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探析

2018-03-10 21:35赵磊次吉董文杰桑亚男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高校

赵磊+次吉+董文杰+桑亚男

摘要教育虚拟社区是学校现实交往的网络再现,利用教育虚拟社区可以提高民族团结工作的有效性,它的可行性在于教育虚拟社区对族际交往的促进和族际关系的凝聚作用;建设教育虚拟社区可以从理论板块、生活板块和小组协作学习板块设计。

关键词高校 教育虚拟社区 民族团结

在信息现代化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日益便捷和多样化,以网络社区为载体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人们面对的网络信息也充分涌流,信息的传播由线性传播变成了网络状传播。在这样的新媒体时代,我们的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的良莠不齐,新的思想的监管难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滞后,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主流教育,所以充分利用网络,建立教育虚拟社区,不断增强我们网络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新颖性,以主动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一、教育虚拟社区内涵

教育虚拟社区和虚拟社区一样,也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学习虚拟社区、虚拟学习社区、技术学习社区等。教育虚拟社区是虚拟社区中的—种,由受教育者、教育者、以及教育中介為了实现教育目的借助网络而形成的一种虚拟社会集合体和网络空间区域。

教育虚拟社区除了具有一般虚拟社区的特点外,还拥有自己的特点:社区人员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接受教育的,教育虚拟社区主要是校园范围内的学习交往和生活交往,社区拥有与学校教育相应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规则,教育目的和意义突出,社区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在虚拟网络中的延伸。

二、教育虚拟社区的交往功能生发分析

教育虚拟社区的民族团结教育功能源自于它的凝聚功能上,主要体现在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对自身社区身份的认同,而归属感的产生是通过成员之间的交往以实现。

首先,社会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物,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虚拟社区中的交流以图片、文字、符号为媒介进行,呈现的是人-机、人-符号的互动,看似脱离了社会,背离了人的本质,但是这些媒介信息依然承载着、传达着社会信息,是人的现实生活在网络中的真实展现。

其次,个体认知的有限性与“网络认知”的无限性,是个体运用教育虚拟社区的内在原因。教育虚拟社区利用网络特性把所有的知识编织信息网,在这张信息网中,每一个枢纽也就是个人,既是信息源也是接收点。这样的信息传输模式改变了以往的线性单向传送,而是一种分散传送与接收,每个人不再是封闭的、自我的,而是自由、开放的共享彼此的成果,视野得到开阔,知识面得以扩大。

最后,主体情感发展的需要。虚拟社区把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个人变成了一个符号,名称,相貌、身份、地位等影响人交往的外显因素被虚拟网络过滤掉,有些因为外在因素影响而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弱势的人可以重新获得交往自信,与此同时,对社区的归属感也逐渐的培养起来。另外,现在大学生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情感和精神上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因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限制,朋友圈不能无限的扩大,于是具有保护功能的教育虚拟社区便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三、民族团结教育虚拟社区建设

(一)理论板块设计

1.理论依据

政治思想和意识具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所以要想改变一种思想,必须从外部灌输另一种思想促使受教育者内省,推动其思想的矛盾运动,最终实现受教育者思想的扬弃和转化。理论教育法正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规律,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实现教育目的。理论教育首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特有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理论教育;其次,理论教育要生动多样化,避免艰涩、枯燥。

2.设计内容

(1)突出主题,观点鲜明。理论板块的设计要突出民族团结主题,在标题上能发人深省或者能够给学生以震撼,以吸引学生进一步阅读,比如“为什么说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标题首先告诉学生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而且由各个民族共同完成的,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功劳这样一个事实,传播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正能量,同时以设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深度阐释,为学生释疑。首先,在理论分析上要彻底,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解答心中的疑问,但是理论要贴近社会历史,这样才会有亲切感,让学生觉得离自己不是那么遥远;基于学生理论素养还不够,甚至很多学生都是理工科学生,理论的设计要通俗易懂,避免长篇大论,艰涩难懂,比如分析“为什么说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从历史上各个民族共同开发缔造了今天的疆域,经济、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历史中政治上的多元一体和大一统,既学得了一定的历史文化,还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其次,在理论的设计中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艺术性,比如讲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可以以花朵的“多重花瓣”式结构来比喻,把理论转化为生活中的事物,增加了理论语言的形象性。

