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晚秋初冬》之静趣

2018-03-03 21:39汪园园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空灵宁静心灵

汪园园

苏教版散文选修课本中陈德文教授翻译的德富芦花的《晚秋初冬》别有一番“静趣”。

一、画静

第一幅,火红的枫叶、明黄的银杏、灿烂的阳光组成一幅色彩绚烂的油画。明亮辉煌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作者还用精心选择的喻体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彩锦”形象地表现出各种颜色的落叶交错堆积在一起的繁复绚烂的景象,“金色的云”表现出银杏在秋风未起之时颜色浓艳、枝叶繁茂的状态,“黄蝶”表现飘落的银杏叶翩跹飘舞、散落四处的形象。整幅画面明丽饱满,颜色庄重,富有光泽。

如果说第一幅是注重色彩的大块渲染的油画,那么第二幅就是精致描绘细节的工笔图。

格子门上的物影、院子中交错的枝条、梧桐树坠下的枯叶、经霜打过的菊花、八角金盘中鸟雀啄食后的南天竹的果实、觅食的麻雀、廊椽下晒太阳的老猫……各种器物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疏密有致的精心排布在图画中,赏心悦目。作者的笔像是放大过后的摄影镜头,把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忽视的细节,纤毫毕至地展现在阳光之下,让人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作者的笔拉开了这些日常之物和现实的距离,让他们呈现出或隐约、或繁复、或娴静、或可爱、或慵懒、或细腻的美感。

三、四两个部分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水墨画。因为描绘的是月夜、雨中的景物,几乎淡去了所有的色彩,只有明暗、浓淡的区别。暮色四合,秋雨潇潇,炊烟袅袅、落叶四散……这些景物组合在一处,营造出一种迷蒙悠远的意境。仿佛置身宁静悠远的江南水乡。月亮悬空,时隐时现,地面上的树影,参差斑驳。让人想起了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超脱色相的画面,更显静穆悠远的气质。

二、心静

美好的画面、沉静的语言能够吸引人的眼睛,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呈现的心灵境界。文中出现作者“我”的形象有两处:“我默默独坐”,“我寂然伫立树下”。静谧、幽静、寂静、寂寥、清净反复出现,这其实就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展示。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默默独坐”“寂然伫立”的作者形象。他安静地看树、观天、看花、赏月,细细地打量身边的一器一物,静静地感受身边的一光一音。从画面和语言中,我们感受不到一丝外在环境的嘈杂和内心情绪的波动,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这个安静的作者和宁静的外在环境已经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也体现了日本名族审美追求的境界——空寂。

但是这种“空寂”并不是空无一物,一片死寂,而是如朱光潜《谈静》所说:“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不觉“沉寂”,不觉“喧嘈”,是因为能从物界发现别样的意蕴和情趣。

因为心灵的澄净空寂,才能够发现常人看不到的美景,产生常人无法想象的奇妙联想。如“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树叶扑打屋檐的声音让人想起雨声,雨声让人联想起雨中迷离的景象,由听觉让人产生视觉的联想,感官的错移让读者耳目一新。

正是因为心灵的澄净空寂,才能够发现生命的怡然情趣。“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在日常的生活中,这难免让人生厌。但在一片岑寂的环境中,苍蝇爬动的沙沙声是不是会让人忽觉柔弱生物生生不息的怡然情趣。同时,用细微的沙沙声,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谧。用个别的事物来表现时空的永恒,以瞬间的声响来反衬永恒的静寂,以个体生命的弱小来显示宇宙生命的充盈。

正因为心灵的澄净空寂,才能够发现细微灵动的生趣。如“月光渐渐昏暗,树隙间哗啦哗啦落下两三点水滴——阵雨,刚一这样想,雨早已住了。月亮又出现了。”月暗——落雨——雨停——月出,自然界中月暗月出、雨落雨停,变化万端,而在“我”看来仅仅是“刚一这样想”的一瞬间罢了。惯常的体验是用自然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与短暂,可是这一段中把变化万端的自然凝聚于人意识的一瞬,这就是“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因为心灵宁静,所以在“人声顿觉”的夜里,能听到“大气稍稍震颤着,头上的枯枝摩戛有声,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能听到“秋风在如海的天空里咆哮”。当人的心灵宁静的时候,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千万声响都能被人的感官捕捉,发现不同寻常的意趣。同时人也可以更进一步地看清自己的内心,“仿佛可以听到一種至高无上的音响”。这种“音响”既是自然之声,也是灵魂之音,是自己对自己的倾诉。

《晚秋初冬》通过宁静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空寂的心境,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微细趣味,进而让读者在当今喧嚣的社会能够暂时抛开物欲的芜杂,找寻到心灵的片刻宁静,这就是阅读文本的最大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教研室(2239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灵宁静心灵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宁静之宅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巷口的宁静》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
千载空灵岸 悠悠湘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