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本关键词句 联结牵引课堂教学

2018-03-12 22:04潘东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项王绝境郑国

潘东明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各种方式方法,聚焦文本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品读赏析这些关键词句,并由此切入课文,联结牵引教学内容,是其中一个不错的方法。关键词句是文章最关紧要的文字,一般多突出的表现为精彩词句,情感词句,统领词句。

一、以精彩词句联缀教学内容

一篇优秀的作品,常常有精彩的词句,它不仅具有语言美,而且还具有形象美、思想美。扣住这些精彩的词句,引领学生深入地品味,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而精彩的词句之所以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精彩,而且还因为它与上下文,与文章的整体密切关联,它是在特定语境中的精彩。因此,精彩的词句,与前后文,与文章的整体,密不可分。教学中,聚焦这些精彩的词句,就能连缀上下文,串联起局部甚至全篇的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是千古名篇,而“夜缒而出”就是这样的精彩词句。表面上看它只是交待了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然而细究起来,并不止于此。为什么是“夜”出?为什么是“缒”出?它实际上暗示:在秦晋两国围郑、敌人兵临城下的背景下,郑国已是危在旦夕。而烛之武又是郑国的大夫,有身份有地位;又是一个“今老矣”的老人。有身份的老人,以“夜缒而出”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而出,是一件有失尊严的事情,其背后隐含着烛之武相忍为国的高大形象。这两个方面正好分别与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密切相连。教学中扣住这一精彩句,就能聯结上文,带动一二两段教学的有序进行: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前文有没有交待?(联结第一段。)秦晋为什么要攻打郑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样就顺便解决了第一段的教学内容。“夜缒”表现了烛之武什么形象?(联系前文的烛之武的身份、年龄,明确:相忍为国。)相忍为国在前文有没有交待?(“‘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这里的“也”“矣”“ 也已”几个虚词能不能删去?读一读,品一品。(去掉这几个虚词,语句简洁有力,表现了烛之武心中有气而果断斩截的拒绝,似乎没有接受任务的商量余地。有这几个虚词,不仅表现了烛之武的无限的遗憾、悲凉和心酸,而且语气和缓,与下文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相一致。)烛之武的推辞是不是伤害了他的形象呢?(真实。长期得不到重用难免感伤牢骚。有牢骚,但仍能抛弃个人的恩怨,临危受命,突出的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二、以情感词语绾结教学内容

优秀的作品总是凝结着作家深刻的人生体验,它常常饱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阅读作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循文会心,通过文字来准确的体会人物丰富的情感,准确的感知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人物的情感又常常突出地集中在某些词句上,这些词句成为人物情感的表现处,它常常绾结着局部甚至全文的内容材料。《项羽之死》开头一段中的“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惊”和“项王泣数行下”的“泣”就是这样的心灵的表现词句。在“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的绝境中,一般的人听到汉军士兵的“楚歌”——表现汉军士气的高昂、精神的振奋、胜利在望的喜悦的歌声——肯定会惊慌失措。而项羽却不是,因为后文项羽,是“夜起,饮帐中”的镇定。“惊”在这里表现的是项羽“汉皆已得楚乎?”的疑惑惊讶和出乎意料。项羽的“泣”中当然有悲伤有痛苦,但这悲伤痛苦的原因却非常复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为自己“时不利”的失败命运而泣,更为自己的名马“不逝”而泣,为自己的美人虞姬无法安顿而泣。一个失败的英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盘算着自己如何冲出重围,逃出困境,而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名马和美人身上。“惊”“泣”分别显示了项羽处变不惊的英雄本色和重情重义的儿女情长。教学中我们可以扣住这两个词语来设置课堂问题:在第一段中有“项王乃大惊”的句子,这里的乃“大惊”是在什么背景下的“大惊”?(“兵少食尽”,汉军“围之数重”“四面皆楚歌”的绝境中。)身陷绝境中的人们常常是怎样的?(惊慌失措。)项羽在绝境中的“乃大惊”,是不是惊慌失措?(不是,连接提示“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项羽在绝境中的“大惊”写出了项羽什么心境?(吃惊惊讶、出乎意料,提示连接“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泣”的原因是什么?(为失败、为名马、为美人。)——两个词显示项羽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处变不惊、有情有义。)教学中抓住这两个词语,赏析品读,并绾结第一段的其他内容,就能准确的理解第一段,感知项羽的心灵世界。

三、以统领词句牵引教学内容

优秀的作品也常常有统领文章整体的关键词句,如提纲挈领的总起词句,收束上文的小结词句,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等等。文章整体或局部的内容思想与思路结构常常围绕着它们来展开。教学中抓住这个统领词句,就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思路结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这句话是文章对梁启超形象的概括,全文主要是围绕着它来展开的,可谓是文章整体内容的统领句。在教学中围绕着这个统领句,可以依次设置如下问题:文章写到的梁任公的演讲内容有哪些?(《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箜篌引》这首诗你觉得写得怎样?(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很平常。)梁任公先生将这首诗演讲得怎样?(“活画出一出悲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学问,有文采”在后面的第七段有没有表现?(“随时引证许多作品”“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在第八段中梁任公先生讲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什么“张口大笑”?(国家收复失地,平定叛乱。)这体现梁任公先生怎样的情怀?(热爱国家。)梁任公先生讲到《桃花扇》时又为什么“涕泗交流”?(老师介绍《桃花扇》中明朝大将左良玉的相关内容后,学生就会明白梁任公与明朝大将左良玉有相同的遭遇:皇帝不幸,国家灭亡,自己的无能为力。)这又体现人物怎样的情怀?(对皇帝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最后一段“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中的“有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对国家的热情、热爱,是更高层次的家国意识。)……围绕着这一统领句来组织课堂,便于学生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梁任公先生崇高的家国情怀,而且教学中心突出,井然有序。

关键词句不仅是文章的紧要处,也常常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它可以联结引领文章的其他内容,能从“这一点”指向整段甚至全篇,具有巨大的内在张力。它能让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连接成一个整体,避免语文课堂的碎片化。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王绝境郑国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绝境逢生的姑娘
成熟在逆境醒悟在绝境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亚父之死
赵治勋渐近绝境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
乌江自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