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浅析“校园欺凌”现象频发背景下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

2018-03-10 21:24王梓瑛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留守儿童

王梓瑛

摘要去年3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对全国范围的留守儿童做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发现在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部分留守儿童成为了其中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人群,同时也有部分留守儿童是其中的受害者,留守儿童渐渐成为校园暴力与欺凌的“主角”,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谁来为他们护佑?基于此,本篇文章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浅析现阶段“校园欺凌”现象频发的背景下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校园欺凌 未成年人 法律

一、引言

近几年,校园欺凌的视频被频频上传到网络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视频中施暴者的手段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可以用“残忍”一词来形容,这对受害者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实,校园欺凌造成的伤害远不止于此,其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在校生活和学习,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社会良好秩序的维护。然而,在目前“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整治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宣传教育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也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与父母常常相隔两地,缺少一定的家庭教育,由于这些孩子多数来自相对较贫困的地区,学校教育与宣传教育也不完善,就這方面,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是不可缺少的。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农村产生了大量的青壮年剩余劳动力,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地生活条件,父母不得不选择去大城市打工,这就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一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随着父母的外出打工,孩子的生活现状也发生了改变,以下是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家庭教育方面,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会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让他们帮忙照顾。然而,他们只能在日常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求,注重孩子的生命安全,很少有关注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在我国,大多数的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都非常溺爱自己的孙辈,对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也很少做思想教育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大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愧疚,所以就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包括一些高端的电子和品牌服饰,这很容易让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在偶尔的相处时间中,也很少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品质和法制教育,这是部分留守儿童与社会人士混在一起、迷恋网吧、早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生活环境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办法有效地衔接。对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在没有父母管控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不良的诱惑,比如吸烟、旷课以及打架等,这对一个未成年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有些不法分子也在利用未成年人心智的不成熟,对其进行各种诱惑,逼未成年人进行犯罪活动,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生活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学习、生活都是不利的。

三、现阶段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的不到位

据网易新闻报道,一项针对近2万名的寄宿制农村小学学生的调查显示,每月被欺负的儿童高达48%,其中被严重欺负的则超过了25%。这一数字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而造成这一切的与农村学校的管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学校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场所,校园欺凌的频发与学校管理的不到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首先,我国大多数学校,无论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还是班主任老师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大多数事情的标准,这就使得一些成绩差但一直很努力的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感受到不公平,当这种不公平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孩子就会有爆发。其次,对于住宿学校,学校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和学习的场所,老师很少对学生相处之道进行教育,在舍友之间发生小矛盾时,很有可能出现“小团体”,对其中的某—个舍友进行校园欺凌。最后,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的力度不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校园欺凌是不可容忍的,但是由于部分施暴学生家长通过某种关系要求学校宽松处理,学校也就给学生一个记大过的处分,这给了部分施暴者再一次进行校园欺凌的空间。

(二)家庭教育的不合格

除了学校,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数据统计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会大大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所以,校园欺凌的频发,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很少对孩子进行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因此,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主角”大都是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长期工作无人管教的孩子。从这些孩子大都是很少受到家庭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有的甚至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可以说家庭教育的不合格是校园欺凌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未成年人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无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其他的相关法律大多都是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的。校园欺凌的“主角”主要是未成年人,而我国的《刑法》所规定的惩罚措施对于十四岁以下的儿童基本上是不适用的,也就是说对于十四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且手段十分残忍的,国家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其进行有效地惩处。然而,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行为又是极其恶劣的,无论是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良好环境的营造,都是有弊无利的。所以,整治校园欺凌是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的。如今,校园欺凌的频发,家庭、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同样给了校园欺凌发生的空间。

(四)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差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普及,—些网络暴力小说、漫画、游戏开始慢慢向农村渗透,而对于父母长期在外无人管教的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行为极易引发他们的好奇并进行模仿。部分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将欺凌的全过程拍摄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其实,这就是他们模仿网络暴力小说的—种做法。这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而暴力手段的模仿更是残忍。加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爷爷或者奶奶,这些监护人只能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无法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甚至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祟尚暴力文化,认为动武就可以解决一切。以上种种均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差,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四、“校园欺凌”现象频发背景下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

(一)明确未成年人父母在其成长中的监护责任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是当前我国部分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表现为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当然这里的行为不是完全的,但远远满足不了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会渐渐成为校园欺凌的“主角”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相关的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应该对孩子的父母做出一定约束。据腾讯新闻报道,在杭州打工的一对夫妇已经有五六年没有回家了,虽然他们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却对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长时间得不到温暖的孩子,也会在社会上寻求一些存在感,使孩子漸渐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所以,无论是整治“校园欺凌”还是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能够对这些孩子的父母做一定约束,都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此类问题。

(二)明确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中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

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从学校老师、同学那里感受爱和温暖,如果学校的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不够,以成绩作为评判的标准,同学嘲笑他们,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这种相互的矛盾不断地累积,留守儿童就很有可能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然而,学校在这中间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时应该对学校在未成年保护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细化,大多数校园欺凌的发生都与学校的管理不善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督促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让留守儿童可以充分了解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对于因监管不到位而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学校加大处罚力度,如校长一票否决制等。

(三)明确危害社会的未成年人应接受的处罚措施

未成年人是国家保护和关爱的群体,尤其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但是,保护和关爱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底线,无论是不是留守儿童,一旦触碰到这个底线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因为处罚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有一定效果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与当前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惩罚,在此之前最大力度的惩罚就是进少管所几年接受教育。然而,有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是极其恶劣的,有的甚至比成年人还要恶劣,但这个法律规定却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保护。所以,出于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保护,对于行为手段极其恶劣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应该给予一定力度的处罚,在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中构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处在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四)明确整治农村儿童的成长环境

随着网络的发展,诞生了不少新生事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部分道德低下的人钻法律的漏洞,恶意的传播一些暴力文化、邪教文化,这些文化的传播者利用未成人心智的不成熟,用这种方式诱导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在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中找到一些的存在感。因此,在未成年人法律构建与完善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力度整治农村儿童的成长环境,弘扬正能量,对于一些暴力、邪教、色情等文化,要加大惩治力度。除此之外,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与城市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给了校园欺凌一定的发生空间,所以就这方面,在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构建中我们也应该在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治安管理做出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农村儿童。

五、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的频发对未成年人和整个社会是有弊无利的,根除这种恶劣现象,净化校园环境,还给学生一个稳定的学习氛围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努力,当然,相关未成年人法律维护体系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相信,只要多管齐下,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根除暴力文化和校园欺凌现象。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留守儿童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