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目濑石汉诗所反映的作者心像

2018-03-07 17:08张彦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东京大学夏目漱石诗文

张彦萍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夏目漱石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巨匠而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关注,有关夏目漱石的研究论文、作品数量庞大。但研究者都集中关注其小说的研究,对他的汉诗研究并不充分,大部分只是把其作为文人的风流雅趣评述。然而,在论述夏目漱石作为专业作家,文学家时,他的汉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这是因为,夏目漱石从少年时期就掌握的汉诗文素养中充分储备了作为文学家的养分,为其之后成为文学大师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因此,从夏目漱石的汉诗来了解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他的文学世界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本论研究的目的所在。

1 夏目漱石概述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英国文学研究家、小说家。本名金之助,生于东京。东京大学英文学科毕业。曾任日本爱媛县松山中学、熊本县熊本第五高等学校英文教师,后留学英国。回国后在旧制第一高等学校任教,之后任东京大学教授,以后就职于朝日新闻社。曾在《朝日新闻》上连续发表作品。精通俳句、汉诗和书画。对日本的近代社会了解透彻,对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描写深刻。是对近代日本文学的确立做出贡献的代表性作家。是与森鸥外齐名的日本近代文学巨匠,著有《我是猫》《伦敦塔》《哥们》《旅宿》《虞美人草》《草枕》《三四郎》《从那以后》《门》《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玻璃窗中》《路边草》《明暗》等。

夏目漱石的小说《路边草》被称为唯一的私小说,但《心》《玻璃窗中》两部作品和《路边草》有很多相似之处,三部作品的相似点就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奇妙的“静”,从这三部作品中可以窥视夏目漱石的幼少年时代。

夏目漱石1867年2月9日庚申的晚上作为8兄弟姐妹中最末的孩子,诞生于日本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的名门之家,诞生之时父亲已55岁,母亲也过了40岁。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所以并没有像一般家庭一样最小的儿子被宠爱,而被2次送给他人做养子。第一次是出生后不久就送给了经营古家具店的人家。还是婴儿的他,每天被装在篮子里和养父母一起到夜市。某天晚上,夏目漱石的姐姐偶然遇到,看到此情景感到他十分可怜,就把他抱回了家里。但是那天晚上,由于漱石一直在哭,让他的父亲极其不快。之后,他又再次被送给了新宿附近寺院名门之家作为养子。虽然这次的养父母比较疼爱漱石,但是之后由于养父母的离婚,10岁的时候回到了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15岁时便因病去世,生父对两次被送回家里的漱石极其冷淡、苛刻。少年时代的不幸,让其早早地与“禅”的世界结缘[1]。青年时代17、18岁时,他的汉诗素材多为寺院、山水风景画里出现的景色,偏好抒情诗。在东京大学上预科期间,20岁时因为读过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的 《七草集》,受其影响,开始了俳句、汉诗的创作,并与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使用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23岁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且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2]。使用“漱石”为笔名,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

众所周知,夏目漱石精通英语,是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者。其实青少年时期的夏目漱石开始非常讨厌英语,但在兄长的要求下不得不学。由于不是从内心有要学习英语的动力,所以英语成绩不是太好,17岁考东京大学落选,进入预科学习。在广泛学习和模仿西欧的明治时代,漱石也深深感到为了竞争生存,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跻身为社会精英行列。因此开始认真学习英文,22岁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东京大学本科攻读英国文学。东京大学毕业后在爱媛松山中学、熊本第五高等学校、东京大学执教英语,33岁时,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文部省公费留学生前往英国留学。夏目漱石不以英文的优异骄傲自满,对于明治维新时期的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和风潮,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素养,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

夏目漱石的汉诗文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出类拔萃,之后的英文能力在日本人当中也是屈指可数[3]。学生时代驱使夏目漱石进行俳句、汉诗创作的是正冈子规[4],之后给予他小说创作的是高滨虚子[5]。

当时日本对大学教授培养的线路是大学毕业之后,首先从中学教师,之后是高中,然后进入大学。大体是中学—高中—大学—留学—大学的线路方式进行的。当然夏目漱石也不例外,完全按此线路让其积累的各种经历,可以说为其之后的创作积累了很多素材。

