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2018-03-07 17:08李俊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民俗文化民俗

李俊超

(博山陶瓷琉璃艺术博物馆,山东淄博 255200)

民俗文物主要指的是,具有一定历史年代,与民俗生活、生产有关的各种器物,涉及信仰崇拜、民间工艺、游艺竞技、社会活动、日常生活、生产劳作等方方面面,具有显著的地域民间风俗特征,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文化、生产方式、民俗制度、时代特征以及精神面貌,真实记录了历史与民俗的发展变迁。可以说民俗文物是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的综合体,和普通的文物相比,民俗文物更能真实展现一定历史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现状。

1 民俗文物的价值

民俗文物是过去一定时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集大成者,可以真实再现古人的生活习惯等,所以民俗文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同时,民俗文物还具备一定的时代意义。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临着多元化的文化,传统的民俗文化则被现代人抛之脑后。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图焕发风俗文化全新的现代意义。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的保管场所,集中了丰富多元的民俗文物。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能够让人们重新重视民俗文物,进而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全面提升民俗文物的时代价值。同时,通过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还能够吸引人们关注逐渐遗失的民俗文化,了解传统的民俗文化,加强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此外,在全民休闲体育及健身浪潮的大背景下,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 民俗文物面临的危机

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俗文物的保护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民俗文物的流失现象也愈发严重。

一方面,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影响,民俗文物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危机,不少民俗文物逐步流失,甚至失传,给我国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影响。受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和浸淫,现代年轻人对于民俗文物缺乏认知和了解,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民俗文物是陈旧的东西,无法彰显他们的个性,若追求或喜欢民俗文物,还可能会被同龄人嘲笑。从这点来看,民俗文物与年轻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既与学校教育缺乏民俗文物的内容有关,也与社会大环境的集体漠视民俗文物有关。

另一方面,民间工艺逐步退出市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劳动者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运用聪明才智创造了无数优秀的民间工艺。这些民间工艺无不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一个时期的历史烙印。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民俗文物的流失,这些饱含特色的民间工艺逐步退出市场,被人们所遗忘。尤其是一些纯手工制品因制作精良,体现着制作者的匠心,可能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但其中的民俗魅力却是无比巨大的。但纯手工制品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工厂批量生产相抗衡,这就使得很多优质的手工制品无人问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此外,相较于国内对民俗文物的漠视,国外对我国优秀的民俗文物“虎视眈眈”,甚至愿意花费高昂的价格来大批采购民俗文物。一些不法分子瞅准商机,低买高卖向国外出售我国的民俗文物,这也造成了大量民俗文物的流失。基于此,加强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任务,博物馆理应发挥民俗文物保护、利用、开发等作用,全面凸显我国民俗文物的时代价值。

3 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现状

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的集中管理单位,在民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但博物馆在民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技术保护为主,人力保护为辅。我国很多博物馆在民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都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力图减少人力保护的局限性,比如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全覆盖的信息系统等。但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过分依赖技术手段,也应该增加人力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在民俗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人力保护是非常关键的。技术手段会提升文物修复的效率与质量,甚至会使得民俗文物完美无瑕。但民俗文物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感。通过人力修复,才能让民俗文物更加贴近那个时代。

其次,重视宏观保护,忽略围观保护。我国很多博物馆在民俗文物的保护方面已经做到了极致,特别是在宏观保护方面,比如感应式防火防盗系统,全天候监控体系等。但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较多停留在宏观方面,缺乏微观方面的文物保护。比如室内湿度对民俗文物的侵蚀、室内灯光对民俗文物的影响等。

再次,博物馆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在民俗文化的保护过程中,博物馆积极更新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技术条件,有效提升了民俗文物的保护水平。但相较于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博物馆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任何高科技手段、先进设备等都需要人来发挥作用,若因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了人的保护意识,那么任何设备都于事无补。

最后,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不到位。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集中管理的单位,比较注重日常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民俗文物中存在的老化、腐蚀、锈蚀等问题。但现阶段这种检查工作并没有有效“落地”,博物馆因技术手段落后、修复技术不高等,面对检查出来的实际问题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4 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4.1 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

在民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博物馆应该主动承担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博物馆应该基于自身先天优势,大力征集和收集散落民间的民俗文物。同时,大力宣传保护民俗文物的意义,让人们了解到民俗文物的价值,进而通过正规渠道捐赠或转让给博物馆,由博物馆实施专业化的文物保护。对于无法征集的文物,博物馆应该结合区域民俗特色,给予相应的保护建议,号召人们做好民俗文物的科学保护。其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摒弃传统的眼光,不能仅仅关注民俗文物的价值,更要看重民俗文物的历史渊源。很多民间工艺虽然不属于文物,但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博物馆应该结合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民间工艺、风俗习惯等民俗的保护。再次,在民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博物馆可以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录制一些影音文件,立体、生动地记录民俗文物的真实面貌。最后,博物馆在民俗文物的保护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积极优化保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时检查文物损坏情况,及时开展修复工作。

4.2民俗文物的利用工作

博物馆在保护民俗文物的过程中,仅仅通过展览和展示,显然无法发挥民俗文物的价值。因此,博物馆还需要做好民俗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一方面,在民俗文物的利用过程中,博物馆应该深入挖掘民俗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从中提取有关我国传统民族学和民俗学的信息,不断补充民俗文化的内容,全面扩展民俗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博物馆要积极开展特色化的民俗文物展览和展示工作,通过系列展示活动来向社会大众宣传民俗文化,引导他们科学认知民俗文化。此外,博物馆还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民俗文物的全貌,通过纪录片、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民俗文物的传播率。最后,博物馆还可以与文化研究单位、学校、社区等开展合作,全面提升民俗文物的利用价值。

5 结语

民俗文物具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博物馆作为民俗文物的保护单位,应该全面优化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民俗文物的保护水平,有效开发和利用民俗文物,重新焕发民俗文物的时代价值,引导人们充分重视民俗文物,全面了解民俗文化,科学保护民俗文物。

[1]唐金具.浅谈博物馆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发扬[J].大众文艺,2016(14):49.

[2]胡顺江.浅谈博物馆与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北方文学,2017(24):192.

[3]吴海涛.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239-240.

[4]王维东.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7(12):237-238.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立足发展民间工艺的大师工作室运转模式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