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云南农村自助建房模式探索

2018-03-06 21:37饶简元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房民居云南

饶简元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昆明 650221)

1 农村民居建设现状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云南山地农村发展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云南山地农村的整体生态环境设计问题切实影响着村民的生活问题,改善农村民居问题一直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但是,由于前些年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各种建设标准不一,理念不一致,导致盲目拆旧建新,一些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在村庄整治和迁建中遭到损坏甚至销声匿迹。改善农村住房问题不仅仅要考虑文化提升层面上的内容,还要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既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文化及建筑特色,保留其原生态的建筑材料优势,就地取材,降低造价,也要适当采用现代建筑结构方式,提升房屋抗灾能力,更要引进现代科技产品及配套设施,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都有很多县、乡在搞新农村建设。村民的房屋还是原来的房屋,就是按一定的要求统一实行 “穿衣戴帽”举措,也就是在房屋原来的基础上再加盖一层装饰用的屋檐(帽子),外墙刷上一层白漆,或者是在墙壁上画所谓代表文化的墙画(衣)。这一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新农村建设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关键的地方。

农村民居建造或改造中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如随意性建造、非专业建造等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几乎90%以上的自建房并没有正规施工图,村民建房时大都采用局部的东抄西仿,东拼西凑,仅凭经验动工;在建造过程中大都随意拆拆改改,不仅建筑质量没有保障,抗灾的能力也较低。还有就是农村建房都是一家一户,建筑规模较小,大的施工队不愿承揽,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瓦工、木匠工等杂牌队伍拼凑而成,甚至于农户自己动手,这些施工群体几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专业技术考核,缺乏规范的建筑施工知识,技术工艺也相对落后,例如:在配制砂浆、混凝土时凭经验搅拌,不知道配比;对砌筑砂浆或浇筑的混凝土要求达到的标号及强度不了解,导致砌体质差、灰缝不标准、通缝现象严重、砂浆饱满度不足;预埋的拉结筋随意摆放,间距、长度、方向等都不标准。以上种种做法都降低了房屋结构的安全性,使建造或改造的民居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社会上的建材市场相当混乱,不合格、不标准、低质量的产品比比皆是,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一味只追求价格便宜盲目采购,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再有,农村建筑排污系统任然采用原始的旱厕方式,味道重不环保;农村家庭垃圾随意堆放,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

3 自助建房模式研究

以云南山地区域农村为例,20世纪 90年代以前,第一时期大部分民居建筑为单层的夯土木结构建筑,屋面以青瓦或茅草为主,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但室内空间布局结构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其后,随着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的引入,木质楼板换成了混凝土浇灌的楼层,室内空间的规划建造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更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这种形式的建筑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了农村财富、发展的象征。但是因为老百姓还未来得及改变的建造观念和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带来的建筑高度以及灵活性、自由性、等特征所存在巨大的矛盾,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破坏传统村落样貌、形式不堪的农村民居建筑,这也成为了第二时期建筑的主流。如何将农村民居建筑形式回归传统,使之与自然更加和谐,以及建造方式的集约化、规范化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民居环境改造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主要思路

只是简单地通过 “穿衣戴帽”来塑造农村民居环境,保留所谓的文化,归根结底是留不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产”与“社区管理”融合在一起,使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活起来,形成社区人日常生活的自觉,充满生机活力。

对目前农村现有的住宅建造过程进行优化,因地制宜应用标准化部件生产的原则,将建筑部件进行标准化研究、工厂化生产,降低建造成本。通过设计及建造过程的标准化,减少农村建房的随意性,从而达到优化施工过程、减少浪费,提高农民及施工队在住宅自建中的建造水平。用“标准化”的工业生产,用构件装配的方式,发展对应的“标准化”的施工技术。结合村庄调整,改变目前农村建房粗放、不专业、随意性大的状况,促进了农村住宅建设。

3.2 主要内容

从“自助式建房”机制及组织方式建立和“自助式建房”技术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改善农村住房问题找到一种新的解决模式。

3.2.1 “自助式建房”机制及组织方式建立

“自助式建房”模式的实施需要解决政府、村民、设计师之间的协作关系,从村落的整体定位入手,为整套模式的推广实施建立有效机制。

3.2.2 “自助式建房”技术规范

从民居结构设计、梁柱支撑构建规格统一、工厂标准化加工(装配式钢结构)、自助生产“高压生土卯榫砖(新型砌块)”、农户自助(互助)装配施工、排污处理、墙面处理等环节解决“自助式建房”技术规范问题。通过新技术的辅助,既解决了建房规范的问题,也解决了建设成本的问题,提升村落的整体性。

3.2.3 建筑外观文化元素植入

云南新民居建筑应该结合传统民族地域建筑的坡屋面进行设计和运用。坡屋面造型就是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形式,既可以使现代村庄具有一种古朴的气息也能让传统的建筑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例如可以坡屋面上粘贴传统的小青瓦。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保留传统建筑坡屋面鳞状瓦块的建筑样式和装饰美感还可以提高小青瓦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此外,木结构是云南传统农村的显著特征,新民居建设融入传统木结构元素是新民居建筑和传统干栏、“一颗印”民居建筑相结合的一种体现。在新民居建筑融入木结构元素的时候不用像传统的干栏民居那样采用大柱、排架式、斗拱的结构来实施,只要将木结构的元素结合建筑形态进行适当组合装饰即可。例如可以用老房子拆下来的旧木料,按传统木结构的样式进行建筑外观的装饰。

4 结语

新的建房模式虽然已经经过考量论证,但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接纳度、当地土壤原料对于生产高压生土卯榫砖的适合度以及村落地形地貌的特点对于新模式建筑的契合度等,都是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重点和难点。

[1]农伟,王智慧,崔木扬.云南边疆山地区域新农村建设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谷雨.云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特色[J].致富天地,2014(9):23.

[3]聂选华.云南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6(1):1-9.

猜你喜欢
建房民居云南
蜂房的建造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云南邀您来“吸氧”
山西摸排疑似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50余万个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十年磨一剑! 广州“巨无霸”旧改茅岗村复建房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