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源动力”

2018-03-08 21:02丁萍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精神文明

丁萍

【摘要】乡贤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当中一直影响深远,乡贤文化代表着浓浓乡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践行乡贤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强当代乡村建设,为促进乡村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乡贤文化 乡村建设 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乡贤文化在传统中国一直影响深远,自古就有“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悠久传统

在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镇都有乡贤祠,地方志书当中也要对乡贤进行铭记以流传后世,乡贤文化深刻影响着地方文化。所谓乡贤主要指传统乡绅阶层中有贤德、有文化,在乡村公共事务中有所担当的人,也常常被用来指称乡村社会中的贤达人士。在传统社会功成名就后,一些士大夫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教化百姓,从而构建出独有的乡村士绅阶层和士绅文化。在传统中国,很多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一朝成名天下知”,跻身于上流士绅阶层,在实践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的同时,他们往往不忘故乡,通过种种方式反哺家乡,同时在致仕返乡后从事教化工作。在他们的恩泽之下,又一批寒门学子由此踏上了科举仕途,进而完成这一有效循环。所谓乡贤文化,即包括古代乡贤留下的文物、文献、传说以及热爱乡土、关心乡村世道人心及维护乡村社会秩序、以德服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对于中国的影响力不仅仅集中在传统的政治和教育领域。在传统社会中,科举制不仅是作为一种选拔官员之手段,更是承担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能,因此科举制的废除一下子将传统社会中阶层合理流动的纽带完全打破。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乡村普遍出现了大规模的衰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乡贤文化的衰败,体现在乡村士绅的减少。由于科举制废除后没有有效的制度替代,从寒门进入到上层的阶层流动之途径不复存在,新乡绅阶层的产生也就中断,现有的乡绅阶层也因失去使命和意义而逐渐离开乡村,进入到城市当中。就这样,乡村当中士绅阶层逐渐消失,乡贤文化也逐步消亡。对于乡村而言,没有了足够的文化力量支持,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旧中国也就只能出现衰败。加之1949年以前战乱频仍,乡村衰败也就成了定局。

乡贤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道路

当代中国的乡贤文化建设,既要注重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质性作用,也要对乡贤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把握。要把乡贤文化建设作为当代乡村建设的重要实践策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辟道路。对于当代乡村建设而言,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和制度建设,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起有效的乡贤文化,以恢复乡贤的反哺模式。其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乡贤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扩充乡村地区人才数量,使更多的精英人才汇聚于乡村。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在很多贫困的乡镇地区,面临着越贫穷越缺乏人才、越缺乏人才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乡贤文化的构建,可以将一大批已经功成名就的社会贤达与乡村结成纽带,以其影响力来有效反哺乡村,然后在乡村当中培养新一代的乡贤,从而打破恶性循环,形成一种受恩、报恩的良性循环,使更多的精英人才汇聚于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乡贤文化代表着浓浓乡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乡贤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深厚的乡清。在当今这个物质发达但精神相对匮乏的时代,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更要重视精神文明。要以乡贤为帮手,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道德素质。通过教化感动群众,使乡风为之一变。

弘扬乡贤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宣传和践行。和谐社会的文明构建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爱国,同时也是乡贤文化永不变更的关键内涵。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孕育了乡贤文化这一文化现象,乡贤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从爱小家到爱大家。社会竞争和社会发展需要敬业精神,而敬业也是乡贤文化的根基。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敬业精神的核心所在。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乡贤崇尚的高尚品德。拥有高尚的德行才能受到众人的追捧,才能成为乡贤。而做人的重要德行就是诚信,并且要用诚信作为做人的标准来教育下一代。

如何在当代乡村建设中践行乡贤文化

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乡贤文化的建设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很多乡村对于乡贤文化建设徒有其表,仅仅以形式主义为主,忽视了乡贤文化背后的乡贤所起到的良性循环作用,从而使很多名义上的乡贤其实并无作用。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较为重视“官乡贤”“富乡贤”,忽视了“文乡贤”“德乡贤”,不能够有效地发挥乡贤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乡贤文化建设之实质,要着力加强有关部门尤其是乡镇政府的意识。当前在很多乡镇地区,都争先恐后地开展争名人的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将本地区和一些社会名流相挂钩,进而希望借助名人效应以取得某些实质性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方式并不能够真正地称为乡贤文化的建设。乡贤文化当中的乡贤应当是自觉地反哺自己家乡的代表,其影响力也不能仅仅是在经济方面,或是借用其名义进行某种实质性的利益活动方面。应当是以亲身实践活动的方式在文明教化方面进行反哺。这种活动具有一定的循环性,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报恩、感恩的循环体系。要正确认识乡贤文化建设的实质,以正确的方式推进乡贤文化建设。要切实地为那些可以为家乡做一些事情,相应的社会贤达提供便利条件,发挥其力量更好地培养下一代人才。要着力在乡村教育中加强感恩教育,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模式,这才是乡贤文化应有的一种传统复归。

其次,针对乡贤文化建设的具体性内容,要更加注重“文乡贤”“德乡贤”。当前很多乡镇在进行乡贤文化建设当中,希望借助一些名人效应来获得短期性的、经济性的收益,忽视了乡贤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乡贤应当在教育等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使乡镇居民、农村居民可以以乡贤为榜样,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而不是单纯地以资金投入等方式来取得短时间的效果。要在教育等基础条件上下功夫,要着力提升乡镇居民素养,从而更好地为乡镇发展服务。要让乡贤成为人们的道德榜样,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不忘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将乡贤文化的作用发挥到实处,更好地为乡风建设服务。具体措施上,可以邀请优秀道德模范和各行各业中的杰出人物返乡进行教育宣传,并建立长期性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乡民以这一类“文乡贤”“德乡贤”为榜样。将乡镇当中目前从事教育工作的乡贤们集中起来,大力发展一批优秀的教育乡贤,有效提升乡镇的教育水平,为培养下一代贡献力量。此外,还可定期在乡镇内进行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选出本村镇当中的道德乡贤。以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为榜样,扩大道德感染力。

最后,要以乡贤文化为出发点,重塑当代乡村文化。当代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乡村文化的建设。相较于乡村的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等方面,当代乡村的文化建设任务更为艰巨,情况也更为复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贤文化践行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

(作者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少年研究专项(山东省青少年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新形势下青少年礼仪素质养成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4CQ5J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吳大顺:《论汉乐府的劝世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精神文明
广州市从化区智慧乡村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