(二)生活板块设计

1.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论。陶行知在改造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学校的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生活为学习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最终能够适应生活。

民族团结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交往能力,改善民族关系,它的指向是学生的生活实践,而不是理论的记忆与试卷考核,需要了解民族交往中的规则,解决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此时民族团结的生活教育把生活呈现给学生,用真实、形象、感人的故事感染着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其品质也容易被习得。endprint

(2)典型教育。典型教育也叫做榜样教育或示范教育,它是通過鲜明特质的人物和事来帮助受教育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在情感上感化受教育者,使其在认知和情感上获得提高发展。人的认识过程都需要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形象相对于抽象的理论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一旦被接受,这种典型品质便在人们的道德品质中就具有了稳定性,不容易改变。运用典型教育首先要遵循事例典型和生活性原则,也就是所运用的事物要拥有某种特殊的品质,能够引领人们道德品质的发展,不能列举具有争议的人或事,因为具有负面品质的典型榜样也会对人们思想行为起到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这样典型要源于生活,能够容易被人们感知模仿,脱离生活的典型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其次,要遵循感染性原则,典型的树立传播要富有艺术性,能够在情感心理上打动人心。

2.设计内容

(1)设计“民族团结故事角”。“民族团结故事角”主要是讲述学生身边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它指向的是学生的交往实践。它的优点在于,首先,这些故事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这样的典型因为和学生同处于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其故事容易感染学生,被学生模仿、借鉴;其次,“故事角”的积聚性、常新性保证了其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在这里积聚了全校民族团结的感人事例,为宣传民族关系正能量提供了能够面向全校乃至社会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信息会滚动更新,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的输入校园文化中,为民族团结提供持续的源动力。

(2)创建“抒情社区”,抒发学生民族团结情感。真实的情感不管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还是优美的辞藻在抒发的过程中,因为与读者情感产生共鸣,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穿透性,让他人沉浸在作者的情感场域之中,内心随着作者情感的起伏而波动。在抒情社区中,可以给散文或诗歌配之以背景音乐,在旋律的伴奏下,作者真实的情感从语音、语调,节奏等多方面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感染性情景中激发出了共鸣。

(三)小组协作学习板块设计

协作学习不同于个体学习,它是以小组为单位,为更好的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起来实施的一系列学习行为。

教育虚拟社区具有开施性、自主性、跨时空性等特性,表现为学生操作电脑进行学习,在这样一种脱离现实群体的“人-机”互动环境中,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小组协作学习克服了以个体为单位学习的弊端,它通过把具有共同目标的学习者组织起来,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学生通过跟帖交流、视频、语音交流不仅消除了情感上的孤独,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习得内化集体的规范,增强了自身的人际交往技能,最终不单单实现了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也培养起了团结、友爱的精神。

在实施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作业分成若干小组,在网上开辟小组讨论社区,可以是BBS论坛也可以是语音视频社区等等,对作业的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自信或者交际能力不好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虚拟社区这种‘身体缺场为我们的‘羞感提供了一层保护膜,它极大的冲淡了我们的害羞和尴尬的心理,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开放的、胆大的姿态进入到教育虚拟社区中。……在这种‘平等、‘真诚,相互尊重与信任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归属感,……使自我意识与自我能力不断提高。”

四、结语

虚拟教育社区的建立对西藏高校民族团结工作,乃至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使得我们的政治教育能够及时有效的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日常教育和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能够快速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高地,掌握话语权,提升我们民族团结的时效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高校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