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茶树黑刺粉虱成虫适用药剂筛选

2018-03-07 06:55李世广房敏李茂业李孝强金燕璐齐禹哲花日茂
中国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粉虱联苯吡虫啉

李世广,房敏,李茂业,李孝强,金燕璐,齐禹哲,花日茂

1.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30036;2.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30036

茶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属半翅目(Hemi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刺粉虱属(Aleurocanthus),又称为油茶黑刺粉虱、橘刺粉虱等,是茶树叶部的一种主要吸汁性害虫。黑刺粉虱属广布性害虫,在日本、印度和意大利等国的茶园均有发生和危害[1-2],也是我国茶园中发生较普遍且危害较严重的害虫之一[3]。除了广东省的一些地区1年发生5代,全国大多数地区1年发生4代[2]。若虫定居于茶树叶背刺吸汁液,成、若虫均排泄蜜露落于叶片上,孳生霉菌而造成严重的煤污病,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枯枝落叶[4]。有关黑刺粉虱的生物学持性、若虫的药剂防治以及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等已多有报道[4-8]。本文选用3种化学杀虫剂和1种生物杀虫剂在茶黑刺粉虱成虫盛发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为生产上选择防治黑刺粉虱的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型杀虫剂以及施用剂量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2.5%联苯菊酯乳油(EC),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生产;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2.5%溴氰菊酯乳油(EC),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1.3%苦参碱水剂(AS),山西德威生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设清水为空白对照。试验共9个处理。

2.试验地点及其概况

试验设在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环山茶场,茶园依山而建,坡度约为45°。茶树为15年以上树龄,供试茶树品种为白毫早。春季结束后用修剪机修剪,夏茶留养未采,茶园覆盖度约85%,正常管理。试验地土壤类型为壤土,基肥为农家肥腐熟,开沟深施,在春茶前茶树开始萌动时,追施菜籽饼肥,并及时盖土,微酸性。黑刺粉虱处在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内,卵约占30%,若虫约占20%。

3.田间设计与施药方法

试验设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30 m2,周围设保护行,随机区组排列。于7月12日施药1次。药剂采用台州市椒江江南农械厂生产的3 WBD-16 E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压力0.23~0.40 MPa,喷头直径1.0 mm。用水量为75 L/亩。施药时从蓬面和茶丛中下部叶背部位均匀喷雾。

4.调查方法

试验期(2016年7月12—26日)日平均温度31.2℃,日最低气温24.3℃,日最高气温40.0℃。施药时天气多云,平均气温为27.2℃,相对湿度78%,风力3~4级。药后24 h未遇降雨。

对黑刺粉虱成虫的防治效果调查按照文献[9-10]进行。在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于早晨5:30—7:30露水未干时调查,每个重复小区随机查5点,利用成虫喜群集在芽梢嫩叶,芽下第3、第4叶和中、下部老叶背面的习性,调查时轻翻芽下第3、第4叶及中、下部老叶各100片叶片,统计成虫数量。施药后1 d、3 d、7 d和14 d,按同样的调查方法,调查残留活虫数。

药后14 d目测各小区茶树生长情况,观察有无药害产生。

5.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结果,依时间顺序计算各处理区的虫口减退率、校正防效。计算公式: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的活虫数-处理后的活虫数)/处理前的活虫数]×100%

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采用DPS软件系统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二、结果与分析

1.对作物的安全性

施药14 d内,各处理小区茶树生长正常,无药害现象发生。

2.药剂防治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2.5%联苯菊酯EC、10%吡虫啉WP、2.5%溴氰菊酯EC和1.3%苦参碱AS对茶树黑刺粉虱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处理后1~14 d,黑刺粉虱的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20.0、22.5、25.0 mL/亩3种剂量的2.5%联苯菊酯EC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 d为36.7%~52.8%,药后3 d为 66.3%~82.8%,药后7 d为78.2%~87.9%,药后14 d为91.0%~96.9%;药后1~7 d高剂量的防效显著高于低剂量,但高剂量与中等剂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药后14 d 3种剂量的防效均达到最高,且差异不显著;20、25、30 g/亩的10%吡虫啉WP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 d为30.0%~47.2%,药后3 d为43.0%~66.8%,药后7 d为64.5%~86.7%,药后14 d为91.5%~97.5%,药后1~7 d高剂量的防效显著高于中等剂量和低剂量,但中等剂量和低剂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药后14 d 3种剂量的防效均达到最高,且差异不显著。25 mL/亩的2.5%溴氰菊酯EC和25 mL/亩的1.3%苦参碱AS处理后1 d、3 d和14 d的防效分别都在50.0%、60.0%和85.0%以上,且差异基本不显著,两者的防效相当。而25.0 mL/亩的2.5%联苯菊酯EC的防效在1 d、3 d、7 d和14 d分别为52.8%、82.8%、87.9%和96.9%,始终高于相同剂量(25.0 mL/亩)的2.5%溴氰菊酯EC的防效。

