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缘何“对仗不工”

2018-03-10 00:12周鎏云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季老领悟宁静

周鎏云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这是季羡林先生的名篇《清塘荷韵》中的一段文字。很奇怪,“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从格律上看,无论是平仄还是词性这两句诗都对得极为工整。上联“池花对影落”属五言三仄尾,在《全唐诗》中,五言三仄尾约占五言诗总数的百分之七,非为罕见;联内“花、影”“鸟、声”,平仄相对,符合“逢双必反”原则;上下联二、四字平仄皆相对,第五字“落”“飞”平起仄收,均符合对仗要求。从词性上分析,“池”“沙”,“花”“鸟”,“对影”“带声”,“落”“飞”,词性、结构对应皆一目了然,用词上也不能说不工。我们一般说工与不工,无非是指音律是否相对、词性是否基本相同。但季老却认为这两句诗对仗不工。

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季老所述“此联‘不工”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上句營造的是宁静的禅意境界,而下句动态感过强,破坏了上下句整体意境之美;二是“沙鸟”句的动态意境与上文赏荷的寂静空灵意境不合。

我觉得从意境上探讨这两句诗“对仗不工”理解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季老在说完“对仗不工”后,紧接着就说:“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此处“对仗不工”当指意境而非格律。

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乃至“以声显静”均为诗中极为常见的写景手法,“沙鸟带声飞”亦可理解为这便是诗人要营造“宁静”而特意采用的以动衬静的手法,所以动态与静态意境不匹配的解释似有牵强。

此外,季老应是借荷来传达自己对生命密码的某些领悟,文旨关键词当为“生命与品质的境界”:“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瘦。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飞,最后一接触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这段文字正是“池花对影落”的散文式书写。莲,于寂静中不事喧哗、坦然开落。生而为花,芬芳与美丽并不需要生命之外的青睐与赞叹,就这样静静地开,静静地落,芬芳与美丽是自我生命的内在品质与内在需求。这是怎样一种宁静而深沉的生命境界!又是怎样一种淡泊、高洁、内敛的品质!“池花”句的境界是宁静而阔大的,凝聚着生命的品质。因此,从禅意上来探讨此联是否工整亦为不妥。

与此同时,“沙鸟”句与“池影”句的境界不匹配也就获得了印证。季老称此两句诗是其“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而具体源自哪本诗话,出自哪位作家,已不可考。可查的,仅存唐人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中的 “沙鸟带声飞远天”一句,季老所读那本诗话极有可能就取此句前五字。而李群玉作此诗于清明节之夜,其孤身一人栖居荒野古寺,天空愁云翻滚,连仅有的一丝月色亦被遮盖,诗人内心充满着迷茫与担忧。陡然间,一只沙鸟扑愣着翅膀,泼喇喇地飞向远方,如同受惊一般,诗人凄凉心境可见一斑。只是,此种心境格局较小,显然与季老淡然、坦然的心境不符。

当然,化用前人诗句,内涵意境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沙鸟带声飞”一句,除了给我们的耳膜增添一些鸟儿拍翅扑楞的声响之外,恐怕再难读出更为深邃的境界了,尤其是意关生命的境界。可见,上下意境份量极不匹配的对句当然犹如“貂不足,狗尾续”了。这便是“对仗不工”的含义。

另外,我们也可从上下文的连贯性来印证上述解读。季老在行文中“想起”这两句诗是紧承上文描述的“静静地坐在”荷塘,看见荷花飘落水面与影合二为一的场景。前文中曾提到,当周一良赐荷以“季荷”之名时,季老觉得“非常感激”,并以一种欣喜而不敢置信的语气表达道:“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透过这两个或直接或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我们不难发现季老对自我生命的内在期望与追求正是“以荷而传”,这也正是他爱荷写荷的缘由了。那么,季老写此文时已近九旬,这朵在学术清塘中一直以淡泊的姿态宁静地释放着自己芳香的花走过了那么多的绚烂,经历了那么长的风雨,当爱荷的季老,当追求以荷而传的季老,当一位感受敏锐、心灵丰富的学者在“静静的端坐”这一极能激发深沉感悟的时机中,看见荷花飘落的情景,怎能不激起他形而上的追思?怎能不让他“参悟”到“池花对影落”是怎样一种不事喧哗、坦然宁静地告别生命枝头的酒脱而深沉的情怀与境界?

可见,《清塘荷韵》行文至此联想到的这两句诗,绝不是源自笔法或知识储备上的偶然,而是源于心灵追求与感悟的必然。荷的生命品质牵动着季老对自我生命历程的观照与思考,故而紧跟“对仗不工”的后面季老才会感叹“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的确,年少不更事者自无法领悟,汲汲于名利之灵魂同样难以领悟,非历经风雨与绚烂、非淡泊宁静以致远的德高长者方能参悟到此中的深意。而“参悟”当然并不是指如上文般的对诗句意境文字上的领悟,它更应是领悟后人们在生活中不折不扣、身体力行的坚定执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2144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季老领悟宁静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宁静之宅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多么痛的领悟
《巷口的宁静》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