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琴书唱腔结构的独特性

2018-03-04 07:18郑超昊
艺术评鉴 2018年23期
关键词:曲牌曲调唱腔

郑超昊

摘要: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翼城琴书是传承山西黄河文明的有效载体之一,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翼城文明进程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翼城琴书的学习与传承,还是对于普通大众对琴书的喜爱,了解翼城琴书的唱腔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对翼城琴书唱腔结构的整理和归纳,希望能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翼城琴书   唱腔结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36-04

一、翼城琴书渊源由来

翼城琴书是翼城县土生土长的一种说唱艺术,根据当地老艺人讲述,翼城的“本地书”大约起源于元朝末年,据《山西曲艺集成卷·山西卷》中写到“老艺人张殿军(1914-1989)1938年以前,在他师爷邓山儿(1875-1921)传下来的一架小扬琴上记有“明万历三年(1576)正月十三日置”字样,此琴1937年被日本人掠走。”

翼城琴书以坐唱表演为主,当地人称它为“本地书”。翼城琴书几乎没有借鉴外来的曲艺因素,是完全土生土长的本地书,主要流行于翼城县以及周边等地。明末清初翼城周边县市的民众都非常喜爱琴书表演,群众对琴书也有了南北兩路之分。老百姓口音中河南味儿重的,说唱有“铰子书”风格的称之为南路琴书;将口音中吐音浓厚,使用翼城官话的“本地书”称之为北路琴书。整体而言,翼城琴书的音乐婉转缠绵,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内容取材于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翼城琴书不论南北两路的艺人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都是扬琴。几百多年前,扬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扬琴在中国发展时,不断被加工改进,后来被广泛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曲艺音乐伴奏。而翼城琴书最早的伴奏乐器就是小扬琴、四胡和木鱼。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唱者和伴奏者的角色逐渐进行分化,区别于其他琴书,演唱者会手持八角鼓打击鼓点,凸显出演唱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带来对音乐的更深刻的传递与理解。

二、翼城琴书的唱腔结构

通常在民间说唱音乐中,主要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形式,而翼城琴书独具自身特色,将两种形式相结合。其主要的规律是分为三种结构:一是主曲体,即钹儿腔(四二节拍);二是联曲体,即鼓儿腔(四四节拍);三是主联曲体相结合的飞板(四一或散板的节拍)。在唱腔结构上,因为叙事情节的不同,会变换不同的曲牌名称;在节奏变化上,属于板式变化体。

要想对翼城琴书进行深刻的研究,就离不开对翼城琴书题材类别。在翼城琴书中,每一类不同题材内容的曲牌都有相对应的固定曲调来组成,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翼城琴书。琴书的腔调较多,基本上可以按照唱腔风格划分为南北两路两种类型的唱调。

(一)题材曲牌的分类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翼城琴书的题材中,不同的题材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差异,更是情绪上有着一定的差别。琴书曲牌的使用上主要分为两种:开唱前的前奏,演唱中的伴奏。在每一类曲牌中,一般有三种左右的曲牌是常用曲调,并且成为这一类体裁中的固定曲牌内容。

1.慢板前奏类

翼城琴书中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路琴书吸取了河南小调中的旋律,同时表演人员带有河南口音;北路琴书都是翼城本地人,乐曲风格吸取了当地戏曲风格。所以在琴书表演的前奏部分所使用的前奏也不尽相同,如谱例所示。

2.劳动生活类

琴书内容与民众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描绘老百姓在农活期间互帮互助,祈祷丰收,感受辛劳的幸福等。这一类的曲牌多表达了热的劳动场景下,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激动愉快的心情,如谱例所示。

3.百姓轶事类

通过百姓对话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变现出翼城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环境变迁。这一类的曲牌表达的情感较为平和,主要的场景是做家务和邻里之间的聊天时使用,有着深厚的生活气息,如谱例所示。

4.触景生情类

琴书中不仅有表达欢愉的场面,还有着望乡愁苦的场面。这一类的曲牌描绘在经过对事物的观看后,转而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出人物的悲沉、思索的状态,如谱例所示。

5.民间故事类

这部分曲牌的取材都来自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传说以及当地群众中流行的经典寓言故事。主要表现出一种热闹欢腾的景象,如谱例所示。

(二)板式节奏的分类

翼城琴书中的节奏主要是由慢板、原板、散板、和快板这四种板式来划分,同时在每个板内又都有喜、怒、哀、沉这四种情绪对曲牌进行分类表达。整首翼城琴书的演奏过程可大可小。如果是一场大型的演出,那么其演唱的顺序是“前奏”“慢板”“慢二八”“二八板、“飞板”“鼓儿腔”转“二八板”“紧二八”最后“尾曲”。整体的速度是“慢—中—快—散”的结构。当然一些小曲目也有可能直接从二八板开始进入,下面就对每一种板式进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二八板,是一段琴书的核心。

1.慢板

“慢板”又叫“开板”“头板”,因为用在整本书目的开头而得名,但是一般中、小曲目中并不经常使用。“慢板”音乐中表达的情感也是具有多样化,速度最慢时(  =75),可以表现思念、哀悼和沉思等感情;速度较快时(  =80),可以表现喜悦、歌颂、欢乐等感情。

“北路慢板”是属于民歌类型的唱调。在解放前,曾受到佛教理论中念经、劝善的影响,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基本上都已经进行了改善。其曲调为G宫调式,音乐表达相对比较抒情、缠绵,主要是为开场进行气氛的烘托。

