时这里曾有石桥,只有秀才才能在石桥上通过。行至后院,高大的孔夫子塑像端坐上方。

秉承着儒家建筑一贯的严谨规制,安顺文庙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典制齐备、布局严谨、纵横有致、工艺精巧绝伦。

漫步其中,体裁广泛、技法多样、图案生动、寓意深远的石雕次第呈现。文庙中最美丽的画面仿佛都和那些精美的石刻相关:桥孔上方的石雕龙首、狮头,巨大的雕花石牌坊,白色的透雕石人,镂空石质图案不同的窗格……

尤其是大成殿前一对整石镂空雕云龙石柱,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天地观,而且集多种精湛石雕技法于一体,是目前国内绝无仅有的,足以见得明清儒文化由中原向西南边远地区延伸发展的盛极一时。据说,雕刻龙柱的石匠,报酬是按凿下来的石屑石粉重量,一两石屑一两银子计算。

柱基为石雕狮子,也即《易经》所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又加之文庙沿中轴线对称分布,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庄严典雅的古建筑群。这也就更加充分展现了“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儒家思想。这为朱元璋统一西南,教化边陲的历史作了见证。柱子上绕着两条镂空的云龙,生动传神,集深、浅、浮雕、圆雕、透空雕等多种名雕技艺为一体,造型优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在文庙的一间小屋中,供奉着不少儒学弟子的牌位。这当中不仅包括了清末民初的安顺首富邓子英,也有着广开学堂的黄元操,还有着在当地讲学的安顺府乡试受卷官杨恩元。

据史料记载,安顺文庙也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较早建成的文庙之一,是明王朝为永镇边陲,“以怀柔而教化边夷之民”,实施“移风善俗,礼为本;敷训导民,教为先”政治手段的反映。正是这一来自于“庙堂”之上的决策,开启了黔中600年的兴学历程,让今天的安顺,与儒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600年之后,尽管岁月已逝,如今在文庙之内还时常会举办各种儒学讲座,这座儒家圣殿再次成为了当地的露天讲堂。居住在文庙周边的人们,只要有空也会来到这里,听听儒学历史,重温当年长辈传下的四书五经。

600年风雨历程

安顺文庙究竟具体建于何时,多年来一直都有争议。清咸丰《安顺府志》卷十八“营建志一”中有记:“府学,在府城东北,明洪武初建。”本土官修志书是获取相关史料最直接的凭本,但该条目过于简单,也没有确切的修建时间及相关事由。

但是在《安顺府志》中有提到,最早见于《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说到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初二(1394年2月2日):置普定卫儒学及惠民药局。

明代各朝实录,皆逐年逐月逐日记录发生的事项,记于洪武二十七年的该条记录,应是普定卫儒学创立的确切时间。所记普定卫,就是今天的安顺。明洪武十四年十二月(1382年元月)安顺城创建时,为普定卫指挥使司治所,称普定卫城,这一称谓历二百余年,直到明末万历三十年九月置安顺军民府,普定卫城才改称安顺府城。同样,普定卫学自洪武二十七年创设至万历三十二年,才改设为安顺府学。

这里也留下了问题,这则出自洪武二十七年的记载,明确了建学时间,而无建学地点。按明代规制,儒学与文庙相伴相生,即建儒学必建文庙,而文庙资料仍失考。据此有的学者认为当时仅委以学官而未见办学实体,这同样言之无据。虽史籍缺佚,儒学文庙初建于洪武二十七年应无疑,但并不一定是今天文庙的所在地,应为文庙初始阶段的过渡期。

到了明代嘉靖时,贵州教育文化发展进入重要时期,贵州开始了科乡试,是时贵州建省已愈百年,在此之前,贵州士子皆远涉他省,就试云南、湖广。贵州开科举士,极大地带动了各地兴学热情。这一时期,安顺文庙经历多次整修扩建。

嘉靖年间致力于建庙兴学的官员,多官高位显,董威、宿应麟、王绍元先后为嘉靖三十年、三十一年、三十五年巡按御史。

再后来,明初普定卫学的创立,标明了在元末明初二十年的战乱之后,一个正规教育体系的创立,先进的中原文化通过由国家设立的传播系统注入。到了万历三十二年,贵州巡抚郭子章上奏,请改普定卫学为安顺府学得到了批准。延续了200余年的普定卫学过渡为安顺府学,这是安顺文庙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标志。

安顺府学建立,即可举行岁科试,还兼有对府以下州县学的管理。这种变化,对于提升安顺文庙学宫的地位,增进地方文化教育发挥出久远的作用。

但就在安顺改置府学后不久,贵州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起兵反明,在围攻安顺城时,相持数月,最后安顺城被破,府卫各官署被捣毁。经历代修护已具规模的文庙同样不能幸免,也遭到了焚毁。

战事稍有平息后,广东海阳人孙森受命任安顺知府,到任后,因府衙毁于战火,便借一处民房住下,在简陋的民居中理政。率领府衙吏卒和士民清除战乱留下的瓦砾,重建家园。首先主持修复毁于战火的文庙、城楼,然后再建府衙。《安顺府志》载“修城建学,分田定赋,一切制作,皆其经画”。在孙森的主持下,遭受战火重创的安顺文庙渐至复立。

在经历了明末清初三十多年的动荡之后,安顺终于步入相对稳定的康雍乾时代。清代的官制延袭明代,以文治天下,尊崇儒学。自康熙始,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彻底清除战乱留下来的痕迹,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修建文庙,兴办儒学,从中央到地方确立办学的格局,为“兴行教化,作育人才”奠定基业。在这样气候条件下,安顺文庙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到了康熙年间,安顺文庙开始重修。增建先师殿、两庑、戟门、棂星门、明伦堂、启圣殿。明末天启朝孙森修复文庙是将焚烧倾塌或损坏的建筑原址修复,以尽快维持府学的运转,很难挽回文庙的颓败之势。这次的修建,实际上是对文庙、府学主要建筑的重建,文庙与学宫的布局也发生了变化。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再次修茸安顺文庙府学,规制进一步完备。

一次次的重建、修复,让文庙能够幸存至今,安顺文庙所经历的几百年沧桑变化是历史的记载和传承,也使得儒学文化能够更好地延续。

猜你喜欢
文庙安顺儒学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儒学交流在路上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楚雄文庙
云南文庙介绍
——宾川州城文庙大成门
寻味贵州——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