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怎样更好地传播公共信息

2018-03-08 20:54曹红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公共信息受众民众

曹红

【摘要】在新媒体成为当前社会主流的信息媒介、民众意识受到多元意识形态冲击的背景之下,对民众情绪进行良性引导刻不容缓。通过科学利用新媒体,进行公共信息的规范化、多样化传播,正确引导民众的情绪,不仅有利于社会风气积极向好发展,也能提高媒体的社会声誉、影响力,从而取得双赢效果。

【关键词】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媒介素养内容设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电子报刊、互联网传媒、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显著的高效率,又降低了信息获取难度、拓宽了民众的认知视野,逐步成为公共信息的数据来源与传导中心。毋庸置疑,新媒体作为当前社会流行度最高、辐射范围最广的公共信息传输媒介,已经能够对民众的认知思维、精神意识产生足够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强化其对于民众情绪的积极影响、正确诱导,从而实现社会风气积极向好与新媒体产业健康发展的协同共进。

当前公共信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信息过剩现象日益突出。就媒体行业的发展规律、社会消费需求的阶段性态势而言,信息过剩是媒体行业内部无序竞争态势加剧、受众需求不断多样化等多重作用下的必然产物。而其反映到新媒体上,则是公共信息的过载导入与输出。尤其是在门户网站、论坛以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中,公共信息的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常见的经济、民生、健康、教育等领域,而是越来越成为各种碎片化数据的集合。这些数据往往缺乏基本的逻辑性,通过拼凑、拷贝、抄袭等手段被直接“拿来”,以营造一种信息繁多、选择多样的假象。而对于民众来说,这种过剩的公共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公共信息内容重合度较高。新媒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当前社会公共信息的主导载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高效的传输效率、精准的数据展示以及独特的解读视角。而在“短平快”思维的影响之下,不少新媒体忙于堆砌信息、获取阅览流量,对于公共信息的分类、展示,普遍都倾向于集中、压缩,希望信息能够反复、循环利用。所以,不少新媒体都在信息筛选上存在一定不足,突出问题就是信息板块设置重叠、缺乏区分性,难以为民众提供及时、有用且新颖的信息内容。

泛娱乐化、同质化倾向愈发明显。在商业化开发与浮躁心理产生融合的刺激之下,寻求立意的开放性、形式的简单化以及内容的轻松化,都使得新媒体更倾向于将娱乐化作为公共信息的采集、展示的重点,以快速实现信息价值到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在这种短期牟利思维的影响之下,同质化现象自然也不可避免,其对于信息真实度、客观性的审核与管理,当然也难以有效保障。这就使得新媒体公共信息内容的严谨性、精准性、全面性均遭到较大削弱。

提高公共信息传播者素养

媒体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传播意识。随着民众公共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对群众类公共信息的需求在不断增大,但是,对于此类信息的传播,新媒体往往缺位。如此,新媒体的公共信息供给同社会信息需求之间便存在矛盾,其反映、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便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新媒体的传播工作者应当确立严肃、科学的传播意识,着力优化传播方案,使其能更加全面、平衡,且能互补、协同。

传播者应着力优化传播思路。当前,公共信息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表现出信息源单一,但媒体却众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传播者不妨下功夫做好新闻的评论和专题策划,对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共问题,如民生、健康、教育等进行探索,引起民众的关注与共鸣。考虑到当前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工作者普遍形成了偏于被动、缺乏开拓意识的惯性思维,故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响应广大受众多层次、立体化的需求,推出更全面、更实用的公共信息资讯。

传播工作者的業务素养需得到全面提升。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都有深切体会,多数受众对于新媒体传播公共信息的现状、趋势等问题认识较浅、所知不多。而媒体工作者对公共信息需求城乡受众之间的差异实地调查较少,往往仅仅通过收视率来判断信息的传播效果,显然有失全面。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全面提高业务素养,能够对新闻制作做详细谋划,对受众需求进行准确而详实的调查,并能畅通地同受众进行互动式交流,据此对公共信息进行细致而准确的编辑,养成科学而积极的职业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

受众作为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者应提高媒介素养。当前民众普遍通过电子报刊、互联网传媒、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从受众变成传播者。基于此,受众要畅所欲言,借以丰富公共信息的传播内容,赋予新闻评论鲜明特色。同时,因为任何新媒体用户都可作信息的发布者,信息发布把关人的作用大大弱化,网络管理者自然会力不从心,信息质量有可能会降低。受众借力新媒体传播公共信息时,要着力规范自身言论,在新媒体上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微信朋友圈、论坛等,使其成为高效、开放的交流平台。

完善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内容设置

完善公共信息传播内容的体系设置。毋庸置疑,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门户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在当前公共信息传播中占有主流地位。而对一些知名度更大、受众影响力更为广泛的垂直信息传播载体,则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新媒体的版本、内容设计上,媒体人需要积极开设以经济、民生、教育、医疗、卫生等与民众关系密切的信息版块,并添加到导航栏突出位置,努力引导公众去关注和重视。不妨先了解不同年龄、职业的民众对于公共信息的分类偏好,依据其实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整相关的内容专题,建立具有特色的资讯系列。

加快移动互联网平台传播内容的优化。以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为主的信息设备,是当前覆盖面最广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在这些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内容改进上,需要兼顾体验性、实用性。社会动态领域的新闻要尽力增添,并对图文、视频的修饰尽力细化,努力提升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同时,也要在资讯导读栏、系统分类、联络方式上进行调整,号召民众围绕相应的新闻主题展开公开讨论、各抒己见,使大众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其中,分享意见、凝聚共识。

改进数字化电视新闻传播内容的操作。应当更加科学、系统地管理电视台的类别,依据民众对于公共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划分电视台在新闻类别上的各自侧重区域。需要努力探索更为灵活的参与互动模式,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主动加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交流之中,以聚合更为全面化的社会建言形式。促使观众群体都能参与到对于焦点问题的讨论之中,并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嘉宾进行即时性的看法交换、意见交流,继而形成具备共识性的积极理念和合理对策。

优化公共信息新媒体传播的制度环境

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管理、引导职能,制定宏观性的发展政策,对于新媒体传播公共信息的宗旨、原则等加以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努力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媒体传播观念。要持续加大对于新媒体的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对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信息传播的硬性设施,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对群众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支持。

通过政府政策的调整、完善,逐步建立起对于各类新媒体的制度引导体系,形成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可以通过定期开展线下的互动交流活动,确立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号召民众利用各类新媒体,参与到现场的沟通、问答、咨询、建言等流程之中。让民众发表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诚恳建议,汇总形成共识、对策,从而营造开放包容的公共信息传播环境。

(作者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杨英法:《“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

②赵娟:《浅析新媒体的发展及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新闻传播》,2015年第20期。

责编/温祖俊

猜你喜欢
公共信息受众民众
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思路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公共信息标志系统建设对旅游的影响
舟山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情况汇报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