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唤醒者

2018-03-10 19:20聂姚
新城乡 2018年2期
关键词:神树讲解员文物

聂姚

讲解员不仅是文物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1月12日,成都最高气温只有9摄氏度,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到博物馆参观的热情。一大早,位于浣花溪公园旁的四川博物院(以下简称川博)里人头攒动。

“来,大家往这边看,这是东汉说唱俑,1957年,它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这尊说唱俑造型滑稽,表情生动。在我省东汉墓中出土了多件形象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说明当时的蜀地说唱表演颇为流行。”正在向观众讲解的王俐俐已有九年“讲龄”,是川博的一名专职讲解员。

九年里,王俐俐累计讲解近三千场,接待观众逾六万人次。在她的讲解下,一件件冰冷的文物“活”了起来。

文化传播者

王俐俐的讲解范围是川博里所有的展厅,由于观众的提问会远远超过她背诵的讲解词,《古代玉器通论》《中国陶瓷》等书籍成为她必须学习的内容。

王俐俐有个习惯,即使没有讲解任务时,也要到各个展馆去看看,一遍遍预习讲解词,以便讲解时达到更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更是一份责任,一个讲解员不仅是文物故事的讲述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关于文物,也有很多趣事,比如东汉说唱俑,“实际上大家更感兴趣的并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一尊陶俑,而是它旁边那尊。”王俐俐接着说,“这尊俑的制造者抓住了表演者正在表演时裤子滑落瞬間的尴尬表情。如果没有讲解,大家可能不会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讲解的作用也在于此,帮文物发声,让观众了解。”

2017年对王俐俐来说特别值得回味,《国家宝藏》的播出,加上不时举办的高水平临时展览使得川博观众量激增,比如1月7日结束的临时展“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就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

武民是川博的一名义务讲解员。每年,川博都会招录义务讲解员,每次选定30—50名,聘期为一年。

武民擅长讲解汉陶和佛像雕刻领域,他在讲解之前,会先把这个时期文物的历史背景介绍一遍,然后再开始讲解具体文物。在讲解的过程中,他总是耐心地回答观众的各种提问。因此,要讲解完一场“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武民通常需要一两个小时。

虽然是一名义务讲解员,武民却很看重这份职业。只要有空,他每周六都会准时到川博“报到”,他喜欢用这种形式,将自己所学传播给大家,同时,也可以在与同好交流中学到新知识。

武民曾经接待过一名对蒙藏文化研究颇深的观众。武民带他参观藏传佛教馆时,变成了这位观众讲,他听;还有一次,云南大学的老师来川博参观,他们从地质学的角度、石头材质解读万佛寺石刻,这也令武民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和了解到文物历史背景和成因。

“通过我的讲解,将文物介绍给观众,我又在讲解中向观众学习,扩充了知识量,然后我再讲解给更多的人。文化,就是这样传播的。”武民说。

让文物“动”起来

川博有32万余件藏品,分设有汉代陶石艺术馆、巴蜀青铜馆、陶瓷馆、张大千书画馆等馆,汇集了四川从古蜀国到近现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文物,属于每一个公民,是老百姓看得见的公有财产;文物对社会具有教育职能,对价值观有塑造作用;对艺术和美感具有标准价值评判体系,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文物更好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川博陈列展览部副主任李江涛说。

而对于一些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人来说,到博物馆参观是件很难实现的事,对此,2009年川博率先在全国筹建了流动博物馆。

这座流动博物馆实际上是辆体积很大的集装箱车,几乎每个月都会流动一次,以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言语传达给参观者。

有时候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流动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中,一名在场参观的老人看到展示的文物,触景生情,讲述了他小时候红军驻扎时的场景,老人说,“红军与当地百姓相处融洽,还帮老百姓收谷子。”而在流动博物馆到来之前,当地很多孩子是不知道这段历史的,老人借着流动博物馆的契机,加深了大家对红军的印象。

李江涛说,“博物馆是文物展示的平台,也是文化交融的平台,还是历史传播的平台,但文物是有保存时间的,比如说纸张,只有500-1000年的保存时间,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传承的使命。”

接好“传承”这根接力棒的永远是青少年。

川博从2009年开始,每年招募由中小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王俐俐就是他们的管理老师,她每年都要给这些小小讲解员上课、培训。

“有一个小小讲解员令我印象很深,她每年都积极报名,一直在川博解说了很多年。这几年的讲解经历让她深深地爱上了文物,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她坚定地选择了北京大学‘冷门的考古系。”王俐俐说。

这也许就是传承的意义。

故事

七旬的文物修复师杨晓邬,至今还能忆起当年修复青铜神树的艰辛。

他们先小心地给碎片“清创”:去除浮土使用软毛刷,清洗采用蒸馏水,只为不再给神树再添新伤。“清创”事小,要把神树拼接复位,就考技术了,“它毕竟体量巨大。修复后的神树有300多斤,近4米高,不可能拿在手上观察。”杨晓邬决定先将神树“立”起来。

然而,青铜神树不仅折断,很多地方还糟朽得十分严重,完全无法承受直接焊接。杨晓邬想到一个大胆的办法,“我们把神树空心主干里的范土掏出来,在里面塞进铜管进行支撑,再在铜管和神树中间灌注环氧树脂和范土的混和物进行固定。”糟朽的骨头“补了钙”,杨晓邬这才开始给神树做“手术”。方法和现代医学的骨科手术颇为相似:用铆钉将断裂的各部件拼接。这株青铜神树使用到的铆钉多达上百个。参与修复的杨晓邬弟子郭汉中说,“游客当然看不到铆钉,我们边修边打磨,最后还上色做旧,基本只有内行才能看到修补处。”

3个月后,神树终于立了起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神树讲解员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当讲解员
怎样当好讲解员
我当小小讲解员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我是小小讲解员
寨神树的儿女
文物掉包案
神树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