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监国制度的横向及纵向理解

2018-03-08 00:20薛晨光
文化产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东宫皇位宦官

◎薛晨光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监国制度,就是指皇帝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能亲自主持国事时授权储君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人进行理政,决断军机要事,以保证朝廷内的各项事务顺利解决。明朝时期,该制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一个阶段,成为了当时主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基于此,以下主要针对明朝监国制度进行详细地分析,找到该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存在的联系以及与前代监国制度的区别等,以期能够深化人们对于明朝监国制度的理解。

一、明朝监国制度的横向理解

(一)监国与东宫制度

根据史料可知,明朝监国制度主要是为皇位继承者服务的。明朝建立初期,明太祖在借鉴汉代江充之事和唐代东宫官制的基础上设立独具特色的东宫机构。从该机构设立的整体架构上看,该制度与唐朝的官位设置有些类似,但是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唐朝的东宫官员具有较大的权利,能够利用太子主持政务时发挥自身的才能,从而大展身手;明朝的东宫制度为避免发生以上情况,规定东宫官员由朝廷大臣兼任。大臣在处理自己手头政务的同时,可以将一部分精力分给东宫,帮助太子增长本领[1]。

(二)监国与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在洪武、建文两朝初具规模,该制度明确要求翰林学士参与到政务处理之事当中,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推知原委,该状态的改变与朱棣的北征北巡存在很大的关系,因为朱棣对解缙、黄淮等七人十分信任,便赋予他们管理内阁事务的权利。以上七人变相成为了明成祖朱棣的政治顾问,此举一来可以避免违反祖制,二来又可以使内阁制度逐渐健全。由此可见,内阁制度与太子监国的政治活动存在紧密的联系。

(三)监国与两京制度

明朝的监国制度在南京和北京两地盛行,而且呈现一直南下的发展趋势,这与两京制度的实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经过七十多年的沉淀,明朝的两京制度最终确立下来,南京作为北京的陪都,政治性补充功能则显得尤为重要。明初时期,太祖将南京定为都城,尽管如此,南京也并非是他理想中的首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命令太子朱标巡查陕西一带,想让太子仔细查看关中形势,想把都城迁至该地。但朱标回京之后便大病不起,这大大分散了太祖的注意力,遂搁置迁都事宜。到了明成祖时期,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此时的监国制度与两京制度紧密结合。但是到了后期两京制度的发展到了瓶颈时期,两京制度受到了冲击[3]。由于仁宗在南京生活的时间较长,对于此地的感情较深,更因“苏南方传输之劳,省北地供给之费”,于是想要将都城迁回南京,遂于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初,命令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履行监国事宜。

站在横向发展的角度来看明朝监国制度,我们可以得知该制度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它们在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都具有类似的地方,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二、明朝监国制度的纵向理解

(一)传统监国制度的继承

明朝监国制度兴起的原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例如“君行太子居以监国”教育锻炼太子,避免出现藩王反叛、天子驾崩之时太子未在京城要求藩王监国等情况。站在全局的角度可将明朝的监国制度分成三类:(1)代理监国。皇帝由于出征等原因不在朝廷,由皇室亲信代为处理国事;(2)防御监国。皇帝突发疾病死亡,朝中官员以社稷为重拥立监国;(3)继统监国。选择皇位的直系继承人监国,抵御外来入侵。明朝的监国制度是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然后各代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适当做出了调整。

(二)浓厚的皇位继承人色彩

明朝的监国制度具有浓厚的皇位继承人色彩,尽管监国者的身份不一,但是在众多角色中只有储君太子才与民众心中的角色相一致,所引发的争议也最少。太子通过监国可以巩固自身皇位继承的地位。例如,明太祖在册立朱标为太子之时就打着“抚军监国,尔之职也”的口号,但无奈朱标由于疾病等原因英年早逝,无缘皇位。世子朱高炽借东宫之位进行监国,为之后继承大统积累资本。该特点不仅体现在储君太子的身上,担任监国的藩王也加重了这种色彩。

(三)皇太孙的存在与监国制度

在明朝存在的时期内,共有三位皇太孙,即朱允炆、朱瞻基、朱由校。朱元璋深爱朱标,在朱标去世后,又将这份疼爱转移到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身上,封其为太孙,立旨传位于其。而朱瞻基和朱由校则是在自己父亲尚在人世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孙,这就出现了太子与太孙并存的局面。万历十八年(1618年),神宗立下遗诏册立朱由校为储君,由于光宗突然驾崩于乾清宫,朱由校还未来得及行监国之事就继承大统,相比之下,朱允炆和朱瞻基皆行监国之事,更具有管理国事的经验。

(四)后妃的积极参与

在皇帝不能及时颁布诏令时,太后制令则大大保障了监国制度的合法性。前朝的郭威和李从珂都是在太后的授意下进行监国,这为明朝后妃积极参与监国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纵观明朝监国制度发展的历史,几位后妃也纷纷参与到朝廷政治之中。例如,洪熙元年的(1425年)六月,明仁宗驾崩,而当时的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监国,听闻消息想要立即赶回首都,但是朱高熙准备拦截太子,武力夺权,登上皇帝的宝座。在这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张太后依然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地制定出以下几条策略:(1)命令杨士奇起草遗书,将皇位传给太子;(2)不许任何人向外透露仁宗已死的消息,要求夏元吉辅佐襄王监国;(3)秘密指派杨荣驰前往南京迎接太子。这三大举措化解了明朝的一场政治危机,使朱高熙的夺位阴谋落空。

(五)权臣权阉监国现象的弱化

唐朝的史学资料记载,该朝代的监国事宜多达四十多项,其中宦官专政主持朝事占据半数之上,而明朝的监国制度并没有由宦官主导过。对比唐朝和明朝两代的宦官专权的不同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唐朝的宦官主管军权,拥有战斗力极强的神策军的领导权,直接受控于中央。宦官一旦与朝廷发生冲突,废除皇帝将易如反掌,因为整个朝廷没有能够与之抗衡的实力;(2)明朝的宦官专政,其权力的控制主要集中在京军队伍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土木之变后,于谦开始对京军队伍进行改革,实行团营制度,削减宦官监军的数量,导致其势力逐渐变弱。从纵向比较分析可知,明朝与前面历代监国制度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监国制度是明朝一项主要的政治制度,它起源于西周,直至明朝时期发展成熟完善,得以充分实施。该制度是在继承之前政治成果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同时它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此外,明朝监国制度与东宫制度、内阁制度、两京制度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之间彼此影响、彼此成全。

猜你喜欢
东宫皇位宦官
明代东宫教育述论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从土地神角色看双红堂本《东宫扫雪》的独特性
辽代东宫官制的特点
论东汉皇位继承的主要模式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西宫太子东宫妃》民间封面设计大赛
辽朝皇位继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