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文化视野下古代河北廉吏特征述论

2018-03-10 09:44孔祥军
法制与社会 2018年4期

摘 要 古代河北籍廉吏是中国廉吏群体的一部分,也有其廉吏的共性特征:品廉(居身俭素、清正廉洁),政廉(奉职循理、勤于政务)与法廉(执法严明、刚正不阿)。地域文化视野下对古代河北籍廉吏群体特征的研究,这既是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的现实需要,同时对开展地方特色廉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关键词 燕赵文化 廉吏 慷慨悲歌

作者简介:孔祥军,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

中图分类号:D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113

河北,古稱“燕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至今传讲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故事。韩愈一语“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由此人们便把成仁取义、慷慨悲歌的情性称之为“燕赵之风”。在“燕赵之风”文化浸染下有一批特殊群体——廉吏,他们秉承“燕赵文化”,背负“燕赵风骨”,留下了众多光辉的历史印记。他们虽然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但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群体特征与“燕赵风骨”,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和教育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在燕赵文化视野下对古代河北籍廉吏群体 做一探讨,拙文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品廉:居身俭素,清正廉洁

“品廉”是指清白高洁的人格,居身俭素、不贪污、不受贿。俭朴的生活作风和廉洁的官德都是廉吏的首要特征。俭朴的生活作风有利于官员道德修养,廉洁的官德有利于官员公正处理政务。如果官员不能俭朴廉洁,就会导致吏治腐败,就不能秉公执法,以致民心生怨、政局不稳。

东汉涿郡安平(今安平县)人崔骃,少游太学,专心研治经典,不苟于做官仕进之事。人讥讽他“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崔骃便在《达旨》一文中明志,耻于追求俸禄、一心求官。子瑗,史称:“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 平日常吃蔬菜菜粥,家中更无积蓄。孙寔,“历位边郡,而愈贫薄”。病故之时竟“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 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备齐棺椁葬具。

北齐赵郡高邑(今高邑县)人李幼廉。南青州刺史府主簿徐乾“富而暴横,历政不能禁”。刺史李幼廉到任后,因其触犯法律,便立即逮捕入狱。徐乾派人“奉黄金百挺、妓婢二十人,” 向李幼廉行贿。李幼廉坚决不受,并立即将徐乾处死。

唐代崔玄暐,博陵安平(今安平县)人。在崔玄暐任库部员外郎临行前,其母卢氏诫之曰:

吾见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驭云:“儿子从宦者,有人来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赀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恶消息。”吾常重此言,以为确论。比见亲表中仕宦者,多将钱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悦,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必是禄俸余资,诚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纵无大咎,独不内愧于心?孟母不受鱼鲊之馈,盖为此也。汝今坐食禄俸,荣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虽日杀三性之养,犹为不孝。”又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特宜修身洁已,勿累吾此意也。

这段戒语,今天读来,可以说依然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深思。“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不得不说,崔玄暐有一位好母亲!玄暐遵奉母教诫,清慎为官,后官至中书令,赐爵为王,以“清谨”深得时人好评!

宋代幽州安次(今廊坊市)人吕端,官至门下侍郎、兵部尚书。吕端自奉节约,不蓄家产,且轻财好施。其子吕藩兄弟“贫匮”,以致婚嫁之事都没钱办理,只好“质其居第” 。后是真宗用内府钱五百万才帮他们赎回房子。

清代蔚州(今蔚县)人魏象枢,官至刑部尚书。魏象枢认为“清正简约是居官之良法”,于是把“以俭养廉”作为为官准则,所以日常生活也是穿布衣、吃素食。不仅如此,魏象枢也以倡导廉洁而著称。“本官任内不受馈送,亦不舆上司馈送。……本官所属官员,概绝馈献,严禁参谒及解报钱粮勒索火耗、滴珠,扣批不发等弊。” 由此,便没人敢向魏象枢送礼求情了。

除以上品廉代表,还有“当官清白,……性清俭,死日家无余财” 的北魏沮阳(今宣化县)人张恂。“性清慎,无所营求” 的北齐中山郡新市(今正定县)人朗基。唐代清河(今清河县)人杨茂谦,以“清白” 闻名于世。宋代大名宗城(今威县)人范质,史称“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 太宗评价:“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明代沙河(今沙河市)人朱裳,“日啜菜羹,妻操井臼。” 清代直隶故城(今故城县)人贾朴,与“吏民相见以诚,屏绝请讬,” 康熙亦“嘉其清廉”等等。

二、政廉:奉职循理,勤于政务

政廉,要用政绩来表现。官吏为民师表,应该是奉职循理、勤于政务的模范。自西周以来,历代开明统治者都认为“为政之要在于勤,为政之要在于廉”。古代河北籍廉吏大都奉职循理、勤于政务,恪守职责、始终如一地为国为民挥洒着智慧与汗水。

东汉涿郡安平(今安平县)人崔寔。任五原太守时,发现此地“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而此地土质适于种植麻枲,当地百姓却不知道。崔寔“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綀缊之具以教之,” 百姓才得以免去寒冷之苦。此时北方胡人常常入侵,屠杀官吏百姓,难得安宁。崔寔“整厉士马,严烽候”,整顿军马、训练士兵,修建烽火台,自此胡人不敢再犯,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北魏沮阳(今宣化县)人张恂,任广平太守期间,因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张恂“招集离散,劝课农桑,” 流民归来安居生产者达数千余人。因政绩显著,迁常山太守。到任后,又“开建学校,优礼儒士,” 官吏百姓皆称赞。

