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2018-03-07 17:08张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大学生

张徐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日新月异变化迅猛,这股势头同样浸透到高校之中,作为互联网网民的一代,当代的大学生深度参与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浪潮构建,新媒体作为与传统媒体区别开来的一种媒体形态迅速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接受与喜爱,如何应用这一全新的工具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1 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新的媒体,以区别于旧的媒体形态,这中间的衡量标准就是是否是互联网技术诞生的产物。传统的媒体形态包括我们熟知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理念、介质、效应上相去甚远,其以数字化信息为载体,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中介[1],资源更丰,速度更快。

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8月,中国网民数为7.5亿,其中手机网民为7.24亿,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基本已找不到非网民人士,甚至有些还是重度网虫。

2 高校在新媒体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

新媒体对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具有权威性、覆盖面广大、进步性三大优势[2],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应势而为、借势而上,回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叩问。

2.1 时代教育,实事热点进课堂提升自我思政水准

做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必然要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时代教育是大学生必须也应该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面对新时代的召唤,应该让大学生群体接触最新的国家政策战略的学习,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概念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入课堂,比如推出“大国方略”等中国系列课程,创新授课形式,既可以让学生群体观看国家大政方针会议的实时直播,也可以以社交平台输出的爆品文章引发讨论,让大学生的观点与网络声音进行重叠验证,课堂集体讨论共建时代观与价值观,还可以邀请一些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入校讲授时代局势,提升大学生群体对国家及社会的正确认知,从时代的跳动脉搏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

2.2 人生教育,微时间多触角淬炼思政素质水平

大学生是一群刚成年的新鲜人,面临着学校人与社会人的两种身份转换,对其来说,学校是求知求真求实的伊甸园,社会是检验知识产出的试验场,所学与所能能否进行顺利对接也考验着大学时期思政素养的高低,因此做好大学生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在大学生碎片化和微时间的生活形态下,360°全方位了解到大学生活更多需要借助到新媒体的传播力,比如开通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的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组建高校新媒体联盟,推荐优质专家新媒体账号,以多种形式的内容及渠道触达大学生的人生规划,解决大学生群体实际的人生困惑与学习目标设定,明白自己要成为的人,在社会立足发挥自我聪明才智可凭借的手段。做好人生规划教育工作,让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根可靠、有枝可依,不断淬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各项技能。

2.3 爱国教育,与信息源互动,养成感恩意识,砥砺求知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是从和平的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大多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受到的吃苦锤炼相对较少,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在于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光辉历史教育,饮水不忘前人恩,当思如今得来不易,养成感恩意识,让艰苦奋斗的信仰在年轻一代中薪火相传。

结合新媒体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可以让爱国教育更易于理解接受,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老八路同志录制视频,或连线大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革命事迹,在今昔对比中,增加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奋自我,砥砺学习。

2.4 氛围教育,创建优质校园文化网络生态,提升价值认同

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理念落后,而且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导致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比较有限[3],转入自主学习为主的大学阶段,环境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十分重要,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及时、传播可控、传播可裂变的特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优秀的人与事成为大学生提升个体思政水平的领路者。

结合新媒体图文并茂、生动化形象、个性化语言等特点,传播高校校训传承、校歌传唱、校史延承、优秀校园文化展览等活动,创建高校独属文化标志,增强大学生群体对母校的热爱与自发宣传之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氛围,在优秀、高雅、接地气的文化氛围中油然生发努力奋进的精神品格。

2.5 言传教育,亲和学生特色育学让思政教育走进每日生活

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接受的一方,教师队伍是施育的一方,优秀的思政教育队伍能让大学生群体对思政教育工作肃然起敬,塑造思政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重要性的学术形象。

教师队伍在授课与平日的师生交流探讨中,要展现出“专业”与“通俗”无缝转换的亲和能力,这要求教师队伍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语言转换成大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和网络语言,把理论教育的严肃性和仪式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

除了提升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论感知能力,在日常的思政教育推广工作中,与大学生有亲密接触的各级老师也是教育目标的重点输出对象,以成都大学QQ空间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案为例,成都大学一位辅导员通过QQ空间开展思政教育后,“原创内容获得的学生浏览量远超转发内容的浏览量,获得的点赞数则高出3倍”[4],作者总结认为原创内容可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个人特色、经消化后的核心价值观更易接受,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在开展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时因地制宜借鉴使用,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思想素质占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是新环境下的新工具,学生始终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归属也在于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凡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求知、求真、求善的工具都是我们高校工作者应该争取的对象,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本着更优的初心,择其新媒体传播使用特点的诸种优势,合理回避劣势,定能更好应用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之中。

[1]谢秀英.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7(S1):24-25.

[2]张朋.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8(24):157.

[3]卢芳.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1):116-117.

[4]舒愉棉,肖梦倚,曾思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策略研究——成都大学以QQ空间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谈[J].领导科学论坛,2017(7):60-61,64.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