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视角下《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
——兼论独立学院德育提升创新途径

2018-03-04 00:48牛晓刚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年16期
关键词:非营利公益活动公益

牛晓刚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

1 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概况

1.1 课程现状

《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各大高校行政管理、社会学、公共管理等专业当前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核心内容紧密围绕“非营利组织”这一社会团体法人。其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备传统课程所具有的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同管理学学科其他相关课程诸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有着丰富的交叉与联系,在授课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的充分解读,传统的讲授模式成了不二之选。

1.2 独立学院教学的特点

独立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依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举办的,本身就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在独立学院开设《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可谓恰逢其会。因此,积极地将社会公益同该课程紧密结合,给学生充分的施展空间,就成了课程教学改革迈向“应用型”的关键内容。依托这个宗旨,教学环节中除保留典型的理论讲授以及案例教学、 小组讨论等形式外,还必须以“走出课堂,拓展实践”为目标来进行实践设计。

2 微公益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课堂的引入

2.1 微公益的定义

微公益是公益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微公益,指的是从身边微小的事情出发,在社会效益方面注重积小益成大益,把微爱心和微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既依托WEB 2.0 时代形成的便捷网络途径,又充分依托线下公益活动开展的公益力量。微公益形式虽简,内容虽微,但是其内涵依旧是弘扬公益精神,内容仍然是以志愿服务提供为主,同时积极倡导全民参与,全面弘扬社会正能量,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渠道。

2.2 微公益的特点是其能充分融入课程教学的主要原因

2.2.1 微公益易入门

与传统的公益活动比较而言,微公益门槛低,具有很大意义上的平民化。任何人只要有意愿参与公益活动,就能成为微公益的参与者。高校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从而避免出现教学改革只是教师一方面的独角戏。微公益因为其便捷性、 入门容易等特点成了教学改革中尝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重要途径。

2.2.2 微公益具备广泛性

在微公益视角下,结合互联网形成的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使得参与微公益活动的人们可以超越地区、职业、阶层的桎梏,从而实现聚少成多,达到“微公益,大效益”的积极效果。当下的在校大学生群体恰恰正是这类社交平台的“原住民”,可谓具备得天独厚的社交优势,课堂改革中引入微公益的同时,也能够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们的社交积极性。

2.2.3 微公益呈现多样性

微公益同传统公益活动一样,涉及的内容包罗了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依托网络媒介的作用,赋予了扶贫、医疗、卫生、科技、支教、慈善、环保、体育、社会保障、关爱特殊群体等全新的发展空间。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时候,多了许多内容上的选择,也使得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避免过于单一的实践内容。

3 微公益视角下的教改创新与实践

3.1 为什么是微公益

在《非营利组织管理》课堂实践的开展中,除了继续保留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外,积极引入校园微公益活动,正符合了课堂实践要求涉及面广、可选内容丰富、相对比较灵活、容易形成阶段成果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都是微公益所具备的重要特征。项目管理是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模块,非营利组织的各项活动都是通过各个项目来实现其最初使命的;同时,项目管理也是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主要内容之一,在微公益领域的项目则更多地呈现出了“微、小、易”等特点,这使得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们能够有充足的把握去完成一个小项目。因此,通过课堂实践中引入微公益小项目,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一种实践尝试。

3.2 课堂引入微公益项目实践情况

3.2.1 微公益项目归类整理

该课程一共进行了五个学期的实践改革尝试,共计有不同年级的行政管理专业共计353 名学生参与,一共产生了34 支微公益团队,涉及了环保、 支教、扶贫、 医疗等各个领域共计9 个方面。通过相关整理发现,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课堂上可以充分引入的微公益领域与传统公益领域基本趋同,但是在涉及范围方面却相对有限。

3.2.2 团队建设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推广的师生互动、翻转课堂,固然在一定时期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使得小组的形式不免泛滥,学生对此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倦怠。因此在进行微公益项目团队组建的时候刻意强化“团队”的概念,突出其目标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要求,从而避免沦为松散集合的“小组”而失去方向性。

