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设创新型国家引发的关于创新型人格塑造的思考

2018-03-06 21:37张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创新型人格

张妍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其创新方面的优势,主导着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够争取主动、迎头赶上,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党的十九大中,更是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二大任务定位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然而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从根本上建成创新型的国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要用好现有的创新型人才之外,还要持续培养更多的后备创新型人才,这才是治本之策。

过去,我们关注较多的是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其实,创新型人格才能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最终产生创新能力。寻根溯源,创新型人格的培养才是创新的根基,所以想要建成创新型国家,达到全民创新的高度,创新型人格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以往,我们提到创新总是首先想到高科技人才,其实各行各业不分高低贵贱都需要创新。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高端人才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年创新型人格的形成。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的创新能力并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甚至不少人的创新型人格特征早在童年的形成期就被扼杀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只是中国的一句古老谚语,在西方也早已达成共识,即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早在少年儿童期就已基本定型,而人格特征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远比知识等其他因素更强大。

既然人格特征一般都是在早年就已形成并稳定下来,那么对于创新来说,与其后天再花费大量精力去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倒不如我们通过早期的教育培养健全的创新型人格,将每个人的创新潜能给激发出来,至少不要扼杀掉,最终起到事半功倍、标本兼治的最佳效果。因此,本文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着手,重点研究幼儿园和小学初期的教育,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创新型人格。

1 创新型人格的具体特征

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与认知层面有关,而且与人格等非智力因素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格需要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1 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无数人都看到过苹果熟透之后落地这个场景,但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他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创新的最原始的动力。

1.2 勇敢和冒险精神

比尔盖茨、乔布斯、扎克伯格,他们成功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退学,但从退学去创业这件事却可以总结出来,他们具备一项共同的人格特征——勇敢和冒险精神。创新总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甚至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胡思乱想,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勇敢的冒险精神,敢于怀疑、敢于挑战权威。

1.3 自信、独立

只有自信、独立的人才能够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不盲从、不随俗,不受惯性思维的的限制和约束。始终对自己的想法充满信心,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之下才能够坚持探索研究并最终取得创新的成功。

1.4 乐观、顽强

创新一定是独辟蹊径,因此道路注定孤独而艰难,所有的创新都是99次失败之后的那1次成功,所以创新型的人才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性格,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和挫折就轻言放弃。

既然已经清楚了对于创新而言,这些人格特征是至关重要的,那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在促进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中是否完备呢?由于孩子的教育主要取决于两个载体:家庭和学校,所以本文就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2 创新型人格培养中的不足

2.1 家庭创新型人格培养的不足

2.1.1 低质量陪伴

目前在中国有很多父母只生不养,孩子直接交给老人或保姆,其他人对孩子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陪伴要逊色很多。当然,即便父母在身边,很多人也会由于育儿知识的欠缺,或者智能化手机的普及等原因,使得孩子根本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关注和陪伴。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每个孩子都是“十万个为什么”,但低质量陪伴的父母会以各种原因对孩子的好奇心敷衍了事,甚至感到厌烦。长此以往,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屡屡受挫,最终消失殆尽。这必将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2.1.2 过度干涉、保护

很多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为了避免孩子“不必要的失败”,他们总想事事代劳,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其实,孩子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中反复尝试和失败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学习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而家人的过度干涉、保护,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凡事只会依靠父母,碰到困难就退缩,根本不会具备勇敢和冒险精神,创新型人格自然也无法形成。

2.1.3 打击孩子、缺乏接纳

中国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等原则,于是在与孩子的接触中,父母更多的是打击、挑剔。长此以往,孩子必定会产生自我贬低的心理,更谈不上自信、乐观了。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在做事时总会畏首畏尾,不敢面对挑战,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2.1.4 过于功利

目前越来越多的父母过于功利,凡事都讲究有用论。上补习班就是有用,玩儿就是没用,其实,孩子的想象力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得到充分释放的。形式看似多样的学习班,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把所有孩子放到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看似在短期内增长了不少知识,思想却被禁锢。创新能力固然不如学习现成的知识那样立竿见影,但是能力对一个人的影响远比单纯的知识要深远的多。

2.2 学校创新型人格培养的不足

2.2.1 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目前,我国的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目标是取得高分数,于是我们培养出来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和擅长考试的人,却完全不会独立思考。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一般幼年时期最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不断衰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需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警醒。

2.2.2 标准答案的局限性

目前的中国教育,无论作业还是考试,孩子们每天接受着标准答案的评价,标准答案就意味着定向思维,它会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直接扼杀在摇篮里。其实,对于很多学科而言,标准答案并没有那么重要,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分数都没有那么重要,标准答案就更没有必要制定的那么苛刻。

2.2.3 欠缺教室外的课堂

近年来,由于安全隐患、师生比过低等原因,学校的很多户外集体活动严重缩水,如课外活动、夏令营、春游、秋游等一些户外集体活动在小学已很少见,甚至很多学校连课间都把学生“捆”在教室里,美其名曰为了安全或为了学习,但从长远看,这对孩子的创造力是一种极大的破坏。他们完全沦为学习知识的机器,而完全不知所学内容和这个世界有何关联,这些眼界狭窄,脑子中只有各种“死”的知识片段的孩子,创新从何谈起?

