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使师生共同成长

2018-03-08 21:18杨亚庚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渗透性受教育者教育者

杨亚庚

【摘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在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价值旨归提供了一种合理范式。意识形态性、超越性、渗透性是共同成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共同成长理念旨在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想碰撞,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者 被教育者 共同成长理念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A

共同成长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价值旨归提供了—种合理范式

“价值旨归是一种研究范式建构的基本立场和最终归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价值旨归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范式形态。”从其本质上来说,价值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范畴,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我们认为,价值是建立在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关系范畴中的,所以,研究一种理念的价值旨归,就必须科学看待这种理念影响下的主体需求和客体属性等问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而共同成长理念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价值旨归提供了一种合理范式。

共同成长理念是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复纠结于单向主体教育理念的纠偏,匡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规范之处,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范式,从而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我们对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最开始将教师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中心说,到后来的“以学生为主体”,应该说,寻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但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终究都没有绕开权利与地位的问题。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拘泥于主客二分的主体思维,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存在对立思维,从而缺乏共同成长的可能性。

共同成长理念旨在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想碰撞,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概念与内涵是主体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工具,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发展与进步。“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范畴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因此,对基本概念的梳理和厘清是一切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共同成长本身的概念来说,则是指两种及以上的主体各自发挥能动性,从而达到各主体协同、互动的发展模式。这种不同主体之间互动、协同发展的过程,就是共同成长的过程。

共同成长理念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全新定位,重新审视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生、共存的关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受教育者发挥着促进和参与的作用,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处于支配或者中心地位,而是合作和平衡的关系。具体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重新回归到平等的地位,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主体。在共同成长理念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想碰撞,以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意识形态性、超越性、渗透性,是共同成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

意识形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中,意识形态性代表了开展活动的根本方向和精神旨归,即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了主流精神追求、政治原则及政治认同。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党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主体,其教学方式是党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代表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特性,相反,这个过程往往是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体:“德育功能必然被注入极强的政治和阶级意识,因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意识的一部分。这就是德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尚有许多人类共同性的、非阶级性的东西,同样影响德育功能的价值取向。这就是德育功能的非意识形态性。”如果说意识形态性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某一阶级并为其政冶性和阶级性服务,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就是要在实现人们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期待和社会发展对人思想素质普遍要求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

科学把握共同成长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意识形态性,需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纯意识形态性误区,二是抽象化主体误区。具体来说,纯意识形态性误区就是指将教育者单一地界定为党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和传播者,一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具性,忽略了教育者本身的主体价值。抽象化主体误区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实际和现实需要,抽象地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成长发展。就其根本而言,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所需要的发展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展相一致。

超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减,更重要的是事物本身性质的变化。基于这样的理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就不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而是要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未来,与学生一起在教育活动中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

作为党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和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按照教育目标的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要不断超越、不断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不意味着要用高高在上的规定来限制和束缚大学生,相反,而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坚定意志、创新精神,使之具备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不断保持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

渗透性。渗透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质的外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是事物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是决定事物是其所是的根本所在。但本质不能够直接表现自身,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特征予以体现。具体来说,渗透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间接而隐蔽的形式,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寓于各种教育与实践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找准教育定位,即知其“形”,也在于把握教育理念,即知其“神”。渗透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体教育目标的规范下退居“幕后”,对教育过程进行指导,让大学生充当学习的主角,提升大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平台,从而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在时间、空间上全程覆盖的弊端。渗透性能够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时间、空间和载体上的限制,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而走向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最大程度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的要求。

(作者为长春师范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ZD151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李忠军:《高校辅导员主体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06页。

③④《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3页、第78页。

⑤张澎军:《德育哲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4页。

⑥叶澜:《教师职业的本质》,《教师之友》,2002年第2期。

责编/王妍卓

猜你喜欢
渗透性受教育者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性生命教育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