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务实作风

2018-03-12 18:46刘景忠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发展

刘景忠

【关键词】问题导向;“平衡充分”发展;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4-0007-03

十九大报告对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指明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赋予了教育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全面总结我省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认真梳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面向未来一个时期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目标、描绘新蓝图、确定新路径,促进我省职业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按:相对于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论述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要开创我省职业教育“平衡充分”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就教于职教同仁。

一、直面“真问题”,是“平衡充分”发展的前提

“真问题”即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客观存在,但是在我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成绩卓著的背景下容易被遮蔽、被忽略,但这些“真问题”又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制约了我省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发展成绩显著,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省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许多经验,取得的成绩是不容置疑的。但面对成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招生就业为例,在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和职业院校的艰苦努力下,我省在“普职比大体相当”以及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当然,这个问题是整个职教领域面临的问题,可以预见在短时期内这个问题将会继续困扰着我们。笔者只是想强调,我们必须直面这个问题,必须牢记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任重道远。这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身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重任,责无旁贷。

(二)职业院校外延发展和规模扩张成绩凸显,但“内涵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经过多年建设,我省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随着一个个新校区的建成,一大批职业院校在基础设施、实训条件、校容校貌等方面初步达到了现代化水平。然而学校“硬件”的现代化不等于“软件”的现代化,显性的外延发展也不等于内涵发展。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德育成效不理想、教师队伍不过硬、人才特色不明显、用人单位不满意等“内隐”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行政驱动发展模式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但职业教育“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驱动。这种情况是由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的,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客观地说,这种教育体制使职业教育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成就;但是单纯依靠行政驱动,也使得职业院校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失去了自主发展、自觉发展的能力与活力,成为行政的附庸。笔者在教研一线,时常听到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检查与评估下,有不少校长感慨“没有时间考虑学校工作了”,也有不少教师抱怨“每天疲于奔命,没有时间考虑如何教书育人了”。让职业院校从“被发展”到“要发展”,将是下一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解决“真矛盾”,是“平衡充分”发展的关键

上述问题的“依然存在”,使得现阶段用人单位、教师群体、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切身感受与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实际愿望不尽相同、不相吻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矛盾。

(一)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与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人才之间的矛盾

笔者曾多次参加有企业界代表参加的职教发展座谈会。用人单位不约而同地感慨,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招聘结果很不理想。一方面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攀升,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对矛盾深深困扰着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

(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越来越现代化与部分学生仍然得不到接近真实的岗位实践锻炼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我省为了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投入巨资帮助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实训基地”,省内职业院校可谓普遍受惠。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综合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校企合作的不到位(企业一方没有真正参与),有相当一部分实训基地依然是服务于“教学体系”而非“工作过程”,即使是“虚拟、仿真”的教学内容也有其局限性。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总是“雾里看花”,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课堂教学水平长进不大”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各种教学模式纷纷涌进职业院校教学领域,“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等名目繁多,教师应接不暇,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层出不穷,职校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套路。教学模式和信息技術手段有其先进性和针对性,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如果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必须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模式、某一种或某几种信息化手段,其结果就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不能真正将其效用融入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对职校学生技能学习规律、专业学习特征的研究没有较大的突破,新模式、新技术的使用尚未能使职教课堂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不断趋向高端与教书育人精力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endprint

随着对队伍建设的进一步重视,我省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高职院校自不必说,就是中职学校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也有了很大提升。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逐年提高。一支队伍的职称高了、学历高了,随之而来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步提高与育人效果的不断改进,然而职业院校的现实却未尽如人意。生源因素以及教师精力分散是影响教师教书育人投入程度的两大原因。前者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各项检查、评估、比赛的干扰使得教师身心疲惫。一些教师权衡利弊,觉得与其陷入职业倦怠或烦琐工作,不如为自己的切身利益投入精力。于是,评职称、拿学历成了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的、为教师个人利益加分的功利性追求。

三、创建“新机制”,是“平衡充分”发展的保障

面对上述“真问题”和“真矛盾”,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体制机制方面做文章、下功夫,为我省职业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一)创新评价机制,倒逼职业院校把人才质量放在首位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质量高低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出结论。检验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用人单位满意,二是学生满意。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一旦毕业,便与学校没有关系了。换言之,学校只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负责。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有问题,既没有“召回制度”,也不会影响“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那么这个“企业”还会在产品质量上加大投入吗?

基于此,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评估机构应该创新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由对培养过程的监督评价延伸到对培养结果的监督评价,由学校的自我评价延伸到专门机构评价及用人单位评价,由单一的就业率评价延伸到对毕业生就业之后各方面表现的全面评价。必须要注意的是,实施评价的主体应该是与评价客体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第三方”,评价结果一方面向社会公开,另一方面要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院校实施管理的重要依据。理想的评价机制应该关联学校切身利益、关联学校生存命运、关联办学者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得职业院校不能、不敢、不愿放弃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

(二)改进管理机制,真正激发职业院校自主发展能力

“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进管理机制,激发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的政策依据,也是破解职业院校“被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的变革需要政府统筹协调,但政府的角色是政策引导、宏观指导、结构调整、大局调控,而不是具体指挥、具体操作。只有把握好这个尺度,职业学校原本存在的变革主动性和原动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职业院校自主发展能力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倘能如此,职业院校目前面临的发展难题、发展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得到解决。

(三)完善队伍建设机制,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鉴于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改革职稱评审制度,将教学工作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效果及育人成效评价等纳入评审范围;二是要改革教师考核办法,让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师“不吃亏”;三是要完善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区评教、企业评教等机制,引导教师树立“为每一个学生负责,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自觉意识。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发展
区域发展篇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