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分析

2018-03-09 19:11李怡雯
艺术评鉴 2018年1期

李怡雯

摘要:普罗科菲耶夫是近代苏联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而《第七钢琴奏鸣曲》则是其在钢琴领域的巅峰之作,作品形式和内容俱佳,既展示出了普氏高超的创作技法,更表现出了其伟大的人文情怀。鉴于此,本文从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创作经历谈起,从曲式、旋律、节奏等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第七钢琴奏鸣曲》 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12-03

一、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创作概述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原苏联著名音乐家,1891年4月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自幼在母亲的引导下学习音乐,并表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后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后又师从于格里埃尔、里亚多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维托尔”,毕业后开始专业音乐创作。在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先后创作出了一百五十多首作品,涵盖交响乐、歌剧、舞剧、协奏曲、浪漫曲等多种类型,高产而高质。具体到钢琴来说,这是其偏爱的创作领域。早年青年时期,在系统学习了和声、对位法等知识后,普氏就尝试创作了第一、二钢琴协奏曲、四首钢琴练习曲以及十几首钢琴小品等。从1918年开始,普氏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海外生活,先后游历于美国和法国,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普氏的海外生活境遇并不理想,所以钢琴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也相对有限,仅创作出了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三、四、五钢琴协奏曲等。1933年,普氏回到了前苏联,随之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第六、七、八三首战争奏鸣曲,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整和洗练,而且在内容上也更加深刻,实现了质的变化和飞跃。1953年,普氏在创作中离世,而共三十卷五十册的作品全集,正是这位伟大音乐家对人类音乐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见证和记录。

二、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分析

《第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940年前后,当时欧洲大陆正被战争的乌云所笼罩。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正是在这种紧要关头,普氏创作出了这首作品,试图以作品为号角,鼓舞苏联人民的勇气,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情怀。“并善于塑造主题形象的戏剧性特点来刻画战争的残酷以及人们面对战争的无奈。”战争胜利后,作品也获得了著名的“斯大林奖”。

(一)曲式分析

作品采用了典型的“快—慢—快”结构,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安的快板和小行板,降B大调,八六拍。作品先是用极快的节奏和尖锐的和声,营造出了一个紧张不安的氛围,正是战争阴影笼罩下人们紧张不安心理的真实写照。经过四个小节的短小过渡后,音乐进入了小行板段落,该部分与之前恐怖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变得安静、柔美,像是人们对过往美好生活的回忆。通过以前和现代的对比,为下文的引入打好了基础。第二乐章是热情的行板,E大调,四三拍。乐章开头是带有歌唱色彩的抒情旋律,速度适中,线条舒展,正是人們在残酷的战争间隙中自然情感的真实流露。随后,普氏通过多次转调,通过调性的游离制造出了一种飘忽不定之感,精准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绝望中带有希望的感觉。而乐章最后,普氏又表现出了回声的音响效果,让气氛更加凝重并催人思考,即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紧张和不安,真正迎来美好的新生活。第三乐章是急板,降B大调,八七拍。该段是对第二乐章末尾设问的回答,即只有不畏牺牲,奋战到底,才能赶走侵略者,重新回归过往的美好生活。对此普氏采用了动力性的旋律,上下起伏较大,同时节奏也明显加快,意在刻画出苏联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气势和决心,在发展到高潮后,又利用左手在低音区重复进行的八度,将乐曲稳定下来,结束全曲。

(二)旋律分析

虽然作品是以残酷战争为创作背景的,但是这不并意味着旋律的单一和刻板,反而是优美、抒情、动人的。不管这种追求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起到了一种反衬的效果,颇有几分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具有流动感的多声部线条。以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为例,这一部分的高、中、低三个声部形成了良好的呼应关系,其中高声部旋律是主导,低声部旋律为回应,而中声部则采用和声化的旋律作为丰富,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给人以丰满、自然之感。与之相称的是旋律线多为绵长的乐句,且节奏较为规整,特别是游离的调性,更表现出了矛盾、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和平生活的祈愿,更有对当下现实的无奈。其次是旋律发展中的细小变化。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旋律线在绵长的同时,也很容易给人以单调之感,对此普氏是有着深刻认识的,如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A段,主旋律曾先后出现了三次。表面看去旋律线条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仔细聆听或演奏时就会发现,是有着许多细节变化的,其通过调性的改变和个别音的调整,使旋律更加灵动,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最后是敲击性旋律。这是普氏钢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在他看来,无论是敲击的形式还是声响效果,都能够给人以直观、干脆的感觉,特别是这部作品,敲击旋律更像是雷响的战鼓,鼓舞着士兵勇往直前。可以看出,作品的旋律部分是和而不同的,充分满足了作品的主题表现需要,展示出了普氏精湛的创作技法和灵活的创作观念。