3.2.3 评分机制

在开展课程实践的同时,进行了评分机制的建立。首先在评分机制中,力求突出《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的理论特色,同时辅之以其他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分值占到微公益项目活动评价的30%;其次,在微公益项目的展开中,细分为团队建设、活动过程、项目结果、项目反馈等几个环节,共计占到50%;再次,20%的评分给予最后的课程汇报。课程汇报需要通过文本形式体现出全面过程,并生成演示文档,作为汇报依据以及项目过程材料予以收集。

3.3 创新点

3.3.1 课堂微公益项目的游戏化

网络游戏,尤其是其中一类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为青年男女大学生所共同熟悉。在游戏中玩家会通过角色扮演确立自我认同感,通过虚拟化身自定义角色,并与其他玩家进行互动。在游戏设计中通过引入排行榜、奖励、级别等设置,使得用户自愿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实现“用户粘度”的提高。

在课堂开展微公益项目的同时,学生团队成员以及志愿者的体验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环。在目前开展过的微公益项目中,每个团队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角色扮演”。例如,某学生团队的主题是“为农名工子弟学校支教”,在团队成员职责的安排上,充分使用了网络游戏中“法师、坦克、刺客、辅助”等角色来直接设定,既展现出了一定的趣味性,又在支教的过程中同小学生构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方式。某团队的项目主题为“关爱流浪动物,构建爱心家园”,该团队直接采用了企业组织中诸如“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项目总监、营销总监”等作为各自成员角色的基本设定。微公益项目的游戏化,使得课堂实践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增强了项目参与学生的游戏体验,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3.3.2 课堂微公益项目的社交化

现在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群体可谓是互联网社交下的原住民,他们一切的活动天然的就带有社交属性。在课堂进行微公益项目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状态。不得不说,这种微公益的社交化极大地拓展了微公益项目的影响力,既包括发起者,也包括志愿者,还包括受众群体,充分体现了在非营利组织管理中注重“利益相关者”的理念(见图1)。

图1 微公益项目利益相关者示意图

例如,某学生团队的微公益项目主题是“关爱自闭症儿童”,这是携手校园爱心协会和市扶弱助困协会,响应市团委组织部发起的活动; 同时该团队在校园内广泛地进行了志愿绘画师的招募,还通过校园广播台进行了宣传,极大地拓展了该微公益项目的影响。

3.3.3 微公益项目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微公益项目主要依托学生们的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高校进行德育提升的绝佳路径。许多项目内容都与“诚信、友善、敬业”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和谐、法治”等价值理念。微公益活动,可以让在校大学生们从细微之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所谓“微言大义”。

3.4 课程改革不足及对策

3.4.1 评分机制的失衡及整改措施

在课堂实践设计的过程中,极其容易出现的现象就是考评结果的“大锅饭”,从而导致“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极其容易挫伤团队的积极性。为此,在团队构建的初期,要求每一个微公益项目团队必须制定出团队内部绩效考核法则,并形成必要的书面文件。在微公益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严格落实内部考评,在项目结束之后形成最终考核结果,依据考核结果进行成员的成绩评定。这样可以有效地规避因为“搭便车”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团队和谐的问题,从而使得微公益项目目标可以高质量地完成。

3.4.2 项目过程的失衡及对策

微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难免失衡,通常表现为学生组建团队之后所有的活动都未能与教师进行沟通,直到进行微公益项目汇报的时候才将结果呈现出来。为此,在课堂改革过程中,应通过阶段性目标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过程控制,在团队建设、团队计划、项目开展、项目评估等几个关键节点要求学生必须形成书面材料,使微公益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4 结语

独立学院在现有的课程改革基础上,应积极推动微公益活动建设的体系化,打造“校、师、生”一体化的微公益模式。一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改革机制,将微公益活动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推进校园微公益活动开展; 二是学院可以将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纳入在校学生的德育考核体系; 三是可以组织微公益领域的项目创业,将微公益创业竞赛化,从而促进独立学院在微公益领域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非营利公益活动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公益
公益
公益
非营利组织为有需要的人量身定做衣服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