“南路慢板”主要是从当地的戏曲中发展而来,它在作用和结构上与北路慢板基本没有差异,但是在曲调上为A宫调式。

2.慢二八

“慢二八”同样是民歌类型的曲调,是翼城琴书中的主要唱调之一。在节奏上比“慢板”速度相对较快,但又比“二八板”速度慢,速度标记大概是  =100,是“慢板”和“二八板”之间的连接纽带。此板原先多为男子演唱,曲调低沉,在解放后当地的文艺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将“慢八板”的旋律风格改为了三种类型。

图1音乐表现:在调式上是G宫调式,速度相对较为轻快,主要是歌颂英雄人物,表达内心豪爽畅快的心情。

图2音乐表现:在调式上是B宫调式,从节奏型看多是八分音符,或者是长连音,主要表达内心的悲哀与难过,或者是深刻而又令人痛心的事情。

3.二八板

二八板最先源于戏曲音乐中的句法结构,在翼城琴书吸收当地戏曲元素和民歌唱调之后,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成为了翼城琴书中表达主题情感内容,使用最为广泛的和常用的曲调之一。

在表演的过程中,有主题音乐和过门音乐。过门音乐中分为大过门和小过门两种,大过门是固定的音乐旋律,小过门根据内容的叙述和情感的表达根据唱腔进行音乐的即兴伴奏。

二八板内的调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北路琴书中的截板和聯板,南路琴书中的对板和让板。

(1)截板

通常是在北路琴书的开始时使用,用于表达情绪的递进和连接书帽。在演唱过程中,字数并不确定,以七子为宜。音乐表现:艺人在演唱的过程中一句一过门。

(2)联板

最常在北路琴书中使用,其中常用的句式是“垛字句”,字数不限定,根据情节内容的发展而定,主要表达邻里之间家长里短的故事和矛盾情结的劝解。音乐特点:字数并不固定,且音乐短小精妙,并不使用过门音乐。

(3)对板

通常在南路琴书中使用,整体速度较快,速度标记大约  =120,音乐是四句体,每段结束后会有小过门,乐曲铿锵激昂,表达内心的歌颂赞美之情。音乐特点:每一个字都落在强拍上。

(4)让板

常在南路琴书中使用,属于民歌类型的唱调,节奏较为舒缓,主要表达谈心,怀旧的场景。每段结束后的小过门以八分音符为主。音乐特点:每句后半拍开始起唱。

在乐曲主题表现中,南北两路的琴书在开始的时候会有所差异。北路琴书是“上下句”的结构,在开头会先有三个字的引词“听我说”或者“说的是”等词,然后通过一段小过门之后,在进行正式的演唱;南路琴书是“四句为一段”的结构,在长过门之后,再接自己独特的小过门,直接开始唱。

4.紧二八

“紧二八”是由当地戏曲中发展演变出来的一种唱腔,是“二八板”和“飞板”之间的桥梁之路。但是,“紧二八”依然有自身专用的过门。

“紧二八”主要表现激烈争斗、炽烈的场面和紧张、激动、焦灼的心情。在翼城琴书中,“紧二八”是A宫调式,属于较快的节奏,速度标记一般是  =150到=180之间。

5.飞板

“飞板”属于民歌类型的曲调,是翼城琴书中的主要唱调之一。这个调是翼城琴书中节奏最快的部分,速度标记大概是  =180,一般适用于节目的高潮部分,主要表达激烈的争吵和极致的愤怒等情绪。“飞板”作为“紧二八”和“鼓儿腔”的衔接部分,既是“紧二八”乐段的延伸,也是“鼓儿腔”的前奏。此板的节奏型是音乐中常用的散板,乐队演奏时会将每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值演唱,表现出人物精神亢奋,情绪激动,意气风发的气势。

6.鼓儿腔

“鼓儿腔”是由当地戏曲音乐中发展而来,属于琴书中极具表现的主要唱腔之一,这一部分速度开始变慢,音响感觉属于乐曲演奏中的华彩部分。在琴书表演过程中,一的拖声和八角鼓的技艺演示完成“飞板”与“鼓儿腔”的转换。艺人在演唱的开始要会“叫板”,通过速度的由快到慢的转化,之后再接一小段过门,使音乐的速度完全降下来。同时,乐曲在转调部分,扬琴伴奏部分由D角转入D宫调式。

7.尾曲

翼城琴书中的尾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曲调,主要作用就是落板,告诉观众表演要结束了。落板根据剧情的需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表示高歌猛进的状态,通常使用高昂的声调来落,乐曲会在结束时以长音来进行结尾;一种是表达完成任务的决心,需要截落,乐曲会在结尾部分用一拍单音和一拍的空拍结束音乐。

三、结语

琴书是翼城人民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继承与发展使我国曲艺宝库更加丰富多彩。翼城琴书的唱词曲牌不仅影响着音乐的旋律走向,还影响着唱腔结构。其中多彩各样的曲牌风格使得琴书表演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形象、立体,赋予了琴书音乐独树一帜的音乐魅力,将山西翼城地区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去保护翼城琴书,形成山西黄河文化中独有的文化品牌,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鸿熙.山东琴书唱腔音乐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5年.

[2]曹鑫.山西翼城县琴书的调查与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猜你喜欢
曲牌曲调唱腔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