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课堂: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2018-03-09 19:00杨树亚
江苏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学习力学习方式

【摘 要】同学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互学共学的伙伴关系,是让我自己学的课堂、同伴一起学的课堂、师生共同学的课堂、虚实同步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旨在实现四种价值追求:还学于生、伙伴互助、师生共进与空间突破。通过学生问中自学、伙伴合作助学、教师参与同学,改变课堂人的行为;通过“四学单”的介入提升课堂品质,优化学生学的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课堂范式;四学单;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1-0025-04

【作者简介】杨树亚,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南京,210019)校长、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有人说,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因此,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有人说,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似乎又都窄化了课堂的本来意义。

课堂的本来意义在于,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是为了学习的。因此,淡化甚至无视“学生”与“学习”两个元素去讨论课堂的性质,无异于舍本逐末。当下的一些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在一个平面上转圈子,没有经历爬坡或者深潜的过程,课堂上出现了“沉默的大多数”,课堂中的“学习”没有真正发生。活跃的几个人,替代了“沉默的大多数”,让我们的课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坐在教室后面的无聊的孩子”。我们的课堂,需要从“那几个”走向“每一个”,并逐步逼近课堂的本来意义——保持生命的鲜活,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人都敞开自我,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发光体,照亮自己,并彼此照亮。

课堂,需要让学生在场;课堂,需要让学习真的发生。同学课堂,从课堂的主体“学生”出发,向课堂的目标“学习”走来,把“学生”与“学习”放在课堂最重要的地方。同学课堂,既是课堂存在的方式,更是课堂追求的境界。

一、同学课堂的自我解读

我们以对“同学”的四种解读,来定义我们努力构建的“同学课堂”:

一是“让我自己学”的课堂。同学,狭义上是一种称呼,相对于“教师”,主要指“学生”。因此,我们提出的“同学课堂”第一层面意义在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即“让我自己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直至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是“同伴一起学”的课堂。同学之“同”,有“一同,一起,共同”之义,因此我们提出的“同学课堂”第二层意义是“同伴一起学”。这样的课堂更强调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方式存在,生生合作是同学课堂中学习发生的重要路径。

三是“师生共同学”的课堂。同学之“同”,更有“跟从”之义,这一层意义主要强调教师在同学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同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带领着学、陪伴着学、跟着学生一起学;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学生在学,教师也在带领、陪伴、跟从中经历学习,享受学习。

四是“虚实同步学”的课堂。同學之“同”,还有“同步”之义。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们践行的同学课堂更追求课堂空间的无限放大:从教室空间的有限走向网络空间的无限,从书本的平面二维走向媒体的立体多维,打造“现实课堂与虚拟世界同步学习”的课堂。

二、同学课堂的价值追求

我们倡导并践行的同学课堂,旨在实现四种价值追求:

首先,同学课堂,还学于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的,不用同伴帮助学;同伴可以合作学的,不用教师去教学;教师教了也难以接受的,不用成为学生学的内容。这样以学确定内容,以内容确定学的方式,让课堂从教师主宰下的“教室”走向了学生做主人的“学堂”。

其次,同学课堂,伙伴互助。以伙伴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解决“自己学”难以解决的任务。同学课堂中,不仅关注“互助学”的组织方式,更关注“互助学”的内容确立,让“互助学”真的发生,且值得发生。

再次,同学课堂,师生共进。好的课堂,不仅学生能够发出拔节声,教师也应该得到专业的成长。同学课堂,以“学什么”“怎么学”的研究为土壤,让师生得到共同生长。

最后,同学课堂,空间突破。好的课堂,不仅需要打破“40分钟的铃声”,让学习的行为随时发生;更需要打破“教室的天花板”,让学习的空间无限放大。同学课堂,把可见的现实课堂与可控的网络世界打通,用“同步学”的方式丰富学习的资源与方式,进而丰富课堂的内容与内涵。

