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8-03-08 21:19丁蕖
人民论坛 2017年3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传统文化

丁蕖

【摘要】为了唤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必须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立足于文化视域的话语体系构建,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抽象的意识形态,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以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用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灌输模式,具有明显的外在强制性。随着改革开放而引起的社会转型,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增强,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如果再沿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灌输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奏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转换教育模式,做到灌输与引导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学生的接纳和认可。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我国独特的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滋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而以文化为切入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实现了灌输与引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文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网络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他们获取各种资讯的主要来源。互联网提供的信息丰富庞杂、良莠不齐,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既有网络微博传播的自由主义思想,又有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大学生受制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面,对负面思想缺乏辨别能力,往往导致他们可能出现价值观的迷茫、倾斜,甚至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盲从,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强有力的挑战。因此,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促使大学生愿意主动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让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转换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体系,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对话,并结合他们感兴趣的现实进行制度和文化层面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意识形态是依附于文化的,而且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以文化为切入点,导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重新建构诠释抽象的政治思想的话语表达体系,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维和兴趣的契合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以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因而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子欲为事,先为人圣”。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强调个人品德的至理名言,其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体系最有影响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中获得源泉和动力。

儒家学说首先是强调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其次才是治国平天下。道德是对人的行为是否正当性的主观评判,是指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源于传统、习俗等,与正式的制度体系相区别。中国人的道德观深受儒家道德准则体系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最基本规范,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反映了一种理性的价值准则。“礼”指出了人们的一套行为规范体系,行事要遵守典章制度,尤其强调人的行为必须与其社会身份相符合,以此保证稳定的社会秩序,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是非之心,智也”,分辨是非善恶是道德行为的前提,“智”强调依靠知识和理性做出行为的选择,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信,诚也。”信的含义是遵守承诺,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儒家道德思想认为“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孔子认为,宁可去兵、去食,也不可去信。因此,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传统的学习和继承,有助于培养出有德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爱国志士和杰出人物,他们的伟大人格和气节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豪言壮语一直被后人所赞扬和传颂,耳熟能详,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邓小平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看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些豪言壮语,传递出这些杰出历史人物强烈的愛国主义情怀,能够触及到人们灵魂深处,对大学生有着强大的感召力,激励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勇敢地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以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一向偏重教育的政治性,教育内容抽象、空洞和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效果不尽人意。为了唤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必须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是不同的。增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就必须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处理好政治话语与流行话语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接地气,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讲好中国故事,引导他们自觉地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同时展现了祖国广袤的美丽河山,以及美食背后的文化传承,亲情、爱国情怀,唤起了学生们民族情感的共鸣。从民以食为天,读懂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年国家经济的腾飞,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向世人传递治国方略,不仅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且蕴含了中国领导人的睿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其亲和力和吸引力唤起国人的共鸣,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新思路。文化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可以凝心铸魂,因为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增强话语表达的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潜移默化最终转化为学生们的政治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文化的导入不仅有助于唤起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提高大学生辨识各种文化思潮的能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思想的侵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立足于文化视域的话语体系构建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抽象的意识形态,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作者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5年度基地资助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与制度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②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2期。

③方世南、徐雪闪:《论思想政治课接地气的高度、深度、厚度与难度》,《思想政治研究》,2016年第4期。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传统文化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