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2018-03-07 06:13孙梦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中国化全球化

孙梦琪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1 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

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就曾出现过“以文教化”的说法。大众文化作为西方的“舶来品”,最早提出于19世纪,与精英文化相对应,马修·阿诺德认为,“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反之,无政府状态就是工人阶级文化最好的同义词”[1]而传入中国的大众文化则逐渐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为人民的、大众的意味,这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大众化”的概念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关“大众化”的表述。[2]

“意识形态”的概念最早是由安东尼·德·特拉西1797年在《意识形态原理》提出,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科学知识。随后意识形态的概念传入德国,历经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统治阶级是‘物质’力量也是‘精神’力量。列宁在继承发展其理论观点上进一步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对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频繁强调意识形态的概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建设工作有机融为一体,充分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2 大众文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

2.1 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削弱凝聚力

伴随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文化多元化的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理念等大量涌入中国,造成了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思想理论领域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3]在各式各样的思想潮流不断涌入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长期存在的文化多元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削弱国家、民族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2.2 网络普及化降低社会舆论引导力

伴随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程度的提升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交往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西方趋向于采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将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多元化的信息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议程设置、话语权的把握等手段瓦解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信仰,对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产生影响,降低了社会舆论的引导力。

2.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创新不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缺乏创新容易导致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解释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科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论创新滞后于实践,削弱了意识形态的根本力量,同时理论研究缺乏创新更容易先入为主地用其他学科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造成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的趋势,影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2.4 部分党员、干部责任缺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合理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促使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条件。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前提,“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4]伴随着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许多党员以及党员干部在思想上逐渐放松警惕,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社会不良风气。触及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5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与冲击

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具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预示过全球化的趋势,并指出它的意识形态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中国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化又以其独有的特点以及表现方式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学者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和平演变”的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主要有“理论渗透、思想渗透、文化渗透、宗教渗透”[5](P6-7)等形式。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新思路

3.1 提升民族战斗力与整合社会思想

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阶级,都需要通过制定、不断完善一定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来保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建构以达到整合社会思想的目的。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传播,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在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把握话语权,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潜移默化地将所接受的思想价值观念内容转化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前进动力,实现人民为历史主体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2 把握社会舆论导向与指导调控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和调控舆论是任何一个执政党获得执政地位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问题必须用一种更强大更权威的公权力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媒介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保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避免其受到侵犯。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机构,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建构坚实的后盾。同时还需建立一套共同规范的权力话语,以较为强制性的形式保障积极健康的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同时还离不开他人的自主与自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时间节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转型;坚持发展;创新。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尚处于年幼时期,难免容易形成错误的思想政治路线。邓小平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观念和新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在坚持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方针策略以及实现路径,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发展。在创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发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梦”重要思想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解读,并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新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稳定的思想基础。

3.4 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水平

任何一个执政党想要保持长期执政必然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这关系到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事关人心向背和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把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放在提高执政能力水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首要位置,只有做好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才能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3.5 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保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主要通过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等形式对中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与冲击。中国共产党想要搞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就要努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度,积极构建国内外中国的良好形象。同时更加注重在党的指导下,将广泛人民群众的个人思想意识塑造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始终坚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西方的大众文化传播现象,吸收优秀的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反对落后腐朽的思想,推进历史的进程,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中国化全球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全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