三、同学课堂的基本实践

同学课堂,不是对学生学习的标新立异,也不是对课堂教学的另起炉灶,而是对传统课堂和当下课堂的梳理与整合,改良和重组,优化与提升。下面试以语文学科为例,谈谈同学课堂的实践操作。

(一)同学课堂:改变人的行为

1.学生问中自学。

善学始于问。好的学习都是从“问”开始。激活学生问的兴趣,培养学生问的习惯,提升学生问的能力,让学生在“问”中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让课堂真的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是同学课堂的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同学课堂的“问中自学”需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涵育“问”的能力。在培植学生问的兴趣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学生问的品质,不能让“问中自学”形成“套路”。要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学力水平,培养学生问的能力;要根据不同体裁的文体特征,提供问的路径。

二是关注“学”的内容。同学课堂不能只问不学,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尝试着解决问题。不仅要关注“问”后是否“学”,还要关注学什么,怎么学,是否真学:一看就懂的,不需要学;学了也不懂的,不需要学。要让学生通过“问中自学”环节,解决那些“跳一跳摘桃子”的学习点,让同学课堂的“同伴一起学”“师生共同学”环节任务更集中,过程更精简。

同学课堂的问中自学,更多的是在课前进行,但也不排斥因文本特质、学习内容等原因在课中,甚至课文学习之后进行。endprint

2.同伴合作助学。

同伴互学、伙伴助学是同学课堂的核心内涵,更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重要路径。好的课堂,学习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同伴,是课堂最好的学习资源。同伴的同学、互学、助学,是同学课堂的重要标识。

同伴同学。对相似的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学习,学后交流,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一文的学习,针对文本的特点,把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三部分内容在小组内进行分工,根据分工内容依次进行独自阅读、体验分享、朗读呈现,不仅节约了时间,也培养了小组合作的品质。

同伴互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学,更倡导同伴彼此学习,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同伴的方法,分享同伴的成果,汲取同伴的智慧,追求“1+1>2”的学习效果。苏教版语文教材在高年级安排了四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学和做”,在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指导学生个体如何学,怎样做,更及时交流彼此学与做的策略与经验,让整个学习过程在交流、分享与实践中随时充满生成性。

同伴助学。在同学课堂中,我们会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一方面合理分流至课堂内外,一方面瞄准难点,各个击破。同伴助学,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一起学,针对学习难点帮助学。

同学课堂中,“同伴同学”关注学习内容的合理分配,“同伴互学”关注伙伴智慧与方法的分享,“同伴助学”关注学习难点的同伴分担。

3.教师参与同学。

同学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力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但是,同学课堂更关注教师的“适时存在”和“关键存在”——在关键时候、关键内容处,教师要发挥点拨、示范、引领等作用。同学课堂中的教师行为,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教师带着学。因为有了课前“学生问中自学”环节,40分钟的“同学课堂”所应完成的任务应该是“重点”和“难点”。在这样“洗尽铅华”的课堂中,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关键点,抵达文本的最深处。执教苏教版五上《陶校长的演讲》一文,在学生读懂陶校长“每天四问”的基础上,教者即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呈现陶校长每天四问有什么相似点”,并揣摩、体验“陶校长演讲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动作进行每天四问”。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师带着学”,学生的学习指向更加明确,文本聚焦更加具体,目标达成更加高效。

二是教师陪着学。同学课堂倡导“让我自己学”“同伴一起学”,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解放”,但不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放任”。学习的全程,教师要通过“陪着学”去观察学生的学习历程,并给予适时的点拨与调控。在执教苏教版五上《少年王冕》一文时,学生在通读文本、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需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这是第一课时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学情,教者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出现的三个有关年龄的句子:“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学生在教师的及时点拨下,一下子寻找到文本故事叙述的“支架”,并根据“支架”整体把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同学课堂中,这样的“教师陪着学”及时且不可或缺。