2 夏目漱石的汉诗论及诗歌风格

夏目漱石,23岁时所写的汉诗纪行文《木屑录》中写到:“我在孩提时期大量背诵了中国唐宋诗文数千首,喜欢把其作为范本模仿写诗文。其中无论是花上10天时间推敲琢磨还是突发灵感所写的诗文,都简洁朴实。在自己的心中一直有只要按此方式进行的话,要成为和古代文人作家一样的人也不是困难之事,并想以汉学立身”[2]。夏目漱石从幼年开始所掌握的汉诗文素养,让其充分储备了作为文学家的养分,为成为文学大师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夏目漱石的诗歌形式,以绝句、律诗为主,并严格按其规则作诗。例如,汉诗《无题》:“眼识东西字,心抱古今憂。廿年愧昏濁,而立纔回头。静坐观復剥,虚怀役刚柔。鸟人云无迹,魚行水自流。人间固无事,白云自悠悠”[7]。在创作《明暗》时所撰写的汉诗中最后六行的诗句:“座有诗僧闲拈句,门无俗客静焚香。花间宿鸟振朝露,柳外归牛带夕阳。随所随缘清兴足,江村日月老来长”。还有七律诗“人间谁道别离难,百岁光阴指一弹”。汉诗里频繁使用“白云、缘、香、寺、禅、弹指、别离”等词语。“白云”以道教,佛教的视点而使用,是其心目中的仙境——“世外桃源”。夏目漱石的汉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不是风景,而是他真正的内心世界,诗吟里出现的月也好,草也好,并不是真正实景的描写,而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再现[2]。

漱石40岁时,在《中央公论》中发表的“予の愛読書”中写道:“喜欢荻生徂徕派的汉诗文,讨厌赖山阳派的汉诗文”。荻生徂徕主张重孔孟之儒家古义,在文坛中被称作古学派与古文辞派,是古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文学方面提倡“古文辞”,主张在本国文的基础上,吸收和摹拟先秦隋唐诗文,反对宋代文风。而赖山阳是反荻生徂徕的代表,高唱宋风,所著《日本外史》献给幕府长老松平定信,一跃成名。其史观贯穿了尊皇爱国思想,以十分成熟的汉诗文工力为基础,自由奔放的创作,表现出了日本独自的特色。随着日本汉诗的逐渐成熟达到高潮,形成了赖山阳时代。从这时开始,日本汉诗已经能够从单一的模仿上逐渐显示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达到“日本的汉诗”这一境界。但“日本的汉诗”对中国古典诗歌仍然是受容的,而且是一种既传承了汉诗神韵又体现了日本特色的高层次的受容。荻生徂徕,赖山阳两者的性格在各自的汉诗文中得到充分体现。荻生徂徕,作为儒学者较为出名,诗风简洁、精干、低调、脱俗;而赖山阳作为汉诗人更为有名,这是因为其诗适合诗吟,大众化,世俗性强而受到欢迎。从夏目漱石喜欢荻生徂徕的汉诗文,讨厌赖山阳派的汉诗文的论述中可以充分窥视夏目漱石的性格和诗风是和荻生徂徕一致,也就是低调、脱俗。并且,夏目漱石主张“文为秦汉,诗为盛唐”这样的古典辞学,他在《文学论》的序论部分谈到了自己的文学观是“左国史汉”。简单地说,他的文学观是以中国孔子儒教为体,司马迁的文体的双向中心体而进行,这些都和荻生徂徕的主张一致。

另外,良宽是夏目漱石最尊敬的诗僧。晚年的漱石出奇地偏好良宽禅师的汉诗,例如,良宽禅师最具代表性的汉诗:“我生何处来,去而何处之。独坐蓬窗下,兀々静寻思。寻思不知始,焉能知其终。现在亦复然,展转总是空。空中且有我,况有是与非。不知容些子,随缘且从容”[7]。

而夏目漱石在创作《明暗》时所撰写的汉诗中最后六行的诗句:“座有诗僧闲拈句,门无俗客静焚香。花间宿鸟振朝露,柳外归牛带夕阳。随所随缘清兴足,江村日月老来长。”从诗里的“诗僧、焚香、缘”这样的佛教性语言可以窥视出中国山水画恬静的世界。夏目漱石的“随所随缘清兴足”与良宽禅师“随缘且从容”可以说是同工异曲。还有漱石的七律诗“人间谁道别离难,百岁光阴指一弹。天地有情春合识,今年今日又成欢。”与良宽禅师的《偶作七首之六》中“弹指堪嗟人间世,百年行乐春梦中,一息裁断属他界”。类似的词很多,如“弹指、人间、别离、春”。整体的诗意虽然不一样,但是在用词极其相似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同工异曲。从少年时代开始,漱石的汉诗中就使用很多与佛教相关的词,在创作《明暗》时期时更加明显,这一点和寒山、五山文学,特别是和良宽特别相似。

3 夏目漱石的文学世界

38岁才真正作为专业作家开始文学创作的夏目漱石,在文学界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类型。夏目漱石创作的小说从根本上来说是“城市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的知识分子的世界[2]。

