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的教学策略

2018-03-03 10:57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大官小学郭福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交流数学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大官小学 郭福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下面,根据自己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总结探索教师有效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北师大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前)在讲台桌上,摆放二块面包、三瓶不同味道的牛奶及一块小蛋糕。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帮个忙,根据老师所摆的物品,设计一份早餐,想想有几种搭配方法。(这时,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组模型学具,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与操作。)这下,效果可真好,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不到几分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并汇报了各自的搭配方法,大家取长补短,有序地把问题给解决了。

二、通过“有效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三、通过“有效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完善认知结构

怎样才能提高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此外,在合作中,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二)合理把握合作时机

学生合作交流的形式要为学习内容服务,服从于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学生有疑问之时引导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三)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

(四)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通过“有效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通过“有效激励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表扬。要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教师的有效引导等有效教学策略问题的研究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崭新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上关于教师有效引导策略的研究,旨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践行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有效的建构过程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策略。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