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呼唤,美善相乐

2018-03-10 21:42李忠玲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李忠玲

摘要:现世的沉沦之诠释学分析,经验性的不在场使儒学“走向无的无”,常常背离人们应当理解的东西。儒学表达的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需要——去理解的思想运动。儒学演进过程同时是不断克服相反现象的过程。固本守真、终极关怀。此在呼唤——追本溯源、天人合一。终极关怀,以人为本、美善相乐,传达生命情调与美感,至大美人生境界。儒学追求之哲宗“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世界精神太忙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故而人们以经验世界的方式回到内心,转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以人为本,传达生命情调与美感。儒道相融、家国情怀,爱善相因、薪火相传,儒学革故鼎新。协真善美、美善相乐,至秩序和,以博大豁达的家国情怀、舍弃有限“小我”至无限“大我”之真理永恒。

关键词:此在沉沦 固本守真 美善相乐 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75-02

一、此在沉沦,儒学现状

儒学,乃中华心魄之所在。在构建塑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长河里无可替代。儒学之人文关怀生生不息,以生生之德彰显生生之美。儒释道相融之新儒学执著追寻人生意义,感知体认境界追求之启悟、在现世中体现生生之美。方东美先生语:“现实生存的渊薮,不符理想,可能境界含藏美善价值,殊难实现,是现实与可能隔绝,罪恶与价值乖违。人类奇迹现实,如沉地狱,末由游心可能,契会善美,故哲学家之理想,生不如死,常以抵死为全生之途径。”[1]儒学演进过程同时是不断克服相反现象的过程。

儒学发展与人性发展分不开,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但由于从他们彼此解释他们的行为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就社会发展而言,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需要得到保障;就人性而言,个体需要得到发现及肯定,在这一过程中人性日益完善,个性日益丰富,马斯洛层级体系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理想得以实现,“人的一般本性”差距在减小,纯理论而言,几千年来儒学伴随社会发展、人性的完善而革故鼎新。

然暗昧痼弊之日多、世风日下,每下愈况——此在的沉沦。现代人的空虚无聊、恐慌及生命无意义感。人总习惯经验的去认知,国人经验的群体意识中“我”的不在场状况,致使体会不到自我的孤独和离群索居感。其二,儒学之堕如利禄之途。世人谈儒学重形而轻意,儒学热浪潮迭起,但大多随波逐流,未能把握其旨,偏离其宗。“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需要——包括个人的权利、自由、尊严、快乐、幸福等——将日渐提高其满足度,最终获得全面、充分的实现,人的个性也必然越来越丰富的强烈。而这样的演进过程同时又是不断地克服其相反的现象的过程。”[3]

经验性的不在场“走向无的无”常常背离人们应当理解的东西,儒学表达的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需要——去理解的思想运动。当下儒学的沉沦,表现为闲谈、好奇和两可。人云亦云、套话连篇,失去判别力,封锁了对儒学根基的理解。

在儒学传播过程中,不免被断章取义,“从自身出发保持在遮蔽性之中”以至于三人成虎偏离其宗。当下亟待解决问题是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儒学精神不在遮蔽中,去掉它的面纱,以真理医现代人灵魂上顽疾,正可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儒学演进中在不断克服其相反显现,故而儒学整体传统之恢复不可能的现实情况下,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儒学传统继续发扬:积极入世意识、重义轻利、诚信。分有、共享与再现儒学精神,把握内在、保真持久,打破沉沦、固本守源,再现儒学价值与辉煌。

二、固本守真,美善相乐

1.终极关怀,创造性转化

儒学固本之路,美善相乐。中国传统为乐感文化,此中真善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善相因,先哲的智慧汇为华夏文明文化之生命源泉,是中华民族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所在。儒学此世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又超越它们。“情感本体”“乐感文化”,以此为生活的真谛或人生归宿,或回天地境界,此华夏传统精神核心彰显对人的终极关怀。

儒学传达的思想历三千年而弥新。关于实现理想:进取精神,为实现自我理想孜孜不倦、永不灰心,戮力同心、众志成城;有关教育,有教无类,对现世生活的肯定;关乎人生情怀,孔颜乐处,安贫乐道达观人生。当下之人即便处于大数据时代,能够做到如上几点即为传承儒学之旨,寻得儒学之宗。恰如孔子曰“吾与点也”的人生境界追求。

2.革故鼎新,既在张力

儒学发展绝对动力与既在张力决定人们经验世界的方式,看听甚至品尝等都保持着它特有的不可扬弃的秘密。文字传承,爱善相因,薪火相传,正视并实现了过去的纯粹现时性。“理解文字的奇迹:某种陌生的僵死的东西转变成绝对亲近的和熟悉的东西。没有一种我们往日所获得的传承物能在这方面与文字媲美。”[4]儒学精神的再理解重组与架构在于经典文本的解读与挖掘。

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穿插关于诚信方面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诚信的理解,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提高学生学习诚信思想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能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其次是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家庭成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做一个诚信之人,凡事言出必行,遵守自身的承诺,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三)个人是早期儒家诚信思想传承的关键

“言”出“躬”必“逮”[1],即说过的话必须履行。如果轻易许诺,却不能实践,那就是失信,而失信之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孔子曾告诫他的弟子们说:“人而不信,不可知其也。”[3]即说人如果不讲信用,即使有其他才能,又有何用处呢?因此,做人要言而有信,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对诚信思想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早期儒家诚信思想的发展

传统诚信模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有亲而信”的格局,而现代社会,这种格局逐渐瓦解,产生诚信的社会环境相比于过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中,早期儒家诚信思想的作用还有用吗?还存在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要摒弃其局限性,完成传统向现代的发展,为传统诚信注入新鲜的血液。

第一,实现道德诚信向制度诚信发展。传统诚信思想是建立在血緣、地缘的基础上,社会上缺乏相对应的诚信制度保障机制。道德诚信向制度诚信的发展才能更好适应当代社会诚信发展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靠单纯的道德规范,很难长久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必须依靠法律的制约来制衡诚信违法行为,完善以法律为根本的诚信制度,才能建立起合理的信用秩序。

第二,实现品德诚信向责任诚信发展。早期儒家诚信思想是人们一直追求的道德规范,但应与当今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注重实践。因此,在当今社会的不同的公民应遵守相应的责任,这就使得让人从你平时行为来判断你的道德价值,观察你个人是够具备诚信守信,还要观察你有没有令社会、他人信任的能力。

第三,实现主观诚信向客观诚信发展。早期儒家诚信思想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诚信思想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主要是通过一种人格自律的形式实现的,自我修养在个人诚信思想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诚者,自诚也”,即诚信来源于自我内心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必须表里如一。以法律为中心的当代信用体系,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诚信特征,只有通过法律这种强有力的手段,才能真正保证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个人的诚信行为都受到保障,才能真正促进诚信思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公山.先秦诚信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学勤.论语注疏[A].十三经注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唐贤秋.孔孟荀的诚信思想比较及其启示[J].唐都学报,2005.

[4]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吉宇飞.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西安工程大学,2016.

责任编辑:韩 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