晚年的夏目漱石很均衡地分配着知性的双重文笔生活。时间安排基本上是上午执笔作为外部社会生存竞争所需的专业作家“动的世界”――描写色彩缤纷的社会世界,世俗世界。用视觉形象化表达的的话,犹如水彩画;下午沉浸在自己的世外桃源的别乾坤、别天地的世界“静的世界”---作汉诗和书画的世界。脱俗世界用视觉形象化表达的的话,犹如素描山水画[2]。也就是说晚年的夏目漱石的文学活动是小说和汉诗书画兼顾的文笔生活。

《道草》是夏目漱石唯一的私小说,是他作为专业作家所写的小说中,与他心目中的汉诗世界是最为接近的作品。少年时代的夏目漱石所向往的仙境(用山水画表达)、世外桃源与现实社会竞争中生存的手段,不得已在“尘中”的心境,在留学英国之前的七言律诗中可以知晓。最初让少年的漱石开眼的是汉诗和山水画世界,也是旧幕时代日本知识分子所吟味的汉诗和山水画世界[2]。因为当时汉诗文被认同为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教养标准和传统。汉诗和山水画世界同时也是漱石晚年的心像风景,是他心目中的仙境(世外桃源),是心灵的归宿之地。从夏目漱石的生平,可以读解其汉诗的意境。

夏目漱石从少年17岁开始到辞世50岁为止,留下了260首汉诗。按照夏目漱石的汉诗研究者和田利男的分类,260首汉诗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学生时代(从17岁-东京大学毕业)的51首;第二时期是东京大学毕业后在爱媛松山中学任教时代 (6首)、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教授英语时代(18首),共24首;第三时期是在静冈县伊豆半岛的修善寺大病休养时代的17首;第四时期是“题赞”(热衷于吟诗作画)时代的39首;第五时期是撰写小说《明暗》时代(辞世之前的晚年时代)的129首。另一位夏目漱石的汉诗研究者松冈则把去英国留学之前作为第一期,把第一期称为学生时代、松山、熊本时代;松冈分类的《题赞》时代和和田利男的分类《南画趣味》时代,从内容上看是一样的。从两者的分类来看,松冈侧重夏目簌石的汉诗的世界。簌石的汉诗世界是他“心像风景“的重要部分,是非常好的指南书。而和田利男的分类是更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学术性研究书。不管怎样,两者都彰显了夏目簌石的汉诗世界是充满了东方式的芳香气息。特别是他辞世前,也就是撰写《明暗》小说期,每天所创作的七言律诗群中让人感到了一种奇才的气势[2]。“则天去私”(舍弃我执,投身于一个类似谛观调和的世界)是簌石晚年理想的心境,他的精神世界的敏锐可见一斑。从中可以窥视出汉诗的世界是漱石晚年的心像风景。

4 结语

如上所述,夏目漱石精通英语,是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者。但由于在英国留学期间,适应不了英国的生活,讨厌英国人,得了抑郁症。从一般论来说,他的英国留学是失败的。但正因为这样的失败才给日本文学史上带来了伟大的文学家。而在夏目漱石留英之后,被日本政府公派的市河三喜、千叶勉,两位都是作为留学英国的成功者 (能够快速融入英国社会,顺利完成留学任务)。两人学成归国之后,市河三喜一直在东京大学,千叶勉开始在东京大学,后转到东京外国语大学,两者终生所从事的都是与英语相关的工作,在与英语相关的领域中成为大家,具有很高的声望权威而被世人尊重。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两者相比,夏目漱石的英国留学也许是失败的。但漱石的留学失败相反给其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成功,使其成为了日本明治期的大文豪[2],与森鸥外并称“日本近代文学双壁”,成就了日本文学史的辉煌。这种辉煌的背景,其实来源于夏目漱石从幼少年时期就掌握的汉诗文的文学功底与素养。他7岁时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学习汉文,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汉诗文的文化素养为夏目漱石成为文学大师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汉诗是夏目漱石的心像风景,是他心目中的仙境(世外桃源)和心灵的归宿之地。

[1]吉川幸次郎.漱石詩注[M].東京:岩波書店,2002.

[2]渡辺昇一.漱石と漢詩[M].東京:英潮社,1976.

[3]飯田利行.子規漢詩と漱石―海棠花[M].東京:柏美术出版社,1993.

[4]和田利男.漱石詩研究[M].京都:人文书院,1995.

[5]松岡譲.漱石の漢詩[M].東京:朝日新闻社出版,1966.

[6]原武哲.夏名漱石周辺人物事典[M].東京:笠間書院,2014.

[7]渡辺秀樹.漢詩の世界[M].東京:株式会社洋泉社,2013.

猜你喜欢
东京大学夏目漱石诗文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抓住对方的心
我是猫
曾宣称“不录用中国人”东京大学教师道歉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东京大学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