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域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探析

2018-03-10 00:25刘新月
现代交际 2018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

刘新月

摘要:哲学界讨论的日常生活理论对于以人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日常生活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性领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其最终回归。本文从家庭、学校、大众媒体三个角度入手探讨爱国主义教育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对接的途径,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日常生活理论 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49-02

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开始从抽象思辨回归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理论应运而生。胡塞尔、列斐伏尔、赫勒等哲学家对其进行了研究。衣俊卿等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认为日常生活即“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主要包括日常消费性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由习俗、常识、经验、情感等主宰。相对的非日常生活是指那些以“社会总体或再生产为宗旨”[2]的活动,是靠理性精神来支配,包含社会生产、经济活动、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等领域。日常生活具有自发性、直观性和重复性等特点,组成了人和社会的再生产领域,并以其实践活动形成人精神生产的基础,是宏大叙事的依托。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现实可行性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虽是非日常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建构,但却是产生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

(一)日常生活给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日常生活孕育着人的存在和生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爱国主义教育来自日常生活需要,脱离日常生活就成了盲目的教育,也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从个体角度出发,人和日常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升华为价值观,才会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力。从社会层面出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想观念来自劳动实践,开展爱国教育也必须把日常生活世界作为“母体”。

(二)日常生活是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其功能的现实场域

教育是在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领域开展,以日常生活领域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延伸,它要求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升华情感价值观,最终落实于爱国的行为实践中。提高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实在行动。

(三)日常生活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进行外在教化,离青少年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这种宏观叙事机制缺乏对人日常生活的现实关照。青少年的认知一般具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其情感往往和具体的人与事相联系。挖掘日常生活中爱国主义的素材资源,利用生活事件和细节适时开展教育更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减轻其叛逆心理对说教的抵触。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青少年日常生活对接的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要回归青少年日常生活,主要是通过拓展爱国主义在家庭、学校、大众传媒中的传播方式,针对青少年特有思维和表达方式,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重视家庭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要养成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首先要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父母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要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在细节中培养子女的良好言行,逐渐升华为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

其次,营建积极的家庭教育情感氛围。家长可有意地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理解力为其选择一些相关图书和电影,通过生动直观的视觉体验使青少年积累爱国的感性认识,还可利用假期外出旅游,让孩子亲自感受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通过各种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寓教于乐,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对祖国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另外,适时开展一些家庭教育咨询与培训。通过专业人员和机构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长的家教意识、知識和能力,发挥爱国主义家庭教育的最好功效。

(二)拓宽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学校对青少年日常生活领域的爱国教育还很欠缺。如果爱国主义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化灌输,必然会导致其在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中的断裂。为了丰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首先要强化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建设。教师须坚持做到言传与身教有机结合,不仅要提升专业素养,积累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发挥言教的育人功能,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高尚人格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其次,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渗透力。青少年学生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接受系统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政治各方面的学习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各门学科中融会的爱国主义元素,提高爱国主义渗透教育的可能性。多学科的融合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最后,开展更贴近生活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活动。西方学校的德育注重呼应及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我们也应在这一方面加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个性较强,善于思考,不喜形式化,最能打动学生的一般是贴近他们的人和事,学校教学也应贴近生活实际,寻找适当时机,并挖掘生活事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通过开展“接地气”的活动使青少年形成真正发自内心的爱国主义认识、情感和信念。

(三)巩固大众媒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优势地位

在当今信息便捷多元的时代,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青少年的生活内容和行为认知。促进大众传媒和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机结合,首先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内容和传播途径,主动利用海量的信息素材来推广爱国主义教育。除了传统的电视、书籍外,基于网络为载体的微博、论坛、微信、游戏、直播等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生硬的意识形态灌输相比,它们更具娱乐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素,通过青少年群体乐于接受的方式向日常领域推进。将爱国主义时事热点及时推送到各网络平台,推广一些“年轻化”的优秀爱国主义题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积极答疑和澄清,形成信息化、立体化、数字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其次,完善信息监控管理的体制机制。对于大众媒体的两面性,应完善信息的监控与法制的建设。对于信息源方面,为青少年创建积极正面的媒体环境,努力从源头做到净化。同时,健全新媒体领域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传播谣言和各种损害国家的言论及行为,构建健康文明的大众传媒空间。还应大力推进法制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思想,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反应机制,借助新媒体去应对一些群体性和突发性的事件。

三、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基础场域之中,必须结合青少年群体和爱国主义教育二者的特点,使爱国主义真正融入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当代的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要使青少年对此形成高度认同,并外化于行。另外,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当代青少年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突出,对其教育不能一味强制灌输,应该在尊重青少年学生的前提下,适时进行正确引导,从思想和实践上同步突出其主体地位,使青少年自主、自觉地参与进爱国主义互动的教育过程之中。最后,注重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开展活泼生动、灵活多样的教育宣传和活动,从感性上强化爱国主义的认知和体会。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热情,更要注意理性,避免使本能的爱国主义成为所谓的“轻率的激情”,针对网络上的极端化爱国舆论,必须基于祖国长远发展视角进行理性化引导和规范。教导青少年不能习惯冲动的情绪宣泄,应以包容之心看待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认识差异,引导青少年在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过程中积淀理智的爱国情感,使日常生活和爱国主义教育逐渐形成相互渗透与引导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衣俊卿.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视野[J].求是学刊,200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刘 健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