2.2.4 听话的学生有奶吃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行教育环境,使得老师多喜欢听话的孩子,这样更便于管理。然而听话的孩子多生活在权威的掌控之中,唯老师论、唯书本论,他们习惯于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他们缺乏批判精神、不擅长独立思考,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3 完善创新型人格培养的对策

3.1 家庭环境方面

3.1.1 加强父母教育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塑造儿童创新型人格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没有人生而会做父母,其实做父母才是最需要资格证书的一种“职业”,这不仅影响到每个小家的幸福,更是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我国目前所关注的优生优育多体现在身体素质方面,比如孕检等环节主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孩子未来精神方面的成长。所以,国家可以利用医院孕检的好时机组织父母普及一些如何教养孩子的知识,甚至可以送给怀孕母亲人手一本教育书籍,如《窗边的小豆豆》。只有我们的家长先学会如何做父母、如何培养孩子,才能在未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分清轻重,不会本末倒置。

3.1.2 放手

父母应尽可能的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让孩子享受充分的自由、尽情玩耍。在自由玩乐的过程中充分行使他们探索欲,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孩子反复失败和尝试的过程中,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不主动给予过多的干涉,等待他们独立自主的发现并解决问题。孩子在屡败屡战的过程中,会逐渐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并形成乐观顽强的意志力,这些都是创新活动中必备的人格特征。

3.1.3 积极关注

放手并不是让父母完全不管不问,缺席孩子的生活,而是要在积极关注的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积极关注的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赏识、鼓励和接纳。当孩子幼年问个不停的时候,父母要认真对待,耐心回答,还要引导孩子更为积极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充分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那些给予子女足够多的高质量陪伴,能够赏识孩子的优点、接纳孩子的缺点,并主动关注孩子日常行为的父母,将会培养出更为自信乐观的孩子,这也是创新型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

3.1.4 民主

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家中平等的一员,家里的任何决策,让孩子积极参与进来。允许孩子发言,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告诉孩子凡事不一定非要听父母的,而是谁说的有道理听谁的。长此以往,孩子面对权威将不再盲从,他们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更为自信,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格的必备要素。

3.2 学校环境方面

3.2.1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我国应加强对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学习。在教学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会思考、并且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人。从某些层面来讲,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甚至应该比大学教师的素质更高,因为他们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可以尝试组织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共同学习讨论一些具有优秀教育理念的书籍,如《爱与自由》等。

3.2.2 老师是引导者,不是权威

中国人普遍畏惧权威,不认真理只认权威,这也是创新的致命杀手,这和从小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如果谁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挑战老师的权威,很可能会遭到训斥或封杀,这对于创新型人格的培养也是有致命伤害的。当然,尊师重教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老师是人并不是神,老师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老师的尊敬。相反,那些以平等的姿态去对待孩子,敢于直面问题并且积极改进的老师反而更容易赢得孩子们的尊重。

3.2.3 尽可能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考试的时候固然需要一个评分标准,但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将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区别开来,评分标准可以适当开放,包容性更强一些。这样才能鼓励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定向思维。当前,甚至是小学生的作文也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思路才能得高分,这无疑会限制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日积月累,孩子们的创新型人格即被消耗殆尽。其实,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获取那些一成不变的死知识,而是获取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2.4 重视课外活动,教室外的学习

学校无论在教学还是布置作业环节都应考虑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输入转化为主动的思考求索,进而更好的完成创新型人格的塑造。尽量减少把孩子禁锢在教室中的时间,增加课外活动甚至是校外的一些实践环节——走进自然、接触社会,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可以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加孩子的动手能力,只有手脑并用,才可以更好激发孩子的灵感,让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活动。

总之,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只关注到了知识的起跑线,却忽略了人格素质的起跑线,知识是可以后天快速习得的,而人格特征一旦形成,终身难以改变。因此,哪个起跑线更重要,值得家长和教师们反思。如果我们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格的大环境和更多的实践机会,再过十年他们一定会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

[2]牟世华.让孩子在创新思维训练中成长[J].中华少年,2016(19):6-7.

[3]王晓迪,王松武,李海波.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283-286.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创新型人格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