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丰满表达

2018-03-12 15:32◇文|
今日重庆 2018年4期
关键词:村寨苗族符号

◇文|

这次,我们拿乡村“说事”。

乡村,人类最初的聚居地。人类从乡村走来,人们世世代代在乡村生活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乡村文化和文明,是最贴近人类自然本性的文化和文明。

很多乡村的符号,在我们身上一遍一遍镌刻。我希望这样来理解其中的原由——乡村文明那种深远的历史感,经过时间的磨洗,更加与人们的生活、生命融合在一起。

海量信息中,总有一些在大浪淘沙中沉淀下来,存在记忆中最为恒久的位置,比如,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路径很明晰,绝不仅仅关乎可持续的环境、产业、钱包,更不止步于柴米油盐酱醋茶和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乡风文明,乡愁的留存与延续。

那是乡村的魂,拒绝缺位。

比如,民族语言的传承。出现在这一期的秀山县梅江镇那个苗族村寨,我在十九年前曾短暂逗留。在寨子里行走,入耳都是我听不懂的苗语。即便,我生长的故乡到处都是操着苗语的老乡。那时,我倒是不知道这个苗族村寨的孩子接受苗汉双语教学,现在想来,此举远非一句“有意义”那么简单。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载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这个苗族村寨做的其实是留住乡村灵魂的事。

想起我的老家。与我同一个小学学堂的苗族发小,每周总有一天跟他的苗族小伙伴一起,放学后被老师留下来上一堂苗语课。不知,是否如当下的梅江镇这个村寨般,继续。

或许,类似的乡愁中,有一些正渐行渐远。甚或,行至我们的视野之外,连背影都不给我们留下。

我宁愿相信,这样的担忧纯属多余。我也在说服自己:忠县那个小山村的祖训不是传承下来并加以发扬了吗?在城口见过的那位农妇,脱贫后不是还像城里人那样每天很用心地捯饬自己吗?在武陵山中回响的南溪号子,不也是一直在坚持传承吗?……

只有一点我能肯定,乡村振兴无法简单地人为区分里子和面子。所有关于乡村振兴的元素,遑论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都是杂糅在一起的有机体,有血有肉,有筋有骨。

那才是未来乡村的丰满表达。

猜你喜欢
村寨苗族符号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锅巴粥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