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拓展 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2018-03-12 22:05李蕾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故国张岱巴金

李蕾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文本拓展的重要性,利用好的课外资料进行文本拓展能使课堂锦上添花,在扩大了学生视野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现谈谈自己授课中关于有效拓展的一些做法。

一、在学习困惑处拓展

在实际教学中,囿于年龄、阅历、积淀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可能仅停留在浅层,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预估到学生解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适时适度的有效拓展,从而让学生豁然开朗。

记得在讲授巴金《日》《月》一课时,虽然是两篇风格不同的文章,但表达的内容有着极大的关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嫦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都是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这是我备课时的文本解读思路,但是在课堂上,可以感觉到学生還是似懂非懂,追求光和热与改变月球的冰冷关联何在?这种理想和信念为何这样强烈,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种情况下,我适时地进行了写作背景拓展:

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仅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光明的到来。

有了背景助读,我能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深入了。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日、月即明,这是黑暗之中对光明的热切盼望,是为了改变现状宁愿做出的粉身碎骨的牺牲,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信念和理想!”最后,我又补充了巴金的另一篇光热代表作《火》,此文也确实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爱国青年的一颗火热、赤诚的心,与《日》《月》的内核一脉相承。

二、在挖掘内蕴时拓展

很多文本如果仅停留在浅层阅读是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深刻内蕴的。这时有必要借助拓展,层层深入,触摸作者的灵魂。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名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这是一篇笔墨精炼、情致深长的山水小品。备课时我将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学习其巧妙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写景重在其白描手法的鉴赏,人物的性格概括为: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但是,将目光投向张岱,知人论世,可以感觉到《湖心亭看雪》的意蕴当在怀恋故国,表达离黍之悲。那么,怎样让学生触摸那颗孤独的灵魂,是我反复思忖的。最终,我将教学环节设定为欣赏西湖雪景——体悟作者痴情——发掘故国之思——触摸张岱灵魂。授课中在“发掘故国之思”这一环节时我从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难道仅仅都是清雅脱俗、随性放达之人?这个问题显然有些难,学生无从下手。我提醒他们留意这个句子“是金陵人,客此,”“客此”,客居此地,无以为家,为何?国破家亡!用笔曲折,却饱含故国之思。慢慢地,学生有所体悟了。有一位学生谈了这样的感受:“雪后西湖奇景美则美矣,但却透出彻骨的寒,这难道不是张岱的心已冷?国亡了,对现世又有何眷恋?”这时,我补充了如下内容: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陶庵梦忆序》)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可见张岱已无心人世,只因为“国亡,史不可亡”,才忍辱负重,可他内心的愁绪、对故国的怀恋又岂是一芥小舟能载得动的?至此,我看到不少学生表情凝重,似陷入了沉思,这颗孤独的灵魂离他们越来越近了。而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稍一激发,就会开出性灵之花。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练笔“我心中的张岱”,学生们这样写道:“故国是你一生的眷恋,你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飞雪,冷彻心骨”“国破家亡,何以为家?你的文字是你最后的家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忆繁华绮梦,又有几多故国深情”。情感升华至此,我想,学生已走进了张岱的内心。

打磨一堂好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文本解读时进行的有效拓展能让课堂锦上添花。何时进行拓展,怎样做到有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有效拓展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在不断加深的情感体验中内心开出绚烂的性灵之花,语文课堂也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通联:新疆独山子第三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国张岱巴金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伤心人别有怀抱
故国·青铜
小巴金“认错”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月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