表1不同药剂防治茶黑刺粉虱成虫田间试验结果(2017年7月,金寨县环山茶场)

三、小结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WP、2.5%联苯菊酯EC、2.5%溴氰菊酯EC和1.3%苦参碱AS等4种药剂在茶树黑刺粉虱成虫盛发期喷雾防治,药后1 d对黑刺粉虱成虫的防治效果以25.0 mL/亩2.5%联苯菊酯EC最高,达到52.8%,药后3 d也是25.0 mL/亩2.5%联苯菊酯EC最高,达82.8%,其次是22.5 mL/亩2.5%联苯菊酯EC,达78.9%,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的防效均在70.0%以下;药后7 d,22.5、25.0 mL/亩的2.5%联苯菊酯EC、30.0 g/亩10%吡虫啉WP和25.0 mL/亩1.3%苦参碱AS的防效均在85.0%以上。药后14 d除了2.5%溴氰菊酯EC外,所有处理的防效均超过90.0%。因此,建议在茶树黑刺粉虱成虫盛发期,轮换使用中等剂量(22.5 mL/亩)的2.5%联苯菊酯EC、30.0 g/亩的10%吡虫啉WP和25.0 mL/亩的1.3%苦参碱AS喷雾防治,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如果田间虫量较大,要在较短时间内压低虫口数量,建议首选高剂量(25.0 mL/亩)的2.5%联苯菊酯EC进行防治。

四、讨论

由于2017年7月上旬之前安徽省金寨县当地长时间下大雨,所以本次试验选择在7月中旬开始进行,此时黑刺粉虱处于成虫盛发期。由表1看出,对照的虫口减退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明显上升,这是由于黑刺粉虱成虫的寿命为2~6 d[3],所以成虫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自然死亡,但是该虫有世代重叠现象[4],不断地有不同世代的拟蛹羽化出新的成虫。所有的药剂处理组的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成虫期防治是有效的,不仅可以直接杀死成虫,减少下一代虫口数量,也可以杀死卵和若虫,减少羽化出的成虫数量。

总体上,应根据茶树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对该虫进行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农业防治。做到合理密植,及时修剪,增加茶园通风透光;施肥应以厩肥、茶叶专用肥等有机肥料为主,要注意氮、磷、钾合理搭配,不能偏施氮肥[11]。其次,要积极开展生物和物理防治。做到选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化学农药,避开天敌敏感期用药[12];在成虫羽化期安放杀虫灯和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最后,要科学安全用药。做到掌握防治适期,抓住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和第1代1、2龄若虫孵化盛期进行防治;改进施药技术,要喷足亩药液用量,并在喷施时需仔细、周到,茶树蓬面蓬下、蓬内蓬外都喷治均匀;选择高效安全药剂,冬季(10月上旬以后)用45%晶体石硫合剂或松碱合剂进行封园;其余季节应首选联苯菊酯,以及轮换使用吡虫啉和苦参碱喷雾防治。

[1]Cioffi M,Cornara D,Corrado I,et al.The status of Aleurocanthus spi niferus from its unwanted introduction in Italy to date[J].Bulletin of Insectology,2013,66(2):273-281.

[2]韩宝瑜,崔林.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J].生态学报,2003,23(9):1781-1790.

[3]张汉鹄,谭济才.中国茶树害虫及其无公害治理[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2-255.

[4]靳永,谢玉,张波涛,等.茶黑刺粉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2007,44(5):734-736.

[5]韩宝瑜.茶园黑刺粉虱的生物学习性及综合治理[J].昆虫知识,1996,33(3):149-150.

[6]韩宝瑜.茶黑刺粉虱蛹和卵的发育分级及与其防治适期的相关性[J].昆虫知识,2002,39(2):130-132.

[7]吴琼梅.啶虫脒、噻虫嗪和螺虫乙酯防治茶黑刺粉虱田间药效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06-107.

[8]Tang XT,Tao HH,Du YZ.Microsatellite-based analysis of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Hemiptera:Aleyrodidae)from tea plants in China[J].Gene,2015,560(1):107-113.

[9]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28.

[10]黄彰欣.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51-56.

[11]廖武,杨焕清.茶树黑刺粉虱暴发原因及综防治技术[J].中国茶叶,2005,27(6):37.

[12]许建英.茶树黑刺粉虱的综合防治[J].茶叶科学技术,2005(3):34-35.

猜你喜欢
粉虱联苯吡虫啉
国家药监局关于联苯乙酸凝胶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公告(2021年第148号)
设施蓝莓粉虱发生危害及绿色防控
气质联用仪测黑塑胶中十溴联苯醚含量的不确定度报告
甘薯粉虱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对策探究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多溴联苯醚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超高效合相色谱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茶叶中联苯菊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