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路径研究

2018-03-06 21:37钟雁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毕业生实训

钟雁平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的人才为教育目标,高职毕业生能够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拥有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寻求个人职业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成功就业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冗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高级技术型人才仍处于急缺的状态,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需要与高校学生竞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高职教育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1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概述

1.1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况

进行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意味着,高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应该胜任某一职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表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达到用人单位或者社会职位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高职学校教育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首先,职业能力教育应该与社会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学生就应该以此作为教育的主线,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长久不变,与社会上某些工种的高速发展状态拟合度不良,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不完善;其次,职业能力中包含技能和素养两方面,后者更强调从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对行业、对职业的认同度,这是高职教育中缺失的。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高职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达成,也就是说,以就业为导向,从满足行业或职业要求角度去培养学生,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

1.2 就业竞争力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局势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首先,本科毕业生已经开始和高职毕业生抢占就业机会,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学历方面占据优势,使得高职毕业生处于竞争力不足的状态。但是,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比较充足,在职业能力方处于优势,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变化,很多企业不单纯看重毕业生的学历或者职业技能,而是更重视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及发展潜力,将毕业生作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进行培养,是很多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因此,只要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展现出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就相当于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将培养目标进行如下定位:第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第二,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尤其是职业发展潜力的培养;第三,应顺应市场要求,按照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岗位达成就业目的。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2.1 启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低于本科院校,这是不能改变的,因此,从学历方面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无法达成,高职院校只能致力于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在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由两方面组成,第一是与职业能力发展相关的理论知识,第二是与未来工作内容相关的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教学多在校内完成,而大部分实践操作教学,在学生自主实习以及学校组织的实训过程中完整。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断层。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很多高职院校选择的教材多年不变,但是,机械制造和维修养护的相关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大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难以验证,而缺乏理论做基础的实训,对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限。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高职层次特征的特色人才培养是指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一般的操作工,也不是理论研究者,而是会动手更会动脑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积极形成以实践基地为主的校园形态机制,即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工厂”,改变传统教室的功能,重新规划并改建为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实际工作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进项目化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将各个专业以项目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建设,教师作为项目工作室的负责人,学生作为项目的参与者和完成者,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整个教学活动随着项目的完成不断进行。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学生根据参与项目活动,总结理论知识点,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技术训练。项目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高职院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达到深度融合,还能够解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给学生直接提供了与未来工作相关的环境,能够使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职业发展相关内容,更有利于他们的职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2.2 改革校企结合实训方式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角度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包含职业技术,还包括职业素养。前者能够通过各种操作性实训进行培养,而后者则需要相应的环境以及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实现。所谓职业素养,既是某一行业从业者统一默认的职业规范,也是在就业过程中,从业者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质。职业素养从宏观看来,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能力,从微观来看,是个人修养和素质。要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结合教育,仅靠高职院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利用社会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职业素养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校企结合是直接为高职院校学生营造社会教育环境的方式,但是,校企结合教育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学校能够与哪种企业建立合作,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够接受到的实训教学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能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接受到怎样的职业素质教育;另外,企业在校企结合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弱,大多数企业本着“支持教育事业”的态度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训空间,但是受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影响,并不能真正参与教育。由高职院校主导的教育机制使学生难以真正接触社会,了解某一职业的实际工作状态,也不能对就业形成客观的认识。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改革校企结合的实训方式,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深层的联系和合作,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讲,就是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要建立一个共同管理的机制,最好是要体现出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的职责和义务,例如,将企业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应用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管理之中,将企业常用的绩效管理方法、员工评价方法,也纳入到对学生实训环节的管理和评价方面;可以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其下属可以由教师、企业管理者以及学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同时帮助其进一步协调好高职高专院校和企业两者双方之间的协议,科学地制定好产学结合的管理规定,细化各个管理部门和岗位职责的目标。这样的校企结合改革,能够使学生尽早适应企业管理环境,也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个人素质对组织发展的直接影响,在这样的校企结合实训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得到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还能够因为理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而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可能性,在就业中展现出更多的职业发展潜力,这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的表现。

2.3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现代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工作机会很多,但是,总有学生觉得就业难,在于毕业生对就业机会的认同度不高,对自身职业能力的判断存在问题,对职业的认知和理解不够深刻。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高职学生去申请一些心仪的职位,然后因为自身的学历水平以及能力水平不足而被拒绝,因此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找不到工作,就业失败了。但实际上,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工作非常多,只有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有客观的认知,对就业市场形成明确的认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成功就业。这是学生就业能力高的表现,因此,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教育,即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并且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能力,判断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状态,对自己的职业成熟度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确定职业能力发展路线和未来的就业选择;第二,为学生提供有关于就业的相应信息,一方面,以校企结合为基础为学生争取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与区域政府合作,积极发挥区域政府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促使政府出政策,例如,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三支一扶政策,使高职学生进入基层进行锻炼,满足就业需要,并且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不断夯实自身的职业能力;还应该发挥高职院校对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从而达到政府与高校的优势互补。

3 结语

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认知三部分组成,只要这三部分得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能提升。但是,无论采用怎样的路径和策略,高职院校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就业是学生的自愿选择,因此,就业竞争力的发展也应该以学生需要为中心,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习任务;第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并非全面改变高职教育结构,因此,各种培养策略的实施,都应以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占有情况以及教育实力为核心,切忌好高骛远。

[1]欧阳萍.工匠精神视域下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7(7):110-111.

[2]沈娇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08-109.

[3]张建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5):128-129.

猜你喜欢
竞争力毕业生实训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日本竞争力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