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使命
——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2018-03-07 22:19秦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艺术

秦蓁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 402560)

2014年10月15 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从总体要求、构建学科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适合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家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一门学科,它是关乎心灵,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指标。

因此,我们需要全民重视艺术教育,“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是新时代下教育工作者的新目标,新任务,更是所有艺术教育者的使命,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1 艺术的力量

“以个人视角呈现圣灵的启示”正式艺术的原有之意,也是其崇高的使命所在。艺术与整个人类历史始终,从史前穴居人类的洞穴壁画到后现代的城市居民,都是以艺术来展现内心的悲、欢、离、合,不论是绘画,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人类自己情感的宣泄,这些作品在展现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外化了整个受众社会的集体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浮躁的气息,很多学生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感觉金钱至上,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而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是灵魂的教育,我校本着“教书先育人,立业先立德”的思想,顺应孩子天性,从实际出发,加大校园规划建设,在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深入美育,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用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品行。学校在校园的各处小景中都布置了刻有名人名言的艺术石;设施齐全的运动场上也挂满了各种励志名言;革命战士、名人、圣贤的雕塑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鲜花、大树在校园中百花齐放,绿意葱葱;教学楼内更是各种名人生平和画像。使学生随处可见,随时感受,在熏陶、感染中起到激励内心、洗涤心灵,升华思想的作用。

2 艺术家的使命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及对生活的热爱,使人更富于创造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艺术家,但是艺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艺术带给我们的不光是视觉冲击,更是灵魂的沟通。既然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那艺术家就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意志坚定的完成自己的使命,用艺术改变更多人,使艺术净化心灵。

西方很多国家最好的美术精英、艺术家都不在高校,但是我国最好的大师大部分都在高校,所有我们艺术创作的主力军是在各大高校中,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我国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创办者本身就是艺术大师,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大师一代代层出不穷。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就是蔡元培先生创立的国立艺术院,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都是学校的教师,吴冠中、赵无极、李可染这些大师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因此,今天高校继续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坚守美育的教育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为我们民族塑造高峰,创作出更加美好的国家,这是艺术的使命、是艺术家的使命,更是艺术教育的使命。

3 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艺术大师主要都在高校,美育的教育之重任也落于各高校之中,美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课堂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主渠道,蔡元培先生说过“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一经教师提醒,则学生自感有无穷之乐趣。”

3.1 美育教育融入课堂教育

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艺术课程,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美育、艺术教育。除了开设的艺术课程,其实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等课程中反映出人类对社会美的认识过程;在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美的认识过程;计算机基础、PS等软件课中,反映出人类对机械美的认知过程。我校提倡教师发觉、挖掘各学科中美的元素,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思维性、艺术性、趣味性和行业性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受学科之美,在美的体验中学习学科知识,提升感受美的能力,寓美于学,以学养德。

如在专业课住宅室内设计课程中,教师不光要根据行业岗位性质通过岗位设置-引出相关案例-通过相关案例讲授相关知识要点和行业准则,在岗位设置中教师不光要讲授岗位的需求,更要教授岗位的职责和社会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岗位的魅力,职业的伟大和责任的重要。通过美的宣传触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案例的讲解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场景,在场景中产生情感共鸣,理解所面对的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进而加强学生设计作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知识的讲授中,教师把每一个知识点整合成一个需求,使学生通过需求探索解决方法,进而理解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美,宣传美,学生产生对美的认知、对职业道德的认知、对生活美的追求,使教育产生无穷之乐趣。

3.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句话,反映了教育自身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之一,也是美育自身价值的体现。德、智、体、美不论哪一个方面缺失,都意味着人的发展是不全面、不和谐的。我国素以“礼乐之邦”的美名著称于世,从孔子、孟子到现在教育家王国维、蔡元培都一直强调美育的地位和独立的价值。

我校在美育教育中,除了把美育教育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拓展到我们的课外活动中,在生活中感受美,体验美。我校的校园志愿者定期组织学生去慰问周边农村小学,带领当地的小学生们做手工,大学生和小学生们一起打扫教室;护理专业学生组成一帮一形式,对敬老院老人定期做护理,帮助老人洗澡、打扫、陪老人聊天、下棋;学校10个社团,不定期举办比赛和展览活动;学校每年一次的校技能大赛,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外,更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美育情操。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人的真善美,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成为一名有崇高道德价值的人。

学校在“以文化人”中,组织开展了读书月活动,组织专业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自己专业内大师的名人传记,公共课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在读书月中,老师和学生组成阅读小组利用休息时间,共同阅读传记和名著,书写成心得体会和摘要,通过演讲比赛表达自己对书籍内容的认知,展现学习的成果。在阅读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美德,潜移默化地把美育教育开展到课外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老师,同学对美的认知,对心灵的洗涤,也具备了艺术的修养。

3.3 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

美育的特殊主要体现在通过审美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灵,并由此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乃至理想、奋斗目标和做人的价值追求。而广大青少年都会接触艺术,也都喜爱艺术,因此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和追求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育要以理服人,但是仅仅以理服人是不够的,一位学者曾说:“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只能在感动之中才能改变自己。”实际上整个教育都是建立在以情动人的基础上,如果没有感情的联系,我们很难产生共鸣,教师的以理服人也很难和学生达成共识。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只能靠感情、精神的力量。而美育就是在精神和情感中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培养美。美育除了学校教育的需要外,更是终身的需要,正如贝多芬曾说:“如果天堂里没有音乐,我情愿下地狱。”因为每个人都愿意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生活得更幸福,所以说美育不光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更是个人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因此,艺术教育是没有边界的,它是针对所有人的,是全民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更是一种心灵的教育。

4 艺术教育的明天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它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拥有健全人格和审美休养的合格公民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的“文运同国运相牵”,而且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改革,以艺术课程和课堂教学为主体,把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与可能艺术课程结合起来,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艺术人才,既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虽然我们的美育教育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艺术人才的需要也与日俱增,但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教育体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一项宏伟、艰巨的任务,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对美育、艺术教育的认知和认识,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我深信,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广大热心美育、艺术教育的专家、学者及艺术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艺术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好,美育一定会改变未来。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