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8-03-06 21:37岳明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督导委员心理健康

岳明蕾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近年来,大学生退学、休学、宿舍冲突、自伤和伤人等现象屡见不鲜,其背后所反映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作为祖国和家庭的希望,其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社会和家庭至关重要。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1 班级心理委员的产生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促使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力度。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师生配比却依然不足。根据刘朋、石磊对陕西省15所高校的研究,仅有两所学校达到了1∶3000的标准,其他院校在1∶3300至1∶10000不等,平均比例1∶6000;李国强、田密的调查显示湖南省高校系统配比为1∶3000~1∶5000。 而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1000,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另外,很多同学由于思想上的误解,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向心理咨询室老师寻求帮助。因此,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如何发挥其工作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班级心理委员,是指在班级中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会成员。自2004年天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以心理委员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快速反应机制开始,目前全国已有六成以上高校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他们承担着班级同学的知心伙伴、心理观察员、信息传递员和活动组织者多重角色,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在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由于朋辈心理辅导队伍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依然面临很多不足和问题。通过笔者近几年的工作以及对班级心理委员、普通大学生的访谈发现,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中存在一些常见问题。

2 班级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拔形式不规范

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形式不一,有些是学生毛遂自荐、民主选举,有些则是辅导员不重视、指定团支书或生活委员兼任,更有部分同学竞选心理委员只是想当班委,感觉心理委员的竞争性较小,由此导致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意愿不等、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委员职责不明确、工作积极性差、同学不认可等问题。这就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利于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2.2 缺乏系统培训

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形式不规范,造成心理委员素质普遍不达标。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存在培训时数过短、后续培训过少及培训实用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很难保证对心理委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部分高校仅在选拔后培训一次或两次,告知其角色定位、工作职责,部分师资相对充足的高校会进行周末两天的短期培训,然而这些短期培训并不能快速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素养,加上很多培训理论性过强但实用性不足,导致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过程中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开展班级工作。

2.3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除了缺乏持续、系统的培训体系外,缺乏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也是一大问题。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与其他班干部不同,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一直没有明确的范围,对于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体系,导致每所高校、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有的学校安排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举办班级活动等基础性工作,有的学校或学院安排其从事班级心理动态的汇报,也有些仅安排其协助其他班委工作。而且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不易量化、成绩不易体现,导致班级同学认为这一职务“清闲”甚至可有可无,这样就会使得班级心理委员缺乏自我认同、缺乏激励,出现工作懈怠甚至辞职现象。

3 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

3.1 规范选拔模式,完善选拔制度

班级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复杂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组织实施。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有两种模式:一是先培养后选拔;二是先选拔后培养。

3.1.1 先培养后选拔

1966年芭芭拉在《朋辈为什么重要》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美国的校园中,每位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经过一定培训都有可能成为一名潜在的领袖模范。每一个经过培训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这种先培养后选拔的模式正式基于此种观点的。在报名初期,老师向所有报名学生讲清报名条件与工作要求,能够坚持系统培训的同学,表明其内心对这份工作已经有了认同,且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已掌握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自我调节的方法、人际关系技巧等,这些都是今后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3.1.2 先选拔后培养

首先,在新生入学后下发班级心理委员选拔通知,明确说明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工作素质,选拔出多于需求人数的准心理委员,之后再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担任班级心理委员。

关于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流程可以按照笔试、心理量表测试、面谈三者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意愿强烈、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选拔量表可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气质类型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等来综合测量学生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及职业能力。

3.2 加大培训力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除了上述选拔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培训外,还要加强班级心理委员上岗后的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培养的重点,一是自我探索和了解,二是掌握心理辅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是学习如何处理学习类、生活类、情感类等实务问题,四是能够设计并开展班级活动。可以参考以下提纲进行培训:(1)自我探索与成长。(2)朋辈心理辅导基本工作理念与基本知识。(3)心理辅导相关理论知识。(4)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及操作技能。(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诊断。(6)班级日常暖身活动、班级心理训练、心理文化普及等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培训时间可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初的一到两个月进行,每周一次。

3.3 设立督导制度,促进其成长

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督导制度。督导分为心理咨询老师督导、心理委员团体督导和心理委员个人督导三种。心理咨询老师督导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定期对班级心理委员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心理委员团体督导可以通过举办班级心理委员交流会,促进心理委员间工作交流;心理委员个人督导即心理委员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记录并反思,总结个人成长及不足。

3.4 制定管理措施,考核与激励并行

制定《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将班级心理委员应知应会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工作原则、必备心理咨询知识及技能、班级活动开展途径与方案、考核方法等内容写进手册并在班级心理委员选拔后下发学习。

建立班级心理委员考核制度,分为培训考核和工作考核。培训考核即岗前培训后进行笔试评分、课堂表现评分和提交一份个人成长报告;工作考核即对平时的工作职责进行考核,比如每月汇报班级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参加培训会议、每学期开展一次班级团体活动、个人得到成长、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等。

重视班级心理委员的激励。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干部一样参与校园评模选优,每年度进行“十佳心理委员”“优秀心灵信使”的评选,搭建“班级心理委员技能大赛”“趣味心理知识竞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情景剧DV大赛”等多种平台,提供班级心理委员能力提升和展示的舞台。

班级心理委员队伍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班”三级工作网络的基础环节,是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和自我教育的积极尝试。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使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1]刘朋,石磊.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28-29.

[2]李国强,田密.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反思与前瞻[J].科教导刊,2015(7):70-71.

[3]黄晓芳.高校心理委员有效工作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4(1):78-79.

[4]栗晓云.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J].科教导刊,2014(6):245-246.

[5]周雅楠.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17(2):100-102.

[6]黄欣欣,杨杨,陆金婷,等.高校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J].求知导刊,2017(14):39-41.

[7]张明,魏义梅.心理委员培训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督导委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