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牵妙引激思走出“一望而知”

2018-03-12 19:12蒋函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愚公洛夫散步

蒋函

“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这是孙绍振教授《名作细读》中的一段话,带给一线的语文教师颇多思考。要让学生从“一望而知”渐渐思索探寻“一无所知的东西”,在长期的思索积累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正是语文教师须要努力的方向。

当学生感觉课文“一望而知”没有阅读兴趣的时候,当学生以为课文“一望而知”没有思索方向的时候,亟需教师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努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一望而知”,带领他们逐渐走出自己的“一望而知”,带着探索的热情,走进文本的深处,开发出一片新的天地,体会到文本真正的美和价值。

一、一望而不知的有趣细节

经典小说《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预习反馈可以了解学生自读时已经将奥楚蔑洛夫作为关注重点并能大体把握他趋炎附势的特点,进而通过课堂交流,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变色”过程和在此过程中传神的语言也能把握得比较到位,学生感觉没什么可读的了。此时,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在阅读中被他们忽略的地方,问一个看似随意的问题:假设你是一名导演,决定将这篇小说拍成影视剧,要准备哪些道具呢?结合文本说明原因。

这个问题激发学生们兴奋地“钻”入了文本中,渐渐地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被找了出来,主人公的趋炎附势又增添了耀武扬威的气焰和狼狈掩饰的丑态。很少有人关心的“没收来的醋栗”也被发现了,由奥楚蔑洛夫所代表的沙皇警察的贪婪霸道使作品的批判意味也更显明朗。比较有意思的是有学生说要准备一些番茄酱,抹在受害者赫留金的手指头上从而制造出“血淋淋”的效果,为了说明这样准备的必要性,少有人关心的赫留金成了热点。于是,从赫留金“旗帜”一样的手指到他的说话时的神态,从他理直气壮地要求赔偿到搬出当宪兵的兄弟作为自己的资本,这个小人物的庸俗引发了学生对更多围观群众的关注,细节被不断挖掘,思考在不断深入。直到下课,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感叹于契诃夫高超的讽刺艺术,对作品思想意义的认识也更丰富深刻。

成功的作品中没有什么细节是没来由地存在的,当学生对细节有所忽略时,应引导学生去找寻、去探幽析微,品味细节对于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思想表达的作用,感受文字带来的无尽趣味,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成功之处。

二、一望而不知的精巧结构

学生们自读《散步》时,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想法:写一家人出门散步,选材不是很普通吗?遇到了分歧,就关爱老人、迁就孩子,以此来表现亲情,主题也很浅显呀?一读就明白了,看起来没什么劲!

这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经典散文“有劲”的地方:“散步”这件事的确极其寻常,可作者笔下的“散步”与我们平时的“散步”有些不同,能不能找出些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理解?

再次细读文章,学生慢慢地进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将自己的生活与文章进行着比较。有学生发现自己家很少带老人一起散步,从作者劝母亲出门散步,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对老人的孝顺;有学生发现自己散步即使观察周边的景色也不会像作者一样从充满生机的初春联想到“生命”,对文章主题的感受也随之厚重起来……

“‘我们家经常出门散步,从来没有为了走什么路产生过分歧,我感觉这部分是不是不应该写?”一个学生的发现引发了思考:假如真如这位同学所说,不写这个“分歧”,文章又会给我们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进行着交流,有学生认为没有这个部分就没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妻子的贤惠、“我”的理性、母亲的慈爱;有学生分析没有这个部分文章就会显得很平淡,还有学生联系下文的“背”;感觉没有这些内容,文章热爱生命、尊老爱幼的主题无从表现……最初提出疑问的学生在同学们越来越丰富的分析中也渐渐露出信服的神色。

开头景物描写暗示主题、中间波折是对主题的丰富展现、结尾的“背负”引人深思……当课堂的交流渐渐汇聚,文章精妙的结构安排清晰显现时,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当学生从开始时以为文章普通无味到逐渐认识文章每个部分的存在价值,最终感受由这些部分有机组织而成的充满精神力量的篇章,他们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经典作品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三、一望而不知的丰富内涵

学习《愚公移山》时,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就感觉无事可做了,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没有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寓言重在通过故事讲道理,这个故事是为了表现愚公的顽强毅力,那是“一望而知”!

引导学生从这个古老的故事中读出点新的东西:找一找文中出现的所有的对话,想象当时说话的情景,从中可以推知出哪些内容呢?

学生找出愚公的一句话:“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好像平淡得没什么可想象,但通过反复地读,简单地交流,渐渐地就起了波澜。有学生感觉愚公表达“吾与汝”时有一种团结一致的真诚,有学生说可以想象愚公说“毕力平险”时是紧握住拳头想增强勇气的力度,还有学生说可能愚公是用手指着远方想把“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目标表现得更加明朗,最后的“可乎”似乎让人看到老人看着家人、希望得到家人支持的充满期盼的眼神。而愚公家人用“杂然相许”来回答,足可见愚公的号召力,由此发现愚公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自己有顽强的毅力,更在于他的目标是众望所归、他的方法是团结一致、他的态度是积极协商,于是他赢得了最多的行动力量,反驳智叟时才能那样从容自信。

学生们很惊叹于就那么一点文字能够想象出这么富有内蕴的内容,当再次面对着古老的文字时,似乎感觉古人从书中走到了自己面前,一下子很亲近,思维也变得更活跃。于是,想象着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时对困难的担心、更是对家人的怜惜,众人一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无畏模样……愚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最终感动天神的不仅仅是他的顽强。

接受美學原理认为:“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作者在创造过程中和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这创造的基础便是作品的空白。”古文的简洁凝练总能留给我们很多值得创造的“空白”,启发学生将一些“空白”有机地填补一下,就会有令人激动的发现,当文本内容逐渐丰满起来,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随之进入新的境界。

通过检查预习、细心地观察倾听,来发现学生的“无疑”状态,被学生忽略的但又具有语文价值的内容来激发学生进入“有疑”。在对语言细致化地推敲中,在对文章深层次地探究中,不断生成对文章细节、结构、内涵等新的认识,当再次“无疑”时,文本的美和价值才真正进入了学生的心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214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愚公洛夫散步
现代愚公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散步的收获
散步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谁更应当“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