北齐中山新市(今正定县)人郎基,史称“泛涉坟典,尤长吏事”。颍川地处南北交界地带,战乱频繁,以致政务荒废。郎基上任颍川太守,“积年留滞,数日之中,剖判咸尽,” 多年滞留的案狱数日间即被处理完,郡内官民“皆相庆悦”。

唐代博陵安平(今安平县)人崔玄暐,长安元年(701),拜天官侍郎(吏部侍郎)。“介然自守,都绝请谒,” 处事严正不移,严于律己,杜绝请客拜见之人。

宋代中山(今定州市)人高赋。初到唐州任职,发现荒地很多,便招募流民,按人口授田让他们耕种。两次任职期满两次留任,离任时,“田增辟三万一千三百余顷,户增万一千三百八十,岁益税二万二千二百五十七”。 朝廷下诏褒奖,擢提点河东刑御史。

明代安素(今徐水县)人赵豫,任职松江知府,政称“卓异”,“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离任之时,男女老幼攀辕挽留不忍离去。

明代河间盐山(今盐山县)人王翱。王翱任吏部尚书,因职责所在,随“谢绝请谒”。有时遇到皇帝召见应对,选拔官吏的事情就由侍郎代替。王翱即使回来很晚,“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 进退人才、必查其实,吏部尚书之本色也。

清代直隶柏乡(今柏乡县)人魏裔介。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时任工科给事中,曾上书进言:“燕、赵之民,椎牛裹粮,首先归命。……今天下初定,屡奉诏蠲赋,而畿辅未霑实惠,宜切责奉行之吏,彰信于民”。 魏裔介身居言官,对民生疾苦尤为关注,随为家乡申请蠲赋。今读至此仍让今人倍感亲切。

三、法廉:执法严明,刚正不阿

中国古代廉政史上,不缺少公正廉明、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官吏典范,如东汉“强项令”董宣、宋“青天”包拯等。古代河北籍廉吏中,也有一批敢于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可不惜触怒天子和权贵的直臣,亦可与董宣、包拯相媲美。

西汉涿郡蠡吾(今博野县)人赵广汉。两汉地方豪强实力强大,朝廷亦无所制。赵广汉任京兆尹,时新丰杜建是一方“豪侠”,宾客众多且多有不法之事。赵广汉闻之,先给以劝告,杜建却依然我行我素,于是赵广汉将杜建“收案致法”,依法论罪。朝中高官与豪杰之士纷纷前来为之讲情,赵广汉“终无所听。” 其宗族宾客又想强行救走,赵广汉又派官吏通知他们:“若计如此,且并灭家。”想满门灭族你们就这么干!行刑之时,杜建宗族宾客无一人敢向前。

唐代钜鹿(今邢台市)人魏谟,官至吏部尚书。魏谟仪容魁伟,言论切直,他与“同列上前言事,他宰相必委曲规讽,唯谟谠言无所畏避”。 每次与众宰相一起对皇帝言事,其他人必委屈规讽,唯魏谟直言无所畏惧。所以宣宗常对人言:“魏谟绰有祖风,名公子孙,我心重之。”

明代北直隶容城(今容城县)人杨继盛,官至刑部员外郎。时权相严嵩权倾朝野,肆意妄为,当时的官员有的依附于严党,有的明哲保身,有的敢怒不敢言。杨继盛置身家性命不顾,上书弹劾严嵩。杨继盛下狱后,遭受了严刑酷打,史载:“创甚。夜半而苏,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执灯颤欲坠,继盛意气自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弃西市。临刑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铮铮铁骨、刚正不阿,含冤而死。隆庆元年(1566)明穆宗繼位,追赠杨继盛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冤情重昭雪,正气留青史。

清代直隶霸州(今霸州市)人边宝泉,官至闽浙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清苑麦秀两歧”,是小麦一株长两穗,是吉祥之兆。边宝泉大不以为然,于是上疏:“祥瑞之说,盛世不言。臣来自田间,麦有两歧,常所亲见。地气偏厚,偶然致此,何足为异?” 又说李鸿章为督抚大吏,并非新官可比,却也粉饰太平。时李鸿章位高权重,而边宝泉直言弹劾,无私无畏、正气凛然。

在上文所述之外,西汉渤海高城(今盐山县)人鲍宣,“常上书谏争。” 北魏范阳涿县(今涿州市)人郦道元,“素有严猛之称。” 金代磁州滏阳(今磁县)人赵秉文,素“敢言。” 唐代邢州南和(今邢台市)人宋璟,生性刚直、不惧权贵等等。他们执法严明、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为民请命,是燕赵直臣廉吏的光辉榜样。

古代河北籍廉吏是中国廉吏群体的一部分,也有其廉吏的共性特征。对古代河北籍廉吏群体的研究,这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精神的现实需要,同时对开展地方特色廉政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注释:

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77.247.

学术界对古代河北籍廉吏的研究有:赵静《廉政廉家的王翱》(《党风与廉政》2001年第6期)、陈振胜《清朝冀州廉吏张廷湘的历史贡献》(《衡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雷宏谦《宋璟廉政思想探析》(《兰台世界》2015年第33期)等;对古代区域廉吏群体的研究有张建武《古代山西廉吏及其文化基因》(《太原日报》2015年5月14日第9版),武岑怡《北魏山西籍廉吏》(《文史月刊》2016年第4期),张文广《山西阳城廉吏群体的五大特征》(《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等。王岸茂《河北古代清官廉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收录了近200个历史人物,此书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廉政人物史料的选择。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1704,1731,1730.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1242,796,995.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2934,4819,8796,2934,4571.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9517,12703.

[清]魏象枢.陈金陵点校.寒松堂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55.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640.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5371,7205,4701,5542.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12989,9887,12521.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3199,3087.

[元]脱脱.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