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画作品中的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

2018-03-07 17:08蒲鹏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华动画受众

蒲鹏举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咸阳 71002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其传承和传播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责任。那些崇文尚贤、孝悌知耻、温良恭俭、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去弘扬,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动画创作者和从业者在作品中传播和传承。

1 动画作品中展现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动画作品融合了文学、绘画、雕塑、戏曲、建筑、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艺术,亦是一种传播媒介。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载传播过程中向受众群体传授知识。

传统文化在动画作品中展现出来有助于观众在娱乐的过程中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是中华文明的具体表现,通过动画这个艺术载体促进了文明在新时代对其进行传承和向世界范围的传播。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和价值观差异,避免中华传统文化在动画传播过程中的畸变、走形或遭遇误读。

正确展示传统文化,就要彻底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寻找合适的题材来进行创作,这就要求动画剧本的编写和情节、角色的设计要有文化品味和原创性。把我们国家的人文传统和民族气质通过动画的形式传播,满足所有观众对传统文化、审美标准、民族特色的精神需求。

正确展示传统文化,会给动画原创团队动画从业人员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随着“一带一路”的推广和执行,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显著提高,动画市场的广阔发展空间,时代呼唤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动画创作团队的创作动机会更加符合大众口味。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动画制作必然会引起受众对内容的关注,从而,有益且助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正确展示传统文化,将动画传播“全球化”的潜质得以淋漓尽致发挥,让传统文化得以 “大众化”“普及化”,使受众在观赏和学习中充分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利用现代“互联网+”“三维”“3D-5D”等科技手段和艺术模式把传统文化融入动画作品的创作中,使动画作品在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文化效益和商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动画作品演绎中国传统文化来源已久,且承前启后。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动画作品便创作出了160多部取材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占当时国产动画片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以传统文化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接踵而至,令我们叹为观止。取材于《封神演义》的《哪吒闹海》;取材于《西游记》的《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取材于民间传说的 《神笔马良》《九色鹿》《三个和尚》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动画精品,有的甚至到今天都无法超越。在艺术手法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水墨画、木偶、剪纸等艺术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优秀动画作品和艺术手法的展现,极大程度地传承和传播了民族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创作载体的动画作品逐渐增多。他们响应国家关于“中华文化,世界讲述”的提升软实力的文化传播战略,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无不显示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2 动画作品中了解传统文化

动画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载传播过程中向受众群体传授知识。如国产电影 《海尔兄弟》、《聪明的一休》等,通过动画的主角的经历讲解,整个故事情节融科学、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受孩子家长的喜爱,不仅好看,还增长了知识。

动画作品的观众没有年龄限制,无论什么年龄、文化程度都可以在动画作品中接收自己想要的信息。故事简洁、线条简单、色彩明了、表达清晰......这些动画作品在迎合受众的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动画作品带给受众感官享受。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在紧张地工作学习之余,希望通过观赏艺术作品来获得快乐、满足梦想,得到休闲与娱乐的身心享受。动画作品恰恰是一种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视觉艺术之一。动画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分解重组,用多彩的影像和多姿的形象填补受众的需求。笔者认为动画作品更易于大众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在欣赏作品时,不用观众做更多的思考。也就是俗话说的:看着不累。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作品中展现,使观众在获得视听盛宴的同时还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享受。在赏析、品味、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得到舒缓心情、平复思绪、参与情节、思考价值的心理满足体验。历史悠久、思想厚重的传统文化,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寻觅”心理,寻觅自身的祖源,寻觅生命的起源,寻觅心灵的归属。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充满神秘感,所以外国观众在欣赏文明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作品时,更多的是满足好奇心和探秘心。他们也是在“寻觅”。他们通过动画故事中的中国元素,寻觅心理享受过程和体验寻觅快乐过程。以《功夫熊猫》为例,整篇动画作品中充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音符:功夫、熊猫、筷子、唐装、灯笼等等。房屋建筑、松木竹林这一切中国传统文化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享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参悟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3 动画作品中学习传统文化

动画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语言障碍、国界限制、肤色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动画创作味蕾。日本动画从业人员将《三国演义》《西游记》挖掘的滴水不漏;韩国动画电影利用我们的水墨画技巧在戛纳电影节斩获了 “最佳导演奖”;迪士尼的《花木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其场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音乐设计,都显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特质,是可以借鉴和学习。

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得来的。动画作品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在其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群体产生的教育功能显而易见。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真正的社会教育者在传媒那里,而不是在传统的学校和教会。”动画运用夸张的人物造型和表情以轻松的形式让观众在视听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在20世纪60现代出品的《大闹天宫》是难以逾越的经典,90年代后期制作的《宝莲灯》影响深远。他们在故事取材、角色造型设计、画面色彩感官都是薪火相传。陈佩斯的一句经典配音“我要是不打他个满面桃花开,他就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在体现作品教育意义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凸显了作品本身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不以空洞说教为目的的动画作品中展现传统文化,同样能够达到向大众渗透和灌输对接受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和目的,有时甚至更好。比如《阿凡提的故事》《中华小岳云》《少年司马光》等。随着这些优秀的原创动画作品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在支撑的动画作品一定能够潜移默化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

4 结语

许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已经将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了责任和使命。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涉及动画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在我们原创的动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对故事的取材,人物性格塑造,思想观念的形成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动画作品中,将更加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让更多的动画作品受众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和博大精深。

[1]高怡昌.网络动画艺术与山西传统文化的缘分[D].山西大学,2015.

[2]张艺川.武侠动画创作中的非语言符号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3]高慧敏.浅析传统建筑文化在影视动画作品中的应用与传承——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J].艺术教育,2017(17):239-240.

[4]蒲鹏举.动画短片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8):12.

猜你喜欢
中华动画受众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