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乡情散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018-03-12 19:14陈立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乡情散文人文

陈立洲

拥有人文气息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和谐与融洽,而初中语文教材中便摘录了许多有关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将结合教学实例,分析教师该如何从乡情散文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读其“韵”

乡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朗读的价值,使学生从朗读中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认知文章。在朗读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实现有目的地读,提升学习效率。

《本命年的回想》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创作的一篇散文,介绍了他的家乡京郊运河过年的情景。文章主要描写了春节时,家乡火热的气氛,如同一组色彩鲜明的乡村年景图。文章用词准确生动,语言朴素自然、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在学生第一次朗读文章前,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熟悉文章的大致内容。接着,让学生重点朗读第4自然段,并总结作者的语言写作特点。学生通过朗读发现,这个自然段的语言以短句居多,十分口语化,就像和人拉家常一样亲近。比如“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最后,再找学生朗读文中作者的奶奶手拿锅铲,口中念念有词的话语,在朗读时应当怀着怎样的情感色彩将其自然化。甚至要略带些乡音,才能将奶奶对子孙的祝福表现出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重在朗读。通过反复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散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课文原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名家朗读的细节。从而將散文赋予更多的生命力,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

二、会其“意”

散文是一种思维比较抽象的文体。在对文章把握得不够完整的情况下,很难挖掘文章背后所潜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为学生还原出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到文章里,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激发。

散文意境的传达可以通过文字,但是考虑到有些内容距离学生所生活的时代较远,所以仅凭语言讲授的教学方式可能有些单调无力。而对散文意境最好的解读方法是启发学生基于课文发挥想象力,将其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突破理解障碍。

在教学《本命年的回想》这篇乡情散文时,在学生多次朗读后,可以让学生拿出笔和草稿纸,将文中所提到的有关新年的场景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来。比如炒瓜子、喝腊八粥、吃糖葫芦、走街串巷卖五颜六色绒花的小贩、拜灶王爷、包饺子、猜谜语、拜年等。这些画面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绘画起来并不难。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将我国春节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利用视频或照片的形式播放出来,配上与新年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真正置身其中,思绪追回到了儿时的新年记忆。

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乡俗文化正在离学生远去。而语文课本中所设置的这些文章的作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勿忘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教师应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打破学生阅读乡情散文的隔阂,使学生在阅读时感受到散文所要传达出的意境与思想。

三、品其“情”

散文是情的文学,而乡情重在于情。散文的魅力可以说是作者本身的情感以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所赋予的。没有情感的散文只能是一篇空洞冰冷的文字。在情感的分析上,教师可以运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最终达到与文章共鸣的学习效果。而情感解读最直接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感知的积极性。

在分析乡情散文《本命年回想》的思想感情时,教师可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有关儿时过年的回忆。小时候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习俗?令你最深刻的春节记忆是什么?现在的过年景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更喜欢以前还是现在的新年?这三个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几乎不用思考,学生就可以回答出许多有关习俗的变化与消失。教师将学生拉回文章本身,思考作者借助这篇散文想要表达的情感。第一种是对家乡的怀念,第二种是对于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惋惜。因此,作为现代中学生,更要珍惜并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使其源远流长。

散文拥有形神兼备和意蕴深厚的特征,能够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触碰美、感知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除了通过朗读文章、品味意境和情感分析外,教学散文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万年初级中学(226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情散文人文
人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乡情
乡情如歌
一坛乡情煨酒
人文绍兴
侨讯乡情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