(三)节奏分析

节奏对音乐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对于这首具有号角意味的作品来说,合理的节奏,可以使作品主题得到更加深刻的表现。普氏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创造性的将很多新的节奏形式运于其中,让整个音乐活了起来。首先是基本节奏的运用。以八六拍为例,这是浪漫主义时期很多作曲家钟爱的节拍形式,具有紧凑、轻盈之感。在这部作品中,普氏也使用了八六拍,但是却向传统发起了挑战,其将八六拍的重音进行了突出,意在表现出敲击性色彩,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运动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却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作品的主题。其次是奇数节拍的运用。受到现代主义音乐的影响,普氏也经常在作品中对一些新的理念和技法进行尝试,奇数节拍的运用正是其中之一。八七拍的运用,使作品的运动感得到突出,准确表现出了前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大无畏精神。诚如他自己所言,如果古典主义喜欢悠然的牧歌,浪漫主义喜欢华丽的赞歌,那么我们今天则要刚毅、快速的战歌。在此基础上,普氏还探索了八七拍的多种组合方式,如2+5、2+2+3、2+3+2等,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一直试图寻找一种最适合的形式,并最终稳定在了2+3+2的组合上。其实这是作者的刻意为之,以此来表现战场上的千变万化和不可知性。由此也可以看出,作品的节奏运用是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从而使音乐真正活了起来。endprint

(四)调性分析

调性是现代主义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分水岭,或者说是两种音乐之间最鲜明的区分标志。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高峰是20世纪的上半叶,正是无调性、序列音乐的大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相关影响,所以这部作品的调性也是具有明显现代色彩的。首先是悬置调性,是指一段短暂不清楚或模糊的调性乐段,既能够表现出特殊的音乐效果,同时又因为较为短暂,不会对整个作品的风格产生太大的影响。比如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作者采用了这种手法,从整体上看很难分辨出这个段落的调性,而这种音乐感觉上的模糊性,正与人们在残酷战争中那种不安、恍惚的心理状态相契合的。其次是加强大三度调性关系的转调。这是普氏钟爱的一种转调形式,以半音或全音音调进行衔接,如第二乐章的23-24小节、43-44小节以及96-98小节,都采用了这种转调形式,而且与无调性和不做任何准备的转调不同。普氏在每次转调之前,都做出了相应的准备,可谓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再次是终止方面。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推崇者,普氏对传统的终止式是十分认可的,同时又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在每个乐章的结尾处,普氏都停留在调性的主音或者调性的主和弦上,但是在具体的过程中,又不完全按照传统终止式进行。比如第一樂章是降B大调,但是最终停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上,没有采用传统和声终止式。因此普氏的调性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能够将两者的长处合二为一,从而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色彩。

综上所述,20世纪初,正是西方发展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新的音乐思潮和理念层出不穷,但是普罗科菲耶夫却没有盲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一系列探索,形成了个人鲜明的创作风格,即“新与旧”“变与不变”之间的有机平衡。一方面,其对自古典主义以来,各种风格的音乐理念和技法予以了充分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努力避免现代主义音乐创作的激进化特点,力求使作品得到最普遍的认可,《第七钢琴奏鸣曲》就是这种探索的结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具有了以往钢琴作品少有的时代化特点,深刻反映出了一个音乐家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因此在今天的钢琴演奏、欣赏和教学中,理应对这部作品有充分的重视,真正体验和表现出作品的精华,这既是其人其作的魅力和价值使然,也是我们对这位大师最好的缅怀。

参考文献:

[1]蔡旭.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中的复调手法[J].当代音乐,2015,(15):107.

[2]刘国伟.自成一格的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一乐章赏析[J].当代音乐,2016,(09):64.

[3]王盈莉.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抒情性解析[J].黄河之声,2017,(02):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