三是教师跟着学。好的课堂,不仅学生得到生长,教师也应该得到生长。同学课堂倡导“教师跟着学”,就是要让教师也成为“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甚至在各不相同的学生身上,得到生长的启迪,产生向上的顿悟。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安排了三篇文章:《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三篇文章都牵涉科普知识的传递。在组织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者故意放低自己,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老师”,向大家介绍“神舟系列号”、火星以及克隆的相关知识。学生信息的彼此交换,一下子丰富了文本与课堂的内容,不仅帮助了学生,更给教师提供了脑洞大开的学习时空。

在同学课堂中,教师要站在合理的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在带着学、陪着学的过程中,跟着学生一起学,以达“与生共进”的学习境界。

(二)同学课堂:优化学的方式

学习的方式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学习方式不一而足,好的学习,首先是方式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根据文本和学习内容,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同学课堂,在关注学习内容合理分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我们通过同学课堂“四学单”的设计与运用,整合课堂教学环节,具体化课堂学习任务,让同学课堂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操作,而且可以看见。

课前“问学单”。习惯养成比知识习得更加重要。同学课堂,不仅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在这样的持续关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在课前预习环节,我们设置“问学单”,让学生的预习环节不再停留于读书、查字典的浅表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在预习中产生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同学单”。在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处,我们利用“同学单”组织教学,以求突破。我们根据学习的核心目标,以“同学单”的形式书面呈现学习任务、小组分工与合作要求。在课堂之中,学习小组根据“同学单”开展组内合作同学,在资源共享与经验分享的基础上,携手抵达学习目标。

课后“理学单”。进入中高年级,我们还要求老師以单元为板块,设置“理学单”,帮助学生整理、归类、提炼,甚至逐步架构一个单元的“知识树”,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知识的储备。在高年级,我们还倡导师生共同设计,甚至学生自己设计“理学单”,以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网络“搜学单”。根据学习内容,我们还适时设置“网络搜学单”,引导学生及时利用网络帮助自己学习。根据年段学生的能力水平,“搜学单”既关注学生搜什么、怎么搜,更关注学生针对海量搜索信息是否能形成“信息提取力”。

问学单、同学单、理学单、搜学单,是同学课堂中教师教的抓手,更是同学课堂中学生学的助手。在实际操作中,“问学单”每课必设,“同学单”依据难易程度而设,“理学单”一个单元一设,“搜学单”则可以单独设计,也可以融入课前“问学单”中。endprint

同学课堂的“四学单”,将成为教师教学案设计必备的重要板块。通过“四学单”的设计,删繁就简,让教案清瘦,让课堂清爽,让学生的学习可见、可控、可测。

(三)同学课堂:丰富课的内涵

同学课堂的构建,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与吸收,更关注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不断丰富课的内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课堂回归到“学”的本来意义。

打破课堂时间。同学课堂不再只关注40分钟之内,更关注学生课前的前置性学习与课后的及时性理学,让学习起点不在“原点”发生,让学习行为不在“终点”止步。

丰富学习资源。同学课堂不仅拉长了学生学习时间的“长度”,更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的“厚度”。通过同学之间学习资源的互补,通过网络资源的介入,让教材不再是静止的平面,而是有厚度的存在,让学习历程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多元支持路径。教师从观察学情出发,教会学生倾听入手,呵护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运用“四学单”……同学课堂用多元的学习路径支持学、协助学、优化学、保护学,让学生在思维爬坡中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改良师生关系。从课堂中人的角度审视,同学课堂应该实现“两个转身”:一是从教师转向学生,实现“教”向“学”的转身;二是从极少数的个体转向话语权丧失的“沉默的大多数”,实现“少数人”向“大多数”甚至“每个人”的转身。

台湾语文名师李玉贵老师在《让同学,成为同学》一文中说:“真正的同学关系是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同学课堂,通过课堂主体的回归,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什么”更加清晰,让“怎么学”更可操作,让“学得怎么样”可以看见。同学课堂,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进而让学习真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丏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4]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5]屈佳芬.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思考——以数学小组学习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81-83.

[6]康卫东.转变学习方式是提升效率的关键[J].新教育,2015(20):66.

[7]潘文彬.指向核心素养:儿童问学课堂的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16(10):20-2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力学习方式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习力的论证研究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