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句与逻辑推断题”给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8-03-12 05:10王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科语言文字题型

王涛

2017年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参照新的《考试大纲》进行了调整,无论是试卷结构、选材范围还是考试题型方面都呈现出新面貌,着实是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之举。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三套)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板块都运用了新题型,这些新题型主要着眼于考生对给出信息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又以不同的题材呈现出不同的试题形式,不仅扩大了考查的宽度,而且提升了试题的区分度。本文以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新题型“仿句与逻辑推断”为例,探讨它给现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题型解读

1.试题示例

在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中,“仿句与逻辑推断题”位于21题,要求考生参照给出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如: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在上述材料中有三处逻辑推断有问题,它们都是由混淆条件性质造成的。从第一处错误可知,“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是“激发好奇心”的可能条件,但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却将“学习工科”当成了“激发好奇心”的必要条件,因为混淆了条件的性质,所以得出的推断不合逻辑。第二处“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和第三处“取得了好成绩,毕业后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化需要”同理。

2.考点分析

“仿句与逻辑推断题”成为2017年语言文字运用的新题型是因为在这个板块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类题,但细究起来便知,这类题只是将常见的推断和仿写结合起来了。以前的大纲卷会在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考查“根据文本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但是2017年以前的新课标卷却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一点。在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中,“根据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类考点又回归了,只是这一次回归不仅出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也出现在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中。只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考题又有自身的特点,强调考生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所以“仿句与逻辑推断题”要求学生除了要找出材料中的推理错误外,还要参照给出的例子格式仿写句子。

“仿句与逻辑推断题”可谓旧瓶装新酒,又出新花样。虽然它的原型考点都是我们常见的,但是组合成新题型之后,又对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考生需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弄懂这段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分了几点来讲。其次,在归纳出材料要点之后,需要分析每一个要点内部语意是否符合逻辑,要点和要点之间逻辑关系是否恰当。最后,需要参考给出示例的表述方式和风格组织答案。如: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首先,需要弄清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即 “更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归纳该材料的分论点“更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我市名字不够响亮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更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其次,对归纳出的要点进行分析,看它的语意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如“更名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这一论断是根据“思茅市”和“南坪县”改名后经济发展迅速的事实得出的,这里是将个别情况当成普适情况进行推断,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合逻辑。“我市名字不够响亮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是将个别原因当成唯一原因进行推断,所以得出的结论不合逻辑。“更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是把可能条件当成充分条件进行推断,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合逻辑。最后,参考给出示例的表述格式和风格(…并不一定能…)来组织答案,如②可以写成“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③可以写成“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二、给语文教學的启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仿句与逻辑推断”虽然很小,但是却反映了新考纲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新要求,即将分析概括(归纳总结)、逻辑推断(观点思辨)和句式仿写(文章写法)三者融为一体。从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考纲对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新要求,也就是说选拔性考试将倾向于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结合起来考查。这些变化也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阅读。

1.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在全国新课标卷的各个板块中都需要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作答,也就是说阅读中的筛选、整合能力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多读、广读,还要引导他们精读。多读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用于阅读的时间;广读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新闻、广告等方面都需要涉及;而精读是指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提取阅读材料的关键信息,了解材料写了什么,分成几点或几部分来写的。

2.在提取内容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从全国新课标卷的试题来看,考生需要在给定的材料中归纳出主要观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筛选归纳出文章的观点之后,对其真值进行思考。一般而言,需要考虑这种观点是不是从文中归纳出来的、从哪里归纳出来的;这种观点是不是符合逻辑或常识;这种观点与文章主题或前后文是否相容等等。

3.在独立思考后反观文章写法

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将精力用于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因而往往忽略了文章的写法,即作者是怎么写的。那么,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在提取信息和观点思辨之后回归原文,反观文章的写法,看看作者是怎么行文的。比如,文章的某种观点是怎么表达的,文章在遣词造句时有何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主题有什么关联等等